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体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2017-03-06鲍明捷

理论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英语课程人文

□鲍明捷

(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人文体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鲍明捷

(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构建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转变培养理念,拓展课程内涵,注重语言和认知的互动,以满足大学英语工具性需求,实践其人文性使命。这样的英语课程价值取向才能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本土文化自觉意识与世界眼光的新一代跨文化交际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人文性,工具性

随着我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型为国际型国家,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时刻。当前的“90后”大学生群体从小就接触英语、学习英语,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也享有更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如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原版书籍等,可以利用更便利的英语学习渠道,如互联网、手机软件,甚至出国接触英语,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新的需求和新的期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内涵,使其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发展阶段的要求、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大学生个性化心理的要求呢?

作为高等教育课程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人文课程,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学习时间跨度最长、修读人数最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和广阔的的人文教育平台,非常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吸纳、内化和培养,具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最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成为深化人文素养教育的一大重要场域。

1 理论支撑: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起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尊严和价值,相信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人性是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产物,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主张课程人本化。“人文”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1],它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调动人的潜能,可以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使民族具有凝聚力。

现代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识,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应相互结合,彼此贯穿。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致力于提升学习者个人的跨文化交际才能与素养,是展开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这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人文素质教学边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添入人文教学,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不再是平面的书本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立体的文化教学、真实的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以便更加恰当地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交际过程中,避免出现熟记英文单词熟背英语语法但却不会使用英语交际的情况。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Brembeck)曾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的办法。”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克拉姆契(Kramsch)教授曾指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定位于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文化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2]国内许多专家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都应该凸显其人文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守仁教授指出“大学英语应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3]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在谈到英语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时说,“英语教育的本质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的批判借鉴能力。”[4]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在课程性质上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5]

2 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取向的融合

2.1 转变培养理念,建构大学英语教学新图景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教学新思路和新方向的推动下,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构建更加先进科学、更能实现学生期待、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合理完善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体系,改变过去只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和认知、只侧重于大学英语工具性功能的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实现学生语言知识能力和人文内在涵养的全面和谐发展,兼顾并平衡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目标,致力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学习不仅只是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门技能,更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感悟,大学英语教学应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认知过程,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重视人文教学,体现多元价值取向,凝练课程内涵,回归语言本源,弥合文化鸿沟。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展开教学的基石和保障,如启明星一样引领着整个教学的方向。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等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宏观的教学理念必须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来确立,即培养新一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应坚持“文化先于语言,语言渗透文化”,不同文化的差异在语言的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层面加大文化渗透力度,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结合课外扩展教育,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涵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营造真实丰富立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引导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与扩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感悟积淀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价值,尊重文化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在强调英语工具性功能、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更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感知能力和文化意识,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在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语言学习上升为文化学习,提高对语言反映文化这一现象的感悟能力,提升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鉴赏能力,从而得到较好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一种先进的、包容的、互动的和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拓展,构建人本主义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形成一套有层次、有系统、以人文引领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体系。

2.2 拓展课程内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融合

工具性强调知识本位,重视语言的实用功能和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技能的积累运用,而人文性则强调语言对学生心智发展和人格升华的引领作用,着眼于语言的文化功能,即丰富学生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思想。语言是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的工具,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桥梁,语言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表现形式,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丰富和升华,使其充满活力和灵性。合理、完整的课程价值结构应注重理性价值和非理性价值的统一,进行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课程价值取向的抉择,大学英语的基本价值追求是注重工具性,而其内在价值追求应是彰显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门工具,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最终目标,既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丰厚的人文内涵,并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要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大学英语课文选材新颖、文体多样、内容有趣、学习形式丰富,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人文艺术、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在重视工具性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和习得外来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交融,领略异国风土人情,以及由语言表现出的人文思想。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或多或少都包含一定比例的英语原版材料,里面含有大量关于英语国家历史和风土人情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文里有关英语民族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深刻剖析课文背后的深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外延性拓展,借助文本蕴含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其中得到熏陶。把人文精神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注重语言和认知的互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碰撞、精神上的共鸣和人格上的相互吸引,让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体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应该既包含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包括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并合理设置两者之间的比例。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既要实现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又要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并进一步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着眼于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文化目标。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一是要有广阔的学科视野,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将经典内容与最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扩展联系在一起;二是要增加文化课程设置的比例,改变单一以语言知识掌握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式,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一面,实现语言教学为主模式向语言和文化兼收并蓄模式的转变;三是要加深文化课程设置的深度,不局限于耳熟能详的“八大艺术”,也不拘泥于高雅的阳春白雪,而是涵盖文化的方方面面,因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艺术才能知晓其根本,熟悉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知道其他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才能更好更合乎礼仪地与人交往。只有让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才能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又丰厚学生的人文涵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3 科学规划课程,实施人文体系视野下的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涉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可以结合东西方文明,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维及能力的双向拓展,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对授课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传道解惑之本领,也要具备同样能启迪学生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涵养,既要熟稔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具有高度的本国文化自觉意识,注重教学相长和互动式教学;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所有学习阶段中蕴含最多教育资源及学习机会的时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去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魅力,从而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发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用所掌握的语言认识世界,走向世界。

语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民族的历史及其人民的特性,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感悟文化必须掌握语言。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规划时,要兼顾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内容,使文化内容成为各项语言素质训练的载体,有针对性地开设英语课程,既包括其他国家文化,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熟稔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语言技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能力和鉴别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实施人文体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英语水平,课程设置要有启迪性、发展性、价值性、实践性、融合性和跨文化性,在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契合处找到着力点。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水平起点不一,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规划大学英语课程时,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学生的英语水平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分对象、分阶段地设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无论是EGP(通用英语)、ESP(专用英语)、EAP(学术英语)还是EOP(职业英语)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并恰当应对不同专业的不同个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形成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英语课程。

2.4 满足工具性需求,实践人文性使命

人文性的实现离不开工具性的铺垫,而工具性也只有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功能,呈现出活力。工具性偏向于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偏向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学科性质,重视陶冶熏陶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化功能。大学英语教学要从纯粹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感受文中蕴涵的语言魅力和文化魅力,领会不同的学习策略,感悟蕴涵的人文知识,丰厚学生的人文涵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满足了工具性需求,才能将英语学习上升到人文教育上,否则就好比地基没打牢固就好高骛远地企图建成百尺高楼,也只有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全面发展及和谐统一,在重视其工具性的同时也突出其人文性,才能满足学生提出的新需求,实践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需要协调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比例,强调文化传承功能,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注重本土文化的导入,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单向的外语文化语言输入拓展为双向的母语与外语文化的交流,有效地把本土文化输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流畅地用英语宣传介绍中国文化,能恰当得体地用英语介绍不同的文化。同时要引导学生以辩证理性的态度对待英语国家文化,理性思考中西文化差异,并以宽容的态度去接受和适应这种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使他们客观理性地认识目的语所处的社会文化。只有建立了本土文化认同感,才能在学习外来文化的时候保持批判性的学习态度,取其长处,并以创新的态度对待本国传统文化,保留精华,丰富本国文化。通过对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对比参照,使学生在中华文明和世界人文知识的熏陶下,能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让英语成为加深东西方文化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和媒介,使学生道德修养与理智情感不断成熟,让学生逐渐具备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宽广的人文视野,实现大学英语专业教育与学生人格养成并重的目标。

3 结语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贯穿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接触并理解西方文化,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不崇洋媚外,不盲目趋附,能够熟悉并正确面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树立本土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更好地实现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融合为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转换培养理念,大胆建构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图景;拓展课程内涵,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的融合;科学规划课程,实施人文体系视野下的英语教学;满足并超越工具性需求,实践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使命。人文体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尝试建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图景,培养新一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对人文体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能促使大学英语教学与时代同步,发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人文性功能,营造自由轻松高效真实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1]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9).

[2]CLAIRE KRAMSCH.ContextandCulture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大学外语,2011(5).

[4]任庆梅.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J].外语界,2014(3).

[5]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0.014

G642;H319

A

1004-0544(2017)10-0075-04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6G074)。

鲍明捷(1966-),女,安徽芜湖人,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李利克

猜你喜欢

工具性英语课程人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