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州贤孝的地域文化传达
——以谚语为例*

2017-03-11王素音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凉州谚语事物

王素音 赵 颖

(武威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 武威 733000;武威职业学院护理系,甘肃 武威 733000 )

【文化视点】

凉州贤孝的地域文化传达
——以谚语为例*

王素音 赵 颖

(武威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 武威 733000;武威职业学院护理系,甘肃 武威 733000 )

凉州贤孝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凉州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筛选、完善而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语言接近口语,但又不粗俗,尤其是它善于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谚语传达“孝”与“贤”的中华传统美德,滋润、养育了凉州这片土地上热情、善良、明理的一代代民众。它蕴含思辨的思想,品德修养,家庭教育,知识是宝,讲礼仪、追求和谐社会关系的理想,珍惜时光等类型的谚语;在表述时运用了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凉州贤孝”十分重视它的受众群体,尽量做到贴近民众日常语言,又不失文雅,将方言土语的艺术水平达到通俗、流畅、上口、含蓄的高度。

凉州贤孝;地域文化;谚语;思想;品德

谚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文字出现后,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谚语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进入民众的日常交际中,并成为了集体共用的一种特殊语言类型,成了他们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有着弥久不衰语言史的我国,语言极其丰富,谚语数量自然庞大。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研究谚语,记载谚语的书籍很多:在《礼记·大学》中“谚,俗语也。”《国语·越语》中说“谚,俗之善谣也。”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释为“谚,直语也。”郭绍虞在他的《谚语的研究》是这样定义的:“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的结果,而用美的言词表现,而于日常谈话中可以公然使用之,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武占坤在《中华谚谣》中解释为“谚语是民间语用艺术开出的山花,是民族各种实践经验凝聚的智慧结晶。它通常以口语的形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持久地沿用,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旨;它是风格通俗、结构凝练、语感生动、语貌定型的韵语或短句。”温端政的《谚语》一书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探讨,将谚语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分别释义。其中,“广义的谚语和俗语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为人民群众所创造、所使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语句简单凝练,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三是流传在群众的口头上,具有鲜明的口语性”。关于狭义的谚语,则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谚语是流传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生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的一种接近口语的俗语,有时也称作熟语。这些语言通俗易懂,语句精炼,句式较稳定,反映某种生活道理,具有深刻的思想哲理,从中反映了老百姓的思想情感,高超的智慧,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积极思想。谚语因其是不同民众口语中的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语句,她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与本质联系,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又不乏审美的趣味深得百姓喜闻乐道。不同的地域因其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的差异,便呈现出表述相异的谚语。凉州贤孝中的谚语是孕育于凉州(武威)这片土地上的质朴而含蕴深厚的民众语言艺术。

古代的凉州就是今天的武威,早在2300年前汉武帝时代,这里便有了行政区划建置,因公元前 121 年东汉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西击匈奴大获全胜,以彰显“武功军威”而得名。汉改周之雍州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长寒凉也,地势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间,南隔西羌,西通西域,于是号为断匈奴右臂。三国时,凉州为武威十三州之一,统领河西五郡,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十六国时期,成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国都。唐代前期这里设立了都督府,是朝廷统治河西以至整个西域的基地。唐代后期这里是节度使的驻地,一度管辖凉、甘、肃、瓜、沙、伊、西等7个州。宋、元、明、清时期,统治政权都在这里设置州府,是河西地区重要的政治中心。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丰饶富足,多民族融合之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无论从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正所谓“凉州天下要冲,国家落卫”。这里是多民族文化交汇的重镇,先后有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羌族、藏族、蒙古族等生活于此,多种文化,各种方言,不同思想曾在这里轮番上演,交融相生。其凝重的历史积淀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而凉州贤孝就是在这片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域孕育凝结的民间艺术。

凉州贤孝是凉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使用语句的大集萃,其中的俗语、俚语、谚语俯拾即是,其谚语从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分,可归纳为朴素的辩证思想,个人的品德修养,伦理道德,重视知识的学习,注重礼仪、和谐为主的理想社会关系,某些人的重要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时光流逝、珍惜光阴,天命观念,数字言语中的迷信思想等九大类型,主要运用了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些贴近日常生活、充满灵动的语言使得凉州贤孝富有现实感,更呈现出了浓厚的文学意味。这种凝练的谚语体现出“凉州贤孝”创作者们超群的智慧,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对现实社会、人情世故、百味人生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一、“凉州贤孝”的类型

(一)朴素的辩证思想

凉州百姓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生存空间,日积月累的劳作中,他们体悟出了世间的一些哲理,如客观事物间有着某种联系;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要善于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被现象所迷惑;注重现实,认识现实;事物有普遍性,还有偶然性;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矛盾;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违背客观规律,必然招致失败。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让凉州文化跨上了更高的高度,也是它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不断精致的重要原因。

世间万物莫不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交错之中,凉州百姓将这样的生活感悟渗透到凉州贤孝的故事中。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孤立的事物,要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这样才会找准方向,处理好事物之间的的相互关系。如“马到渴中想清泉,君到难中想忠良,人到难中想亲娘。” “山狼有难梅鹿救,梅鹿有难狼躲藏。”等语句以朴素的语言传达出回味无穷、至真至纯的客观道理。民间哲人的朴素哲学思想传输于凉州贤孝的讲述之中,这种看似拙扑的语句却如一股清凉的甘露启迪、润泽着凉州普通民众的心智。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精切而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才使凉州人民从宏观上对宇宙万物有着清楚的认识,这也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实践,最终实现了他们同宇宙心与智,情与物的良性交互关系。

1.事物是变化运动的。“凉州贤孝”中有大量的谚语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普通民众的心中,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运动中,没有静止的事物。但也看到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有时人的认识水平跟不上事物变化的速度,因此,常常会犯错误。如:

山不转的路转哩,遇不上的碰上哩。(《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2)

门缝里的太阳晒死你。烧火的丫鬟也能当皇姑。(《凉州贤孝精选·秦雪梅吊孝》P566)

活不老,见不了。(《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P357)

有晾冰的饭哩无晾冷的事。(《凉州贤孝精选·王定保借当》P532)

婚缘钱财各有主,找着找不见,碰去能碰上。(《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105)

以上的谚语生动地向人们传达了事物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停止不前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世间万物变化的现实,只有这样才会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2.注重实际,尊重客观事实,遵循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则会收到惩罚。 世间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事物在变化运动中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把握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是我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基础。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就会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反之则亦然。如:

奇怪奇怪白杨树上出来了蒜苔。(《凉州贤孝精选·白鹦鸽盗桃》P175)

奇怪奇怪真奇怪萝卜地里长蒜苔。(《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112)

眼见才实,做梦是虚。(《凉州贤孝精选·白鹦鸽盗桃》P159)

事物在运动变化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为此我们要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发现寻找他们自身的规律,这样我们才会改造客观事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3.任何事物不仅有普遍性,还有特殊性,偶然性,并且都处在矛盾之中,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宇宙间的事物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没有孤立无援,无联系无矛盾的事物,正如《论语》中所言“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依”。如:

一泉水经常淌有苦有甜,一家人一娘生有愚有贤。(《凉州贤孝精选·三子分财》P600)

擒虎容易放虎难。(《凉州贤孝精选·关云长单刀赴会》P586)

赌博生贼心,奸情出人命。(《凉州贤孝精选·孟姜女哭长城》P404)

人凭的衣裳,马凭的鞍。(《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9)

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内外、现象与本质、前后、上下、东西南北等无处不在的关联性。一户人家生的孩子千差万别,做事有左右为难的时候,有些外在的东西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轻重关系的转换。因此,世间不存在无联系的事物,也不存在无矛盾的事物。

(二)个人的品德修养

凉州贤孝主要内容就在于借助历史故事或民间的一些家常事物,隐喻地向世人释放出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修缮邻里关系,与人友善相处等让人修身的道理。正是在这样轻松诙谐的一说一唱之中,将国家、社会、家庭的美好图画呈现于听者眼前。其故事无说教的色彩,却在听者阵阵的笑声中,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是凉州贤孝最具魅力之处。其从不同的方面强调了人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美好品质。

1.个人品德修养,凉州贤孝从人要谦虚,切忌自高自大;个人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注重言行,尤其要慎言;交友准则:人要善于认清事物,交友慎重,善交朋友等五个方面阐述培养并提高自我品德的重要性。

(1)人要谦虚,切忌自高自大。如:

一柱明香,一柱蜡。蜡笑明香不如它。有朝一日大风刮,只见明香不见蜡。(《凉州贤孝精选·天上云多日不明》P4)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事物都是有优缺点,不存在无缺点的事物。这个谚语借香与蜡相互掐架的故事,告诉世人人人都不可妄自菲薄,狂妄自大。而要谦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个人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

白日里害人人不肯,到晚来害人天不允,害来害去害本身。(《凉州贤孝精选·扒肝孝母》P138)

冤死了不能发毒誓,亏死了不能告毒状。(《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138)

为人要把良心丧,想下狼心狗肺可不久长。(《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138)

做人要厚道,要多做善事,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多端的人终有一天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3)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

老天爷害怕秋来旱,好日子怕的是仓底子烂。(《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P373)

一饱忘了千日的饥。(《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68)

在凉州这块土地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使人们领悟出了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基本的温饱是人们的夙愿,在生活宽裕时不能忘记忍饥受饿时,揭不开锅的痛处。贤孝用日常口语将这一深刻的哲理揭示了出来。

(4)注重言行,尤其要慎言。如:

这就叫个物真事不真,有嘴说不清。(《凉州贤孝精选·皮箱记》P392)

人常说腿长裹露水,嘴长惹是非。(《凉州贤孝精选·王定保借当》P483)

舌尖儿虽小把人杀,怎么的事情也能说话。(《凉州贤孝精选·王定保借当》P489)

老百姓虽然没有学习过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但是聪慧的他们凭着惊人的体悟能力,明白了一个道理:“语言常常被看成是等同于理性的,甚或就等同于理性的源泉。”语言有很强的可再生性,即人言言殊性,一旦众人对同一件事展开集体加工,将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某种混乱。其实因此,凉州贤孝告诫世人,不要对事物妄加叙说,而要据实讲述。

(5)交友准则:人要善于认清事物,交友慎重,善交朋友。如:

有饭的给饥人用,有话说给知人听。饥人用饭不忘恩,知人听话记在心。(《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7)

维人要维真君子,栽树要栽松柏树。维下君子常来往,栽下松柏四季青。(《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8)

在凉州贤孝中有大量描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谚语,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人相处要有选择的标准,其中品德、德行是首要的也是关键性的因素。同正人君子,同了解自己的人交往教会受益终生。

(三)伦理道德

1.女性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如:

吃饭要吃家常饭,穿衣要穿粗布衣,娶妻要取个贤良妻。(《凉州贤孝精选·小姑贤》P316)

家遇了贤妻名扬天下,家遇下泼妇害夫败家。(《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P361)

在贤孝的的表述中一再强调妻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选择伴侣时一定要把好关,品德贤良的女性会为这个家庭日后的生活增添无穷的幸福,生活稳定、快乐。泼妇进了家门就会祸乱不断,甚至葬送了家庭。

2.善心是孝心的重要前提,孝道尤为重要。如:

人心好是天知道,孝心感动天地神。(《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P361)

娘老子的心在儿女上,儿女们的心在石头上。(《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P361)

天怕秋来旱,人怕老来难。(《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P373)

凉州贤孝中对孝道宣传的篇目占了很大的数量,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大力推广。中国千百年来,人们都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知恩图报观念,百善孝为先,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的美德,也是凉州贤孝所传达的积极能量。

3.认识人性,人心难懂。如:

人上五十个,杂疙瘩有几个。(《凉州贤孝精选·郭居埋儿》P292)

世上的金疙瘩能识透,谁能把世上的肉疙瘩断分明。(《凉州贤孝精选·三姑娘拜寿》P358)

人人有个曲曲心,天爷倒有个拐把弯。(《凉州贤孝精选·王定保借当》P544)

肚子里的黑货说不清。(《凉州贤孝精选·三子分财》P594)

夫妻同床睡,人心隔肚皮。(《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8)

人作为有思维、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其心理活动是世世代代人们研究、谈论的永恒话题,时至今日也没找出确切的答案。人心难测,人心难懂这是贤孝中人们对心理探寻的结论。人数庞大了,心思就多了,管理起来颇为棘手。即使是夫妻关系也很难猜透对方的想法。因此,要了解人就需要读懂他的心理状态。

4.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

天有道下的是甘霖雨,家有道出的是孝子贤孙。(《凉州贤孝精选·天上云多日不明》P2)

天留日月佛留经,人留子孙草留根。(《凉州贤孝精选·天上云多日不明》P3)

抚育子嗣,重视家庭教育历来被人们重视,贤孝中有浓厚的繁衍子孙,重视家风的思想。一个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风这是育人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更深入地阐释了人活着的重要意义就是光宗耀祖,使家族辈有才人出。

(四)重视知识的学习。如:

要知今古事,需读五车书。 (《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25)

不读万卷书,怎能见君王。(《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25)

凉州是一片重视教育,崇尚礼教的西部沃土。老百姓懂得人只有不断地获取知识,了解古往今来的事情,才能明白事理,清楚世间的道理。劳动人民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们却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贤孝中多处出现,无形中使凉州百姓在自己的意识中埋下了加强子女读书受教育的进步思想。

(五)和谐的理想社会。如:

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25)

石头垒墙墙不倒,姑娘的心思娘知道。(《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34)

好汉做下亏心事,向前容易回头难。(《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44)

你不看经面看佛面,不看前边了看后边。(《凉州贤孝精选·扒肝孝母》P201)

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同行人。(《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146)

古人在声音与乐律中发现了“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音韵和谐规律,并从“和实生物”的自然万物的互动中找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合共生规律,由此构建出“君臣和敬”“父子和亲”“夫妇和合”“长幼和顺”“天下和洽”的和谐社会画图。凉州贤孝正是将儒家文化的和谐观念通过生动的谚语形象的讲述给民众。

(六)环境对人的影响。如:

这个地方是是非坑,进来容易出去难。(《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78)

到哪山了打哪柴,到哪河了脱哪鞋。(《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1)

环境是人赖以存在的土壤,人要入乡随俗,适应环境。人生存于特定的环境,适应环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适者生存,这是古人已总结出的生存之理。我们要入乡随俗,善于适应环境。好的环境为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恶劣的环境将会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

(七)时光流逝,珍惜光阴。如:

好花能开几日红,少年能活几日人。(《凉州贤孝精选·王定保借当》P490)

花开花落年年有,人老了再不能转少年。(《凉州贤孝精选·三子分财》P601)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一代圣人对时间的认识已成为我们的名言警句。在凉州贤孝中普通民众也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且行且珍惜。错过好时光,将会遗恨终生。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青年时代,一旦少壮不努力,再无少年时。不虚度韶华,少年时代只有一次,要趁着年少为自己的存在找到闪光点。

(八)天命观念。如:

大富贵由天,小福贵由人。(《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8)

人活一世,七岔七富。(《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99)

命里有五升,强如起五更。(《凉州贤孝精选·白鹦鸽盗桃》P173)

人生世上就由命,荣华富贵天造定。(《凉州贤孝精选·秦雪梅吊孝》P546)

凉州贤孝的谚语中也有天命的思想,这里面既有对生活经验的合理的总结,又有落后迷信的观念。如人是否富有与高贵多由苍天预先决定,只有小富小贵才是自己奋斗来的,这种想法遏制了人们积极主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听天由命,逐步失去自我,最后变成被动的生存者。

(九)数字言语中的迷信思想。如:

二五八怕的事鬼来缠身,

三六九怕的是脚轻脚重,

一四七怕的是百病扎根。(《凉州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P20)

除了天命观之外,凉州贤孝中还有对数字的迷信认识。古人在很早就依靠数字来认识理解世界,远古时期居住在凉州的老百姓,他们接受了中原文化,又吸纳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凉州这块寒冷干旱多风的土壤上,人们的生存面临着种种威胁,因此,格外惧怕外来事物对生命的侵害。为此,他们借助对日期这种数字的经验,规避意外灾难。

二、“凉州贤孝”的修辞特点

“凉州贤孝”以其独特的民间性,受众的广泛性,语言的实践性而具有意蕴丰瞻,手法多样,紧贴社会生活的艺术魅力。千百万民间百姓的语言通过贤孝艺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创作改造,最终将其民间的日常生活、人生哲理、思想情感等运用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作了生动形象的传达。

(一)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对比可以将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修辞格,有时也称作对照。对比的优势在于可使客观事物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的更集中,更鲜明,更突出。如:“家遇了贤妻名扬天下,家遇下泼妇害夫败家。”“花开花落年年有,人老了再不能转少年。”“山狼有难梅鹿救,梅鹿有难狼躲藏。”等,第一句通过将“贤妻”与“泼妇”两类品行的妇女展开比较,告诫世人家里面需要贤良的女性才会实现家庭的和睦幸福,强调了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第二句用植物一年一次的周而复始的生长同人生不可复制做了比照映衬,劝说人们珍惜时光,走好人生的每一时。第三句以动物喻人,针对在困境中救人与弃置不救两种态度,反映了交友时要慎重选择,以诚相待的朋友才会帮人于危难中,虚情假意的友人只会落井下石。

老百姓对生活之中事物的矛盾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运用对比使贤孝的听众感受到自己欲吐为快的价值判断,善恶观念在贤孝艺人的唱白中得到了倾诉,其心理与情感的诉求获得了表达与宣泄。谚语中的对比手法增加了语言的感情色彩,留给听者深刻的印象。

(一)对偶手法

对偶修辞是指结构形式上相对称,字数上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可是短语,也可是句子。而在音节上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内容上句意凝练,概括力强。这些特点适合贤孝易于诵读,朗朗上口的需要。根据对偶句上下联的意义来分,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如:“人心好是天知道,孝心感动天地神。”“好花能开几日红,少年能活几日人。”等。分别从两个角度说明了心地善良是社会的美德,时间难能可贵的道理。在这里“人心”与“孝心”,“好花”与“少年”两两之间有相似点,也有相关性,实现了内容上的互相补充。反对如:“眼见才实,做梦是虚。”“大富贵由天,小福贵由人。”等。将“眼见”与“做梦”,“实”与“虚”,“大富”与“小富”,“由天”与“由人”这些有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的关系放在一起,借助正反对照、比较来突显事物的本质。串对如:“好汉做下亏心事,向前容易回头难。”“要知今古事,需读五车书。”等。这些对偶句通过事物的发展过程,因果、假设、条件等关联的特点,上下联连接成句,一顺而下。前一个对偶句中好汉因,容易与难是结果,好汉作为英雄人物,身上赋予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期望,所以作为公众人物肩上的负担千斤重,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后一个对偶句上下句是假设关系,如果要有卓越的见识,必须勤奋读书。

凉州贤孝谚语中的对偶句因其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上口悦耳,听众百听不厌。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一起听,其享受的美感也就有了别样的风味。

民间谚语多来自“田夫野老”“鄙俚”之口,是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形成的,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是人民大众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生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凭借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沿用至今,被誉为“人民口诵的科学哲理小诗”,具有浅显易懂、言俗理深、体微意远的特点。凉州贤孝将凉州人们的善思辨,崇尚文化知识,与人为善,尊老敬孝,注重社会和睦,重视子女教养,珍惜时光的思想通过生动活泼的谚语传达了出来。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与传承着凉州这片土地上淳朴的民风民情,为营造本地良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责任编辑:周丹】

J826;H136.4

A

1673-7725(2017)09-0006-06

2017-07-28

本文系2016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自筹经费项目“地域文化与凉州贤孝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6B—181)阶段性成果之一。

王素音(1975- ),女,甘肃民勤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研究;赵颖(1969-),女,山东滕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本文所例举的唱词选自李武莲主编的《凉州贤孝精选》一书。李武莲.凉州贤孝精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凉州谚语事物
最爱凉州面皮子
美好的事物
凉州七里十万家
说说谚语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奇妙事物用心看
谚语趣画(一)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