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11蔡天作朱文雁张承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蔡天作,朱文雁,张承秋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9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蔡天作,朱文雁,张承秋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95)

学生党员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是我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党员的重要使命。本文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学生党员衔接工作现状,从转观念、早介入,重培养、早选苗,严标准、定细则,畅沟通、凝合力,强队伍、重考核等方面对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保障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

职业教育;学生党员;党组织;发展;衔接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解决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相适应问题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主要采取“3+2”模式和“3+3”模式两种类型。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最年轻、最有活力和生机的一支队伍,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党员队伍的中间力量。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如何做好中、高职学生在组织发展(学生党员)上的衔接,关系着高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党员,更关系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发展前途。

1 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党员组织发展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表现

1.1 对待中职学生加入党组织的观念亟待转变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心性顽劣,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他们对理论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上得过且过,缺乏专研精神,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因此,中职学生入学后,在对待发展中专学生加入党组织的问题上,多数老师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因保有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导致看待中职学生入党问题存在不同的论调。第一种论调认为,中职生入党“没必要”的论述。持此种论调者,认为中职生年龄小,政治上不成熟,思想波动大,畏学情绪高,根本不适合在他们之中发展党员,从而持有消极反对态度。第二论调认为,将中职生列入党员发展对象,是一件很难以实现的事情。持此种论调者,认为中职生入党难度大,他们本身对入党积极性就不高,对党的理论学习就缺乏兴趣,加上中职生生源流动大,对自己的行为也无法估量,批准没几天又选择离校,而且总是如此反复发生,因而对在中职生中发展党员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种论调认为,中职生年龄尚小,其入党与本单位无关,培养和发展学生入党,是高职学校党委或支部的事情,与中职学校党支部、教育教学部门毫无瓜葛,因而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1.2 对接过程中,入党评价标准欠科学,保障机制尚待构建

根据调查发现,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入党评价标准,加上每个基层组织里的党务工作人员认知上的差异,造成在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上,存在考察的广度、深度、严格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党务工作人员认为,一个人是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取决于这个人的学习成绩;有的党务工作者则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则要看其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党员发展倾向。另外,中职与对接的高职院校没有联合出台相应的规定、制度和细则,尚未对中、高职党员对接标准进行细化,导致在对接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出现中职生与高职生党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1.3 中职生的入党积极性不高,入党动机不明朗

我院课题组相关成员到中专班级就 “你知道学院有业余党校吗?”、“你想入党吗?”、“你知道入党的程序是什么吗?”、“什么条件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你想入党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随机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对入党的概念不明确,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不够清晰,入党动机停留在证明自己,为就业谋求个好出路或捞取政治资本、从众攀比等错误动机之上。以致于在回答“什么条件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时,不少学生认为,只有班干部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在班级掀起一股“要入党,先当干”的错误思潮。导致大部分中职阶段学生入党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中、高职党员发展衔接工作的进程,导致高职一年级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滞后。

1.4 中职党支部与团支部、高职学校系部党支部之间沟通阻滞不畅

培养一个学生党员,需要经历递交入党申请书、团支部推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班、通表、预备党员、预备党员培养教育、正式党员这样一个较长过程。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完成中、高职党员发展衔接工作,需要各个党支部和团支部之间的密切配合。但就调查发现,在当前诸多中、高职院校中,中职党支部对发展学生党员不上心,认为学生年龄小,要等年龄大一些才会对党组织有真正正面的认识;共青团组织与中、高职党支部交流较少,只按照本部门的工作职能和要求,对团员进行推优;高职院校党支部较为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但对于中职转入高职的学生,因缺乏支部之间的沟通,加之对中职学生存在思维定势,常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批学生,认为这群学生本质都不好学、不积极进取,因此,在推优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更偏爱从统招大专学生中做选择,这也成为制约中、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进程的原因之一。

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保障机制的途径和办法

2.1 转观念、早介入,提前做好学生党员发展衔接规划工作

首先,在对待中职学生入党的问题上,存在一些偏差性认识。学校党委应当给予重视,采取疏导及教育的方法,转变部分教师对中职生持有的片面性认识和观念,了解和分析中职生流动性大的原因,克服难以在中职生中发展学生党员的畏难情绪,使教师将党员发展的目光投向中职生中那些入党意愿强烈、积极上进、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中去。其次,早介入,制定好党员衔接工作计划,重点对每个年级、每个阶段应抓好的党教工作进行规划和细分。如,中职生一年级入校时即可接受党的知识教育,班主任从接待新生时,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档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利用班会,对学生的入党动机进行正确引导,并安排有关党的知识的教育,包括学校党组织的构成,入党申请书的撰写、入党流程、入党意义等基本常识。通过这些工作,就能让正确的入党动机进入学生大脑,从而引导他们朝着该目标努力。到中职二年级,即可再接受入党强化教育,并引导优秀学生撰写及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对该批学生进行重点考察。中职阶段党支部要积极对照工作计划抓好、抓实工作进度,并不断推进中职阶段党支部工作的向前迈进。

2.2 重培养、早选苗,多渠道夯实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的基础

首先,将党建工作在时间和阵地上向前推移,上好中职阶段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党支部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应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党,在军训同时进行党的知识教育,查阅新生档案、走访军训教官、听取辅导员、同学等对其的评价,了解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情况,通过党建工作在时间和阵地上的前移,促进中职学生思想的成熟,从中选取一批积极上进的“好苗”,积极引导,并在实践锻炼中,给任务、压担子,重点跟踪培养,促进“好苗”尽快成长。

其次,利用榜样示范作用、学生从众意识、开展行为体验式培训等多种手段,加强中职阶段学生的“党员心理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强化党员角色意识。第一,中职阶段学生对“党员”概念的意识淡薄,利用榜样示范,充分发挥先进党员榜样的价值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群众意识、集体主义思想。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长期践行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心理学上认为,学生从众效应是指个人收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身观点、判断和行为,以保持和他人一致。借此,可利用学校高职阶段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先进群体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第三,让中职学生模拟党员,通过创设情景及规则,去完成一系列党员任务,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增强党性修养,塑造“党员积极行为”,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对党员的认知需求,又增加了入党的神圣性及趣味性,还充分的调动了中职阶段学生的入党积极性。为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打好了人才基奠。

2.3 严标准、定细则,保障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的执行力

长期以来,中职与高职间党员发展衔接不畅,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党员衔接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操作细则,或者操作细则的可操作性不强,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党员对接过程中,入党“积极分子”素质参差不齐。鉴于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以党章为蓝本,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考核细则。党章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明确了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是每个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中、高职党员衔接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于严格遵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执行入党流程。因此,在制定中、高职党员衔接细节中,可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细化中、高职党员发展衔接细则。如: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理念;必须积极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自觉地为人民服务;是否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是否自觉的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群众的利益;是否规范而严格地遵守党规党纪等等。在细则制定中,还要克服个别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政治素质的现象。普通学生相较于团委、学生会干部而言,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党支部应为所有学生创造平等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在实践中去考察学生,并做好考核建档、档案移交和档案审查工作,为中、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衔接过程中发展对象的甄选提供可参考依据。

第二,严格做好衔接过程中“可发展对象”的公示制度。“可发展对象”的公示制度,是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有利于严格把好衔接入口关,是确保“可发展对象”的质量,提高“可发展对象”整体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从中职生中甄选出的“好苗”在经过各衔接党支部的初步综合考察后,还需要对该批“可发展对象”实行公示制度,将其“发展事迹”、“发展缘由”等详细情况进行公示,并鼓励同学、老师对该批“可发展对象”进行评议,收集评议意见。对评议不合格的“可发展对象”进行淘汰,推荐出一批素质较高、党性较强的合格“可发展对象”进入高年级党支部进行再发展。实行“可发展对象”的公示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党员衔接工作的透明度,避免少数人关起门来搞党员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公示,让身边的同学们了解到每个人入选“可发展对象”的缘由及入党流程,扭转“要入党,先当干”的错误思潮,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调动起同学们争优创先的积极性。

2.4 畅沟通、凝合力,建立中职党支部、学校共青团组织、高职系支部三级教育培养网络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使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的中介者。一方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为党教育培养后备力量的青年组织。党在缔造共青团之初,赋予共青团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把有志向的先进青年吸引凝聚起来,为党的事业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因此,团委应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工作,使优秀团员成为学生党员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共青团作为活跃在学校的青春组织,与中、高职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中、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中,能有效利用共青团的活动平台将中、高职阶段的过渡巧妙衔接起来,起到中介嫁接作用。

其次,加强中职阶段党支部与高职阶段系支部间的交流与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发展不畅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各支部间的沟通不畅,为完善中职学校党支部与高职学校党支部间的党建工作,应密切中、高职党支部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高职阶段党支部定期派专职教师来指导和督促中职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对中职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和进程给予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中、高职学生党员衔接工作指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中职阶段党支部定期与高职阶段党支部进行工作意见的交流,确保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步伐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召开中职党支部、学校团支部、高职系支部联合会议,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尤其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应加强共青团组织与中、高职党支部之间的交流,在“推优”、“可发展对象推选”、“积极分子考核”等过程中,各支部及共青团组织均应合力评估,综合考量,正确对待,用公平、公正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积极上进的学生。

2.5 强队伍、重考核,发挥学校及企业双重考核功效,推进学生党员发展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带领低年级“可发展对象”去学习,壮大学生党建队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自身党性修养的提升,更好地以身作责,更有利于低年级中职“可发展对象”有“标准”可循,有“目标”可依,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自觉以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选配好能力较强的党支部书记,配备专职党务人员带领中职阶段党员“可发展对象”去学习。实践证明,搞好党支部建设的关键在于党支部书记,具有较强党性、业务能力及群众基础的党支部书记,能主动做好支部党建工作,将培养好学生党员摆在突出位置。与此同时,加强中职院校党建队伍建设,由专职党务人员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及活动,让中职阶段“可发展对象”在培训及活动中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端正入党动机,明确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如何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实现与高职院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顺利衔接。

最后,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对党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就要面临顶岗实习的实践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发挥社会大课堂的锻炼作用,以见习性实习为平台,通过选派专职党员教师下企业参与实习指导,发挥学校、企业对中职生的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功效,将学生党员“可发展对象”纳入中职阶段学生整体实习鉴定范畴,积极培养考察“可发展对象”加入党组织,保证在工学结合实习背景下,学生党员发展衔接顺利,并形成特色。

[1]胡庆平.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9(3):41-44,36.

[2]曹建峰.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2-13.

[3]韦乃扬,梁丕桓.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5):11-15.

[4]陈文蕾.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1.

[5]朱利萍.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创新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89-91.

[6]王增文.浅述高职学生党员发展与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J].现代交际,2014(4):193,192.

[7]汤茹薇.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1(2):56-58,63.

[8]洪余江.关于做好中专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若干思考[J].长江水利教育,1992(4):17-19.

D267

A

2096-4110(2017)03(b)-0007-04

蔡天作(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