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的军事思想探讨

2017-03-11刘会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奇正高明三国演义

刘会杰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海城学院,辽宁海城 114200)

《三国演义》的军事思想探讨

刘会杰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海城学院,辽宁海城 11420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时期,其描写的主要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一阶段的历史故事,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美化、丑化等方式,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历史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三国演义》中对战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其中也渗透了很多军事思想和谋略,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于更加深刻的了解著作的真正含义,还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可以吸收其中有利之处,运用到现代的军事训练当中,以备不时之需。本文针对自身对《三国演义》这一著作的了解,对其中包含的军事思想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三国演义》;军事思想;策略;探讨

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时代军事思想初见端倪,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军事思想逐渐进入成熟阶段,自秦朝至五代时期经历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直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这一阶段的历史生活,正处于我国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战争频发,政权更替频繁,反映出来的社会现状也是十分复杂的,这一阶段军事思想趋于成熟,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便是这一时期军事战略决策的标志性著作。《三国演义》中描述了上百次的战争场面,其中涉及了很多军事思想,有的一场战争中甚至包含了很多中军事思想在里面,除去精彩的文字描写之外,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三国演义》在众多的小说中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本文对其军事思想的体现作出了以下几点总结。

1 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说明了良将是非常难得的,将领在战争中有着十分强大作用,重视将领的作用才能卫战争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选择将领也是十分重要的,“为将者,智、信、仁、勇、严,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说,作为将领要综合素质要高,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之后,在用将方面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有足够的信任,就像《三国演义》中周瑜之于孙权、黄盖之于周瑜等,三国时期孙权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江东地区建立独立政权的人,其用人的思想非常高明,对待周瑜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凡事必与周瑜商议之后才做决定,对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也是如此,坚信诸葛瑾并不会因为诸葛亮的原因而背叛自己,坚持用人不疑;其在人才的选拔上也很有原则,不考虑资格,只看能力,陆逊便是孙权重用的没有知名度,资历浅淡时能力却很强的一名将领。周瑜在用将方面也是非常高明的,赤壁之战采用苦肉计、反间计,使曹操损失惨重,其关键还在与苦肉计与反间计的人选——黄盖,周瑜之所以选择黄盖就是因为相信黄盖的为人,坚信他不会背信弃义,因此赤壁之战取得了胜利,这一点充分反映了用将的重要性。

其次就是知人善任,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军事用人上也是如此,要懂得扬长避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正是因为看到了诸葛亮身上的长处,而在其后的合作过程中诸葛亮也表现出常人无法媲美的军事指导能力,“七擒孟获”“空城计”都是其军事谋略高人一筹的表现,但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却没有达到知人善任的程度,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是因为其忽视了刘备临终遗言,轻信马谡不是之言,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

2 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三国演义》中军事辩证法表现最为明显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大军官渡开展,曹军在正面战场坚壁固守,扼敌咽喉,同时,利用时机,变换奇正,曹操亲率轻骑五千,以奇兵夜袭乌巢,火烧袁军屯粮。当袁军因粮草被焚,军心动摇之际,曹军在正面战场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最后使得袁绍落荒而逃,余部七万多人投降。曹操先正后奇,以奇击虚,奇正相生,击奇制胜的高明蹈略,是官渡之战获胜的关键。

奇正相生中的 “正”概括了军事思想中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军事书籍上总结的规律都属于整的范畴,而奇则体现了个性,奇正相生清楚明确的表明了高明的将领在战争中懂的辩证分析战况,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考虑,灵活运用并树上的知识,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必然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马谡失街亭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死读兵书没有考虑战争的实际地理情况,没有听从诸葛亮当道扎寨的建议,一意孤行上山扎寨,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这些都是辩证军事思想的体现。

3 不战而屈人之兵——人道主义军事思想的极限

孙子曾说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种军事思想所追求的是全,而不是破,也就是说,百战百胜并不是将帅高明的表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将帅才能高明的表现,《三国演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战例——七擒孟获,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服从蜀国的领导,获得了蜀国南方多年的的全面稳定,这不仅是遵从了孙子全省的军事思想,以智制胜,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不动一兵一卒获得了战争胜利的同时,赢得了民心,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最高境界,完全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

4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念——军事思想的支柱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念是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三国演义》中也有十分明确的体现,火烧博望坡之后,刘备弃新野走樊城,曹操为报新野之仇,率大军直奔樊城,刘备兵力不足难以抵挡,准备退往襄阳,但是刘备不忍丢下百姓,携民渡江,而后虽遭受了当阳之败却依然没有弃民而走,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直观的体现。

5 《三国演义》军事思想与西方军事思想的区别

《三国演义》一书中对战争情节的描述十分细腻,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著名的片段中,对战争当时场景的描写十分逼真,描写的细节中都会突出勇士的勇气超人,谋士的谋略高明等,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当时激烈的战况当中;而西方军事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确实另一番场景,着重对当时战争场景的情况的描述,他们更倾向于细节描写战争的惨烈程度,而三国演义中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气概,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赵子龙单骑救主、关羽单刀赴会等,表现出的是一种英雄气概,这也是中西方小说中对战争思想体现方式不同的一种表现。

6 结语

《三国演义》全书在不到70万字的情况下,描述了上百次的历史战争,其中涉及到的人物也达百人之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多个方面将东汉末年的混乱状况表现出来,涉及冷兵器时代各种各样的战争形势,可以说是一本军事思想大全,之后朝代的更替,许多农民起义运用的战争思想,也是受到三国演义中军事思想的启发,由此看来其对我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军事思想的成熟。

《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军事思想远不止这些,笔者仅就自己的看法总结出以上几点,在看法和观点上可能存在很多的疏漏之处,也避免不了一些不客观的观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对此著作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和研究,争取能够总结出更多的新颖的观点和看法。

[1]郑桂森.《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董晔.从三次战役看《孙子兵法》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4):11-13.

I207.4

A

2096-4110(2017)03(b)-0013-02

猜你喜欢

奇正高明三国演义
明明家族历险记
——辨析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奇正模架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carbon cloth by synergetic effect of plasma and acid treatment
《实数》典型易错题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爸爸的“高明”之处
三国演义
HPLC测定藏药奇正消痛贴膏中姜黄素的含量
三国演义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