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的前公爵夫人》看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境遇

2017-03-11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爵夫人勃朗宁公爵

卢 斐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山西 朔州 036000)

【文学评论】

从《我的前公爵夫人》看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境遇

卢 斐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山西 朔州 036000)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人罗伯特·勃朗宁早期戏剧独白诗代表作《我的前公爵夫人》鲜明而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既高雅又冷酷,且占有欲和等级观念极强的公爵人物,与此同时作为其对立面的前公爵夫人形象也跃然纸上。本文基于对前公爵夫人的文本分析,探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境遇。

前公爵夫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境遇

一、引言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第二大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早期戏剧独白诗代表作《我的前公爵夫人》可谓家喻户晓。整首诗短小凝练,诗人运用戏剧性独白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位既高雅又冷酷,且占有欲和等级观念极强的公爵人物,深刻而复杂地展示了其冷酷而残忍的心理,而在诗中作为其对立面的前公爵夫人虽仅仅存在于画像之中,但经公爵的独白却不由地在读者心中激起同情的涟漪,并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女性境遇的思考[1-2]。诗歌发表于1842年,正是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勃朗宁笔下前公爵夫人,来窥探当时英国女性的社会境遇。

二、前公爵夫人:男权社会牺牲品

《我的前公爵夫人》是根据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城邦的斐拉拉公爵阿方索二世的真实故事创作的。诗中的独白者原型便是斐拉拉公爵,前公爵夫人的原型是年仅十四的露克蕾吉亚,在嫁给斐拉拉公爵三年后,十七岁的公爵夫人突然死去。公爵正筹备再次结婚,其未婚妻是某伯爵家的侄女。为了确定嫁妆的数量,伯爵派使者与公爵谈判。这首诗所写独白正是使者与公爵谈话的尾声。公爵不经意间拉开了一幅画的帘幕,这幅画正是前公爵夫人的画像。于是,在已故夫人的画像前便有了公爵对使者的这段独白。

诗人勃朗宁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夹叙夹议,通过公爵的独白揭示了其心理活动,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公爵这一人物。整首诗读完,读者无不感受到公爵的大男子主义气息,以及其男尊女卑思想。公爵夫人则彻底成为以公爵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牺牲品。

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是权力的代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都占有统治地位。女性在社会中沦为男性附属品,完全依赖于男性,在家庭抑或在社会被边缘化,处处低男人一等。在《我的前公爵夫人》[3]这首诗中,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诗歌所呈现的前公爵夫人是一位热情开朗、活泼甜美的少女。她面容可爱,眼神真挚,几乎生活中任何人的好意,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令她喜欢、感激,令她赞羡不绝,泛起红晕,而这一切却令公爵异常反感讨厌,被其认为是举止轻浮。在公爵眼里,前公爵夫人应当是线被拽在其手里的风筝,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天使,他想彻底掌控她的人身自由,让她成为自己的所有物、附属品。于是,公爵在认为谴责都有失尊严的古怪心态下,下了令,一切微笑都从此制止。至此,诗歌的戏剧冲突发展到高潮,公爵与妻子的矛盾激化到顶点,诗歌的弦外之音在此处也最为振聋发聩。读者在此深刻地体会到女性沦为男权社会牺牲品的不幸与悲哀。前公爵夫人未遵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而命丧黄泉,最终被公爵物化,成为其一件艺术藏品,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品。在诗歌结尾,诗人还巧妙地借用海神尼普顿驯海马的青铜雕塑来暗喻前公爵夫人正是公爵意欲驯服的“海马”。至此,女性在男权社会被边缘化,身份卑微,没有独立人格,仅仅是男人附属品的境遇被诗人表现地淋漓尽致。

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被禁锢的天使

维多利亚时代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迅猛发展及其财富的迅速积累,但同时也目睹了社会各阶层人们所经历的劫难,其中英国妇女的社会境遇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关注。

人们常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妇女称为“家庭天使”。从该短语,人们也可大致窥探当时英国女性的社会境遇。“天使”一词表明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公众对女性的期盼[4-5]。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第一大诗人丁尼生曾这样描述正统的英国维多利亚妇女:“她们围着壁炉做针线活,而男性则挥舞刀剑”。可见,当时的英国妇女首要职责便是持家:照料好家人的生活起居,营造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男性作为一家之主则不必烦扰于家庭琐事,专心于在经济领域拼搏和在政治领域斗争便可。因而,当时的英国妇女人身自由大部分局限在家中,无法在社会上从事体面的工作,除了当作家或者家庭教师。

在当时的英国,已婚男子可以拥有情人,但仍期望他们的妻子或情人对己忠诚。事实上是,如果女性有情人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她将受到社会的惩罚,而拥有情人的男性可以堂而皇之毫不受影响地进出绅士俱乐部,并且总能受到热烈欢迎,这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我的前公爵夫人》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公爵不容许妻子随便与其他男士搭话,禁止从其他男性那里得到欢愉。

此外,诗歌还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的另一方面悲惨境遇,即遭丈夫遗弃。前公爵夫人因不做他的符合规范的所有物,而惹怒了公爵,其便心狠手辣地发号施令,结束了妻子年轻的生命,结束了这段婚姻。在诗歌创作的维多利亚时代,已婚女性无法拥有自己的财产。她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在结婚后归丈夫所有。一旦婚姻关系破裂,女性将无法得到孩子抚养权,也不会从前夫那里得到任何经济补偿,当时的社会对离婚的女子都冷眼相对,离婚女子彻底被排斥到社会的边缘。从某中意义来讲,离婚女性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四、结语

勃朗宁创作的《我的前公爵夫人》不仅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天真烂漫,清纯可爱的前公爵夫人形象,而且含蓄地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存在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弊病。本文在分析前公爵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诗人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境遇。

[1]陈维廉,译.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3]李海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自诗——《我已故的公爵夫人》评析[J]. 榆林学院学报,2005,(2).

[4]任卓君.男权镜像中一朵早蔫的花—一评罗伯特·勃朗宁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5]曾亚英.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天使”的内涵和特点[J]. 四川大学学报,2005,(7).

【责任编辑:王崇】

I106.2

A

1673-7725(2017)09-0051-02

2017-05-10

卢斐(1987-),女,山西朔州人,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公爵夫人勃朗宁公爵
枪械行业的百年帝国
——勃朗宁武器公司传奇
A “lifeline” to families 家庭的“生命线”
Interpretation of The Duchess of Malfi Based on the“Structure Model of Binary Opposition”
全能家族勃朗宁
大度也是一种美德
论乔叟“借用”的历史成因——从《公爵夫人之书》的开篇谈起
离奇的绑架案
《马尔菲公爵夫人》中马尔菲公爵夫人的人文精神
勃朗宁的爱情
勃朗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