APP下载

叙事小说中隐喻翻译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以《生死疲劳》为例

2017-03-12李丽君薛晶晶

林区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喻体

李丽君,薛晶晶

(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叙事小说中隐喻翻译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以《生死疲劳》为例

李丽君,薛晶晶

(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在以往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隐喻本身,将隐喻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将隐喻放在语境中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被关注。叙事小说中的隐喻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关注隐喻本身、忽视小说语境及小说人物背景和个性的隐喻翻译往往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叙事小说的隐喻翻译中,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避免因喻体的删减或改变而弱化人物塑造效果的现象。

隐喻翻译;叙事小说;人物塑造

引言

在以往关于隐喻的翻译研究中,隐喻通常被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分析。隐喻翻译的方法就是在保证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喻体进行保留、替换、删减或增补。在叙事小说中,人物对话中的一些隐喻不仅仅是起到修饰的作用,有时还作为人物塑造的工具,来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生活条件和状态、思想观念和社会背景等,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立体。在对这类隐喻进行翻译时,如果只着眼于隐喻本身的翻译,忽视小说的语言环境和人物的生活背景,就会造成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甚至扭曲的现象。为了更直观具体地反映这一现象,以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了叙事小说中的隐喻翻译对人物塑造的影响,以期能为叙事小说中隐喻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更好地指导隐喻翻译实践。

一、Gräbe的隐喻互动论和基于文本的隐喻翻译的必要性

与替代论和对比论不同,在Richards和Black等人的基础上由Gräbe[1—2]发展和完善的隐喻互动论认为,隐喻并不能被它的字面意义或明喻所替代,由隐喻词汇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词条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只能通过隐喻的形式来表达。根据Gräbe对诗歌中隐喻互动过程的分析,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时,将隐喻放在整个文本中而不是放在单一的句子中进行分析,对隐喻的解读、翻译来说至关重要。在Gräbe看来,诗歌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仅仅通过单个的句子来解读,而要放到具体的文本中来分析[1—2]。基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时,不能摆脱文本,只针对具体的某一例句进行解读和翻译,而要放眼全局,综合考虑文本中可能对作品的主旨或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有关的各个语内语外因素。在叙事小说中,不管是个性鲜活、生动饱满的小说人物,还是反映着不同社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社会背景,都可能通过隐喻的形式来展现。因此,在翻译这类隐喻时,Gräbe的隐喻互动论中基于文本的隐喻翻译观点应该被充分考虑。

基于文本的隐喻翻译是十分必要的。语言是贴在人物身上、反映人物个性特点和身份背景的标签。读书人嘴里很少脏话连篇,乡野村妇也不会出口成章。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并不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而是在人物本身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结晶,最能反映人类的认知环境和生活轨迹。只有充分地把握文本中关于人物的各种信息,才能正确把握人物的特点,从而在翻译中完善对人物的塑造。在翻译叙事小说中人物语言里的隐喻时,如果只注重意思的转达而忽视隐喻背后所体现的内涵,就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翻译此类隐喻时,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隐喻的喻体,或尽量在译入语中找到能引起读者类似共鸣的喻体来进行替换,以便能保留人物语言的原汁原味。也可通过加注的方法来帮助译入语读者弥补文化空缺。

本文对葛浩文所译的英文版《生死疲劳》中有关隐喻部分的翻译与原文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基于文本的隐喻翻译的必要性。

二、《生死疲劳》中影响人物塑造的隐喻翻译的实例分析

《生死疲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已经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德文等十几种文字,其中英文版本由葛浩文翻译。《生死疲劳》以一个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为叙述者,讲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整部小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透过历经六道轮回的西门闹的视角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向读者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变迁史,为读者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心伸冤却被迫经历轮回之苦的地主西门闹、本本分分且心地善良的二姨太迎春、坚持单干到底的长工蓝脸以及小说的另一个叙述者蓝脸和迎春之子——蓝解放等等。这些人物要么是处于剥削阶级的地主,要么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他们长期遭受封建思想的荼毒,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他们并不富裕,所以不管是饮食还是其他生活条件都还十分简陋。这些都是深深地刻在小说人物身上的特点,为了更加传神地刻画这些人物,作者在小说的语言和叙述中增加了许多能反映人物生活环境、心理特征、社会地位的隐喻。通过对这部小说中隐喻翻译的分析来探讨一下隐喻翻译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1.体现小说人物思想观念和个性特点的隐喻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最鲜明的反映。而作为人类认知手段的隐喻,更是进行人物个性塑造的有力工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留意叙事小说中体现人物思想观念和个性特点的隐喻的翻译。

(1)原文:虽然是杨七揭发了我哥的罪行,使我哥的主任被撸,并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主任的纱帽并没有落在他的头上[3]。

译文:Although it was Yang Qi who had denounced my brother, costing him his position as chairman and pinning on him the label of active counterrevolutionary, he was not chosen to be the new chairman.[4]

在小说中,杨七不满西门闹之子西门金龙担任主任一职,想要取而代之。为此他检举了西门金龙将印有政治人物的陶瓷像掉入茅厕的行为。最后,虽然西门金龙的职位被罢免了,但杨七也没能如愿走马上任。例句(1)中的话是通过小说的叙述者之一蓝解放来讲述的。在这句话中,蓝解放用“纱帽落在杨七头上”来隐喻杨七被任命为主任这件事。“纱帽”也叫“乌纱帽”是中国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是官位的象征。蓝解放的这个隐喻反映了他本身还没有根除的一种封建等级思想。而且,在这个隐喻中,“落”这个动词还反映“官位”归属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好像“官位”是从天而降的,谁得到完全靠运气。这里面也包含了蓝解放对杨七企图上位表现出的不屑心理。在译文中,葛浩文将原文中的喻体“纱帽”删除了,将原文意译为“he was not chosen to be the new chairman”,即“他没被选为新一任主任”。英文版本并没有再现原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蓝解放的封建残余思想,也没能像原文那样通过一个动词“落”生动巧妙地反映出蓝解放面对杨七未能当选时的心态。

除了蓝解放外,从地主西门闹的二姨太迎春的语言中也可以窥探到当时的劳动者身上还保留着的一些封建等级思想。

(2)原文:她走过来,对着洪泰岳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洪大哥,你大人不见小人怪,不要和这直杆子人一般见识。”[3]

译文:She walked up to Hong Taiyue, bowed deeply, and said: “Brother Hong, you’re too important to worry about the problems of small fry like us. You mustn’t bring yourself down to the level of this coarse laborer.”[4]

例句(2)是迎春跟当时西门屯的“最高领导人”洪泰岳的对话。洪泰岳因蓝脸不愿加入合作社而与其发生了争执。迎春作为蓝脸的老婆,为避免两个人闹僵而选择了向洪泰岳示弱。例句(2)中的“大人不见小人怪”就是迎春劝说洪泰岳的话。“大人”在封建社会是对官员的一种敬称,而“小人”则是平民百姓在当官的或其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面前的谦称,是通过贬低自己来抬高对方的身份。迎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还当过地主家的小老婆。她的个性是懦弱怕事的,而且等级观念在她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在这句话中迎春用“大人”这种称呼来指洪泰岳,用“小人”来指代自己的老公蓝脸,她选择“大人”“小人”这种抬高别人、贬低自家人的说法来息事宁人,恰恰是迎春这个人物社会背景以及个性心理的体现。葛浩文将“大人不见小人怪”译为“you’re too important to worry about the problems of small fry like us”,用“important”(重要人物)和“small fry”(小鱼苗)来代替原文中“大人”和“小人”这种体现封建等级关系的喻体,没能充分表现出迎春的个性和由社会地位低下所产生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当然,在葛浩文的英译本中,也有许多隐喻的翻译保留了原文中反映人物个性和心理的喻体,从而使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立体。

(3)原文:我恶毒地喊叫着:“应该把你那两只蹄子铲掉!”[3]

译文:“I ought to lop off those hooves of yours!” I shouted.[4]

为了与单干户养父蓝脸划清关系,顺便向洪泰岳谄媚示好,西门金龙在蓝脸和蓝解放犁地时在旁边监视他们,防止他们的牛踩到公家的土地上。蓝解放对于金龙忘恩负义、甘当走狗的行为十分不屑。例句(3)是蓝解放对金龙的辱骂讥讽,声称如果金龙将脚踩到他们家地上就要铲断他的双脚。在这个例句中,蓝解放用牲畜的蹄子来隐喻金龙的双脚,将金龙隐喻为不知感恩不念亲情的畜生,充分表达了蓝解放敢爱敢恨的个性和对金龙的厌恶憎恨之情。此外,因为长期与牲畜打交道,蓝解放对“蹄子”这种意象也是信手拈来。在译文中,葛浩文保留了“蹄子”这个喻体,使蓝解放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他当时的心理在译文中也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2.体现小说人物生活条件和社会现状的隐喻

除了上面提到的体现小说人物思想观念和个性特点的隐喻外,还有一些与小说人物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现状息息相关的隐喻也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功不可没。

(4)原文:“……他既然对你有意,你还犹豫什么?赶快答应下来,你看看黄家姐妹那直勾勾的眼神,到了口边的肥肉,你不吃,别人可就抢去吃了……”[3]

译文:“...and since he has his eye on you, why the hesitation? Go on, say yes to him. Take a good look at the eyes of the Huang sisters. The meat is right in front of you, and if you don’t eat it, someone else will...”[4]

例句(4)是迎春劝解她的女儿西门宝凤的话。在迎春看来,马良才这种公办教师是千里挑一的女婿人选,因此鼓动宝凤要把握住机会,不要被别人抢先了。在这句话中,迎春用“到了口边的肥肉”来突出和夸大马良才作为女婿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劳动人民由于物资匮乏,将“吃肥肉”看得格外难得的现象。葛浩文的译文中将“肥肉”译为“meat”其实有欠妥当。肉有肥瘦之分,在难见荤腥的那个时代,人们并没有吃瘦肉、追求健康饮食这种观念。对他们来说吃肉就是吃香喷喷、油腻腻肉味十足的肥肉。所以这里选择“肥肉”而不是“肉”作为喻体,更能体现出老百姓难食肉味、望肉兴叹的渴望,也更能体现劳动人民在食材上的匮乏。而译文中没有体现这层含义。

(5)原文:“你可真是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啊,”洪泰岳恼怒地说,“好你蓝脸,你能,你就一个人在外边等着看吧,看看是我们集体力量大,还是你蓝脸的力量大。……”[3]

译文:“You really are stubborn,” Hong Taiyue said indignantly. “All right, Lan Lian, go ahead, be out there all by yourself. We’ll see who’s more powerful, you or the commune....”[4]

例句(5)中画线部分的隐喻是洪泰岳斥责蓝脸时的话,在洪泰岳看来蓝脸十分顽固不化,就像用石头来腌咸菜,油跟盐很难入味。洪泰岳用这个隐喻来映射蓝脸听不进别人的劝说。在这个隐喻中“石头”也好、“腌咸菜”也罢,都是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生活经历,反映出了洪泰岳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状态。洪泰岳这个人物的刻画之所以如此立体,隐喻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译文中,葛浩文直接将隐喻意译为“stubborn”,虽然意思正确,但隐喻背后的深层含义也被“删除”了。

在翻译隐喻时,如果能考虑到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的话,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有益的。接下来的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葛浩文如何通过隐喻的翻译在译文中再现人物的社会背景。

(6)原文:“没有什么好商量的,”蓝脸说,“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混在一起,一个锅里摸勺子,哪里去找好?”[3]

译文:“What’s there to talk about?”Lan Lian said,“Even brothers are dividing up family property, so what good is putting strangers together to eat out of the same pot?”[4]

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成员们集体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应归集体所有,还建立了公共食堂供社员们免费就餐。例句(6)中的对话就发生在那个时期。洪泰岳和迎春劝说蓝脸放弃单干加入人民公社。为了拒绝他们,蓝脸将加入人民公社隐喻为“一群杂姓人在一个锅里吃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蓝脸借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无法在一个锅里吃饭”来表达他对加入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不认可。在译文中,葛浩文将原句中的隐喻译为“putting strangers together to eat out of the same pot”,虽然对原文稍有改动,但保留了“吃大锅饭”这个意象。通过保留这个隐喻,蓝脸当时所处的人民公社时期的社会现状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使蓝脸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了。

通过对以上翻译实例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处理原文中影响人物塑造的隐喻时,必须将文本中隐含的语内语外因素考虑进去,否则采用替换喻体或直接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就会削弱隐喻本身所隐含和暗示的人物个性心理和社会背景,不利于小说人物的塑造。

结束语

在翻译叙事小说中的隐喻时,要将隐喻放在具体的文本和语境中进行解读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作者附加在隐喻中的内涵信息,才能塑造出更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而有助于译入语读者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原文,真正起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1]Gräbe, Ina. Local and Global Aspects of Interaction Process in Poetic Metaphor[J].Poetic, 1984,13(6).

[2]Gräbe, Ina. Metaphor and Interpretation[M].Pretoria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1985.

[3]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Mo Yan.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8.

〔责任编辑:李海波〕

The Influence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on Characterization in Narrative Fiction——A Case Study of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

LI Li-jun, XUE Jing-j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In the former studie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the focuses were mostly put on the study of metaphor itself, in which metaphor is studied as a separated uni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concern for the viewpoint of taking context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metaphor is studied was raised gradually. The function of metaphor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in narrative fictions cannot be ignored. Metaphor translation which focuses only on metaphor itself and ignores the context and th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of fictions’ characters would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aracterization. Therefore, contex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the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narrative fiction to avoid weake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caused by the omission or change of the vehicle.

metaphor translation; narrative fiction; characterization

2016-09-11

李丽君(197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翻译与语言学研究;薛晶晶(1991—),女,河南偃师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学教学研究。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2.019

H315.9

A

1008-6714(2017)02-0042-03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葛浩文喻体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