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探析

2017-03-11艾志强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民生生态思想

李 阳 艾志强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文化哲学】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探析

李 阳 艾志强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胡锦涛同志对于解决生态民生问题有着深邃的理论思考,其主要思想可归纳为:生态破坏危害群众健康;良好生态是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途径。讨论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理论来源;基本内容;时代意义

所谓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是指胡锦涛同志在生存和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导下,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相结合,从生态的角度关怀人民生计,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致力于解决同人民群众生存、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的思想和理念的智慧结晶。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将生态与民生相结合,为今后各项生态民生工作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吸取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观为理论依据,结合了中国具体的生态环境与民生建设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民生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进国家民生发展的重要源泉。首先,儒家文化是我们构建生态民生社会所必须传承的思想。儒家先贤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人文生态观,社会发展的主旨在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并不是自然主人,万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者,不仅“爱人”,而且“乐山”。仁就是衡量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思想的道德标准,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其次,道家的朴素平等观念对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迪。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来自于同一个主体“道”,所以从源头上来讲,他们都是平等的。因此,无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程度,都应该保持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其他事物。如果不按照事物运行的平等法则,就会对我们共同的源头带来灾难性的破坏。道家崇上节约,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不能盲目地为追求自我无限度的发展而不择手段地破坏生态环境,要注重适度的原则,不能对自然索取无度。这些思想对于胡锦涛所倡导科学发展观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观对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关于人类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按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规范人类的行为。而社会的发展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追求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中心要求的,因此在生态民生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观强调辨证唯物主义的生态民生发展。在正确处理国家民生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必须遵循辨证的方法来谋划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与民生本身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从国情出发,从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这就不仅要求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工作紧密结合,还要融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领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共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民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观的基础上,延续了前三代国家领导人重视生态民生建设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其生态思想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破坏危害群众健康

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就会使人民大众的身心受到伤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范围内的雾霾、洪水、禽流感、各种传染病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死亡率逐年攀升。一场又一场破坏性的灾难向人们袭来,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让人类自食其果。这一系列事件都反复证明了一点,即环境的不和谐必将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对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明确地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1]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基础性地位,在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中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良好生态是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

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是生态文明最本质的内涵和价值取向。胡锦涛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我国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环境还在恶化,大气、水、重金属污染加剧,影响了人民的生存质量,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变得越来越高,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求环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我弱化国家综合竞争力,就是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毁灭人类自己。因此,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社会经济基础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坚强的后盾,只有从根本上扭转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生存质量,过上幸福生活。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任务的实现更为紧迫,建设生态社会对国家民生建设作用尤为凸显。胡锦涛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2]为此,他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监管不力等种种原因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生态民生建设产生了严重的阻碍,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必须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具体落实到我们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会让人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而且会切实保障十三亿老百姓都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干干净的水、吃上绿色放心的食品、使用安全无忧的药品。

三、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时代意义

胡锦涛的生态民生思想内容深邃,观点鲜明,契合中国生态民生建设实际,其思想对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有利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实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强调的小康社会,不仅是某一部分人,某一区域的小康,而且是全社会、全体公民所享有的小康;不仅是经济、科技、文化的小康,而且是生态、民生的小康。对于上述目标的实现,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小康社会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自然资源,高素质的人民,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则与时俱进地回应了上述问题。他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土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3]然而,我们国家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资源相对不足,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高,这些因素都阻碍着小康社会的建成。只有注重生态民生的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社会模式,方能最终建成小康社会。

其次,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是多方力量、多种要素、多领域协调合作,和而不同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要解决社会矛盾,满足人民诉求,从而走向和谐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囿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片面追求,把GDP的增长当作重要的指标,从而忽视了对大自然的保护。结果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不仅给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而且还危害到了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党和国家急需正确的指导方针来解决这些矛盾,而胡锦涛的生态民生思想则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应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生态与民生的和谐发展。

最后,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之路。所谓“绿色发展道路”,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4]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民生建设所面临的最大实际是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实现国家的绿色发展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同于西方国家通过生态殖民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将本国的废物垃圾输入其他国家的“黑色道路”。黑色道路不可行,作为环境移民的受害者,中国的国情与实际也绝不允许中国走这条道路。因此,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国家的必然选择。沿着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应减少原材料的出口,转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生态资源的依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永续发展。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6-03-29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卞义伟人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4]三新专题解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128.

【责任编辑:周丹】

A8

A

1673-7725(2017)09-0171-03

2017-06-12

李阳(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民生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