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翻译课程应引入检索技术

2017-03-01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互联网+互联网

马 静

(洛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互联网+”时代翻译课程应引入检索技术

马 静

(洛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检索技术必然要成为翻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翻译教学实际, 提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 设计了较为具体的教学主题。 在翻译教学实践及应用中引入检索技术可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 翻译课程; 信息素养; 信息检索技能

一、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专业翻译不可或缺的工具, 如何使用互联网已成为翻译工作者的一种必要技能。 互联网包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文本、 声音、 图像和视频。 在翻译教学中, 翻译学习者不断遇到新事物、 新词、 热词, 急需在互联网上予以检索和整理。 因此, 如何在网络的巨量资源中找到合适的信息, 以及如何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为一种认知活动, 信息检索技术既可以帮助译者做出有效决策, 也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服务标准, 并对翻译实践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翻译领域研究中, 国外著名学者派克特(Pacte)对译者的知识结构模型做出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翻译的各种子能力的架构是技能和知识共同应用的结果, 即“工具子能力”, 换而言之, 就是翻译中利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1]

如图1所示, 格芬利琪(Göpferich)从翻译的角度出发, 对译者的“文献检索能力”进行了界定, 进一步细分为工具和搜索能力。[2]译者信息能力发展的具体模式, 被称为“infolitrans”(译者信息素养)。

不只是在翻译方面, 高等教育的其他专业也遇到这样的冲击。

图1 格芬利琪译者能力模型

美国的研究者定义了“信息素养”, 即“个人能够识别所需信息, 能够定位、 评估、 有效使用所需信息”。 这个术语被广泛应用到与高等教育教学相关的各个领域, 并且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 因此, “信息素养”是一个“所有学科”的共同概念。 评判学生是否具有信息素养应具有五个标准。

标准1: 决定所需的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标准2: 能够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标准3: 评估信息和其出处的严谨性, 选取信息吸收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标准4: 有效地使用信息来独立或参与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

标准5: 合情合法地使用信息, 尤其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经济、 法律和社会问题。

二、 调查问卷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无处不在, 它“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满足职业发展要求”[3]。 引入网络信息检索技能, 挑战传统的翻译教学, 信息素养在翻译课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教师认识。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增加以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Web信息检索作为MTI(翻译硕士)的必修课程, 越来越多地下移到本科阶段。 然而, 信息检索技术类课程的推进以及广大师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还存在诸多问题。 为此我们开展了针对本科生“信息素养”的调查, 旨在探讨它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状况。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英语专业学生共有80名, 抽样来自不同年级, 语言学科的不同专业。 大多数学生声称, 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述, 即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图2数据表明68.12%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网络辅助翻译技术不了解; 只有2%的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尝试了有限使用网络信息。

图2 学生有无使用网络检索技术的经验

通过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多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缺乏信息行为的能力。 调查结果还显示, 现有的翻译课程, 在计算、 文献研究、 术语三个领域内均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检索的需要, 并且由于信息素养能力薄弱, 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受到制约, 既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 也无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素养。

三、 课程设置

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利用搜索引擎指导学生完成翻译任务或是自身研究任务, 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强化“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应该引入专门的Web信息检索课程, 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通过前期的研究与实践,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核心内容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了解网络的结构和网页建设以及属性; 利用在线引擎搜索网页内容, 查看相关的结果, 包括技术、 法律、 金融、 社会障碍等各种问题; 熟练使用检索语法; 如何评估检索结果, 有效决策, 提高翻译水平; 综合使用各种技能; 灵活使用, 有效使用; 增强排版、 编辑等相关技能。

为了满足这些学习目标, 课程包括以下主题。

第一部分:信息检索技术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 信息检索技术概念)。

第二部分:搜索引擎(在线检索的种类、 搜索引擎评价、 对谷歌的简介)。

第三部分:信息采集(特征选择策略, 如URL等、 URL规范化、 网站地图)。

第四部分:索引(布尔型、 同义、 同形、 误拼、 检索词频率、 文档引用频率)。

第五部分:级别(基于内容、 基于链接)。

第六部分:检索语法(模糊检索、 相关检索、 文件检索、 域名检索、 硬盘检索)。

第七部分:布尔检索(并且、 或、 非)。

第八部分:通配符的使用(一次性删除中英文、 查找与替换、 “*”与“?”)。

其他:链分析、 图片检索、 文件多格式。

此外, 文本挖掘、 搜索接口、 语义网、 潜在语义索引、 协同过滤、 查询日志分析、 分布式计算问题、 网络代理和机器翻译等主题, 也应逐步引入课程之中。

四、 实践应用

针对以上课程设计, 我们将搜索技巧教学首先尝试应用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 本课程为期16周, 在一个学期内共有60名参与者, 提供了收集研究资料的数据。 教学内容首先渗入搜索检索的基本技能和谷歌搜索语法, 这是实践教学的重点, 实验步骤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实施步骤

本设计的目标是客观和主观的评价:作为一个客观的衡量, 我们使用前测和后测, 获得学生的成绩, 保证纵向对比的客观性; 作为一个主观的措施, 我们使用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检验学习检索技能和其他辅助工具对他们成绩的影响。 不同的搜索技能的研究在不同阶段进行, 以兼顾传统教学中的翻译任务。 在一定讲授课程里, 老师介绍了相应的检索技巧, 鼓励他们利用它为自己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素养做准备。 总体而言, 他们在翻译方面的经验很少, 因此在前测中的翻译质量和速度都低于职业翻译的正常专业水平。 前测的结果也表明, 学生对网络搜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没有任何使用的经验。

在讲授阶段, 因在前测中显现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特别要求他们培养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操的示范和演练。

实操作业重点教授的是如何利用文件检索技术和即基于Web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技术, 迅速翻译常规文档。[4]比如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是会计领域常见表格, 按照传统翻译教学方式, 我们会让学生使用财会专业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询, 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翻译速度, 而且对翻译质量也很难审校。 但是在利用信息检索技术后, 我们综合应用“模糊检索”“相关检索”“文件检索”等综合方法, 就可以检索到一个中英文兼具的严谨的资产负债表, 如此, 不仅提高翻译速度也可保证术语、 行文的规范。

为了评估学生学习后的成绩, 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7个问题:Q1在参加翻译课程前, 我没有使用网络资源的有效翻译意识; Q2检索技术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Q3在线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Q4对于译文中相关信息的检索, 搜索满意度; Q5我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谷歌应该成为一个关键的引擎; Q6推荐信息检索课程给其他朋友; Q7认为检索技术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 然而, 单独的问卷调查是不足够的可靠的评价。 为了确保学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之上, 我们必须检查是否能够灵活使用这些技能, 学生知识架构是否完整, 并检查知识与态度的关系。

后测是用来计算知识的增益(不考虑任务完成时间)。 后测结果表明考试成绩提高了5.90%, 多数学生取得同样的进步。 这说明在单词、 语法、 句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没有提升的情况下, 使用信息检索技术, 尤其是个性化跨语言学术搜索技术可以使得大多数学习者的翻译任务完成得更好。[5]前测和后测的标准偏差都比较小, 说明学生在使用这一技能的知识起点水平上很相似, 学习后效果也具有普遍性。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搜索技能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愈益重要, 信息检索技术相关的课程正逐步引入本科层次。 本文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翻译教学实际, 提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 设计了较为具体的教学主题, 并进行了实践应用。 信息检索技能是翻译教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还是微课、 慕课、 翻转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 它能够调动学生翻译的自主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相信其在未来的翻译教学中会有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 并结出累累硕果。

[1] 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Meta,2005,50(2):609-619.

[2] GÖPFERICH.From Multidisciplinarity to Transdisciplinarity:The Investigation of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s a Case in Point[J]. Mikael Electronic Proceedings of the KäTu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2011(5):1-24.

[3] 李蒙.基于内涵建设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再思考:洛阳理工学院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 2015(12):3-4.

[4] 赵欣, 邓明星.基于Web的跨语言信息检索研究综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 (2):35-38.

[5] 庞观松.个性化跨语言学术搜索技术研究[J].情报学报, 2011(8):870-874.

[责任编辑 尹 番]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chnology in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MA J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the “Internet +” era, web retrieval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ranslation course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English majors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designs a more specific teaching theme, and explor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translation course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retrieval skill

2016-08-01

2015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2400410540)

马静(1964—), 女, 河北安国人,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G434

A

1009-4970(2017)01-0077-03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互联网+互联网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