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集体无意识理念为背景传承与发展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

2017-03-11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狩猎集体

阿 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文化视点】

以集体无意识理念为背景传承与发展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

阿 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集体无意识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具有遗传性,是一种思想和观点的遗传,它构成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从本质上看,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具体体现。鄂伦春族是小少民族,要想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地域及传统狩猎文化为背景,以学校以集体无意识为理念的校本课程建设为依托,为传承与发展传统狩猎文化提供可能性。

集体无意识;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校本课程

一、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概述

(一)现状分析

鄂伦春族源于东胡系的室韦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一般使用汉语文进行文字交流。他们通过口传亲授的方式传承着狩猎文化及各种生活技艺。

鄂伦春人是人口少于一万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所管辖的区域,以及黑龙江省黑河市所管辖的几个县域内,世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下,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已渗透进文化、科学、服饰、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直到20世纪50年代其还保存着狩猎文化的完整形态。

1996年实行的“禁猎转产”彻底改变了鄂伦春人的生活,许多猎民开始学习农业生产。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以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没有找到依靠自己劳动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之前就接受不熟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造成人们精神生活的颓落,进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消逝。在对生产方式进行的研究就曾指出,改革民族发展和生产方式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其进行改造创新,而不是选择用另外的方式去替代。具体来说就是对于观念不应该进行替代式的转变,应在全面了解事物的内在特性及科学合理性后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只有这样,民族自身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帮助。[1]现在,过度砍伐、开垦、开采、建设等开发性活动使鄂伦春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他们的生存状态走向边缘化。环境的改变,给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保护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显得越来越紧迫与重要。

(二)传统狩猎文化内容分析

文化相对论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会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价值的体系,也就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信仰和行为规范。用民族自我中心的偏见解释、评价其他民族信仰、行为准则是站不住脚的。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在《种族和文化》中提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化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严酷环境,生存下来的人和后代无论是在认识还是感觉上都需要掌握必要的技能。这种通过环境而确定的相关技能,一旦成为文化后,将对在所在区域和环境中的族群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长期以往,在文化的影响下有的族群出现了耐寒耐热的特点;有的族群具备了进取精神;有的族群具有了辩证的思想特质;有的族群具有独创匠心的高超技能等。”[2]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造就了他们具有高超的狩猎技术、耐寒耐饿、与人为善、纯朴厚道、坚忍不拔、勇敢抗争等优良品质。

鄂伦春传统的文化是典型的狩猎文化,它蕴含着众多内容: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求得自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环保理念;如何使用和制造狩猎工具,生产、生活工具;合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丰富物产,促进医药、建筑、储存技艺,桦树皮、狍皮制造,音乐、舞蹈、绘画等技艺的发展。

(三)狩猎文化的具体体现

生态人类学指出,劳动类型将对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方面包括宗教信仰、生活和生产方式、习俗和文化等。

在宗教方面,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论。其核心价值理念是自然与人类是相互依赖、无限循环的。因此,鄂伦春人向自然界索取有度,不过多囤积资源。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公平与现实,明白如果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财富,大自然就会馈赠给人们更丰厚的资源。因此鄂伦春人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和祖先。

文化相对论指出,社会文化本身就具备独有的特性,所以在认识和掌握文化时要以文化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若只以一种文化独有的特点去理解另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生存,将会产生理解偏差。如今鄂伦春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物质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具备的特定的民族形象及象征符号体现的价值。[3]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显著标志是建筑、装饰纹样、宗教,它们是一种符号化的艺术形式,对形成民族认同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鄂伦春族的“仙人柱”“桦树皮文化”及民族服饰上的花纹是其民族重要的固定形象和符号象征。

鄂伦春族的精神文化,主要包含萨满文化、民间文学和传统艺术。民间文学形式主要是历史神话传说,内容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狩猎生活。传统艺术在民间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包括雕刻、刺绣、绘画、制作、音乐、舞蹈、摩苏昆等艺术形式。

二、集体无意识

(一)内涵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更深层内容,即集体无意识。荣格把无意识心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无意识,第二层次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民族心理上形成特定的文化沉淀,超越了个人的生活经验,甚至超越了国家和种族所具有的人类共同性和集体的心理活动,是更深层次的无意识,需要通过遗传获得发展。对于个人而言,集体无意识是老祖宗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它决定着人们以自己祖先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世界,并根据世界的不同形态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相对于社会来说,集体无意识是时代精神传播和发展的来源,对应着集体无意识中的某种原型。因而,尽管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在人的一生中几乎从未被意识到,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行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关键内容是各式各样的原型,原型由于自身自带属性,以及非个人形式的普遍性,成为了超越个人经验的先天形式。他们通过为个人行为预制一种先入为主的模式来决定个人在出生后如何把握世界,并作出回应,荣格称此为“原始形象”或“虚拟心灵形象”,这些影像都出自于先祖经验并经过了代代的传承。我们的精神构架中就有着继承祖先遗志的痕迹,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集体无意识中意识逐渐得到增强和扩充的过程。

(二)表现形式

荣格认为,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原型都是通过宗教仪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艺术、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形式来表达的,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象征。通过原型的表达可以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如生命意义、人生价值观、自由民主、快乐表达、应对恐惧,也包括对神灵、大自然的理解。

三、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文化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充分说明学校教育是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人类学家约翰·奥格布(John Ogbu)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文化在教育的作用下才得以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是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一)学校教育传承文化的可行性

集体无意识属于群体心理的典型现象,具有普及性和社会遗传性;而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制度下的价值要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人、社会和文化中,属于共有产物,具备主观性和社会遗传性。从本质的角度来看,集体无意识是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观呈现的,所以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社会核心价值观是行之有效的,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也是可行的。因此,从集体无意识的视角看学校教育本着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来传承与发展传统狩猎文化是可行的。

(二)学校教育传承文化的途径

1.开设校本课程,发展特色教育

费孝通先生认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体现的是民族文化之间“和谐与对话、双赢与互利”的民族共荣思想。各个民族都应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内蒙古与黑龙江都有鄂伦春族特有的民族学校,这类学校一方面开设有国家规定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传统狩猎文化课程)。学校的特色教育是传承鄂伦春狩猎文化最有效的方式。

2.将文化传承和发展深入到学科教学中

首先,学科课程渗透。学校教育应与实际生活需要密切相联。传承传统的狩猎文化可让学生参加鄂伦春族的盛大节日来了解民风民俗,利用不同季节组织学生采集野果、野菜、识别各种动植物,了解它们生长、生存的环境,掌握动植物的习性,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音乐课让学生学习鄂伦春民族歌舞;在美术课上学习绘画桦树皮画;在手工课上学习制作桦皮的工艺及刺绣技艺;通过历史课了解鄂伦春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杰出人物的事迹,鄂伦春民族的历史事件或庆祝活动的特殊意义;在语文课上阅读神话传说及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通过游戏活动与体育课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培养灵敏的反应能力,通过学习搭建“仙人柱”的方法掌握建筑的基本原理。在游戏与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切地体会传统狩猎文化的内涵,激发他们主动传承与发展传统狩猎文化的热情。[5]

其次,在学校中扩大鄂伦春语的应用。鄂伦春语历史悠久,语汇丰富,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演讲比赛,促使学生掌握并传承本民族的语言,进而传承一语言为载体的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集体无意识构成了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思想和观点的遗传,是人类经验的存储库,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对过去思想和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可看出,二者都具有社会遗传性,且从本质上来看民族集体无意识是通过传统文化得以表现和传承的。鄂伦春传统狩猎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首先依赖于特定的地域。只有确保每一个族群或国家所在的区域稳定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以及社会功能在一个可预知的地方实现。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校教育是传承与发展传统狩猎文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在课程中渗透进传统狩猎文化,并利用多种途径扩大民族语言的应用可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

[1]郝时远.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以鄂温克族猎民的发展为例[J].民族研究,1996,(4):32-39.

[2]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

[3]马戎.关于“民族”定义与民族意识[J].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1999,(17):19.

[4]郑杭生.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5-11.

[5]白洁.试析民族传统游戏对当代儿童的教育价值——以鄂伦春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155-160.

【责任编辑:王崇】

C95

A

1673-7725(2017)09-0019-04

2017-07-05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3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阿娜(1964-),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狩猎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警犬集体过生日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
倾情浇灌艺术花:记鄂伦春族老教师陈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