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哲学: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①

2017-03-01魏屹东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认知

魏屹东

(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6)

认知哲学: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①

魏屹东

(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6)

认知哲学是21世纪新兴的一个哲学研究领域。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它要探讨6个问题:(1)什么是认知; (2)认知哲学的含义是什么; (3)它与相关学科是什么关系; (4)它与哪些领域相关; (5)它的哲学立场和研究域是什么; (6)它的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认知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必须回答的。 关键词: 认知; 认知科学; 认知哲学

最近几年, 在世界范围兴起了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 那就是认知哲学(philosophy of cognition)。 那么什么是认知哲学?要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澄清什么是认知, 什么是认知哲学, 认知哲学与相关学科或领域有何不同, 它与哪些已知领域相关, 它的哲学立场和问题域是什么, 它具体应该研究什么。 这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 “认知”概念的界定

从词源来看, 英语“cognition”(认知)这个词最初来自拉丁词“cognoscere”, 意思是“与……相识”“对……了解”。 它由co+gnoscere构成, 意思是“开始知道”。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对“认知”的解释是:“认知”源于拉丁文“cognition”, 意指知道或形成某物的观念, 通常译作“知识”, 也作“scientia”(知识)解。[1]

然而, “认知”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意义相近但不尽相同。

在心理学中, “认知”是在个体的心理功能的信息加工意义上使用的, 具体指个体的心理过程, 与“心智有内在心理状态”观点相关。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思维的显现或结果, 它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思维过程, 直接与思维和问题解决相关。 在认知心理学中, “认知”被看作心灵的表征和过程, 它不仅包括思维, 而且包括语言运用、 符号操作和行为控制。

在认知科学中, “认知”是在更一般意义上使用的, 旨在确定独立于执行认知任务的主体(人、 动物或机器)的认知过程的主要特征。 逻辑学、 心理学、 哲学、 语言学、 人工智能、 脑科学是研究“认知”的重要手段。[2]《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将认知与熟化(aging)并列, 旨在说明认知是熟化过程中的现象, 与人的进化相关。 在这个意义上, 认知被分为两类:动态认知和具化认知。 前者指包括各种推理(归纳、 演绎、 因果等)、 记忆、 空间表现的测度能力, 在评估时被用于反映处理的效果; 后者指对词的意义、 信息和知识的测度的评价能力, 它倾向于反映过去执行过程中积累的结果。 在认知发展的意义上, 这两种认知能力在熟化过程中表现不同。

在哲学中, “认知”与认识论密切相关。 认识论把“认知”当作产生新信息和改进知识的能力来研究。 其核心论题是:在环境中信息发现如何影响知识的发展。[3]在科学哲学中就是科学发现问题, 因为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旨在阐明未知事物,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1)揭示以前存在但未被发现的客体或事件; (2)发现已知事物的新性质; (3)发现与创造理想客体。[4]在西方哲学史上, 笛卡儿将认知与知识区分开来, 认为认知是过程, 知识是认知的结果。 斯宾诺莎将认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的认知是由第二手的意见、 想象和从变幻不定的经验中得来的认知构成, 这种认知承认虚假; 第二等的认知是理性, 它寻找现象的根本理由或原因, 发现必然真理; 第三等也即最高等的认知是直觉认识, 它是从有关属性本质的恰当观念发展而来的, 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恰当认识。 按照一般的哲学用法, “认知”包括通往知识的那些状态和过程, 与感觉、 感情、 意志相区别。

在人工智能中, “认知”与发展智能系统相关。 具有认知能力的智能系统就是认知系统。 它理解认知的方式主要有认知主义、 涌现和混合三种。[5]认知主义试图创造一个包括学习、 问题解决和决策等认知问题的统一理论, 涉及心理学、 认知科学、 脑科学、 语言学等学科。 涌现方式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认知观, 主张认知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认知系统在真实时间中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 通过多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自我控制保持其操作的同一性。 这是系统科学的研究进路。 混合方式是将认知主义和涌现相结合。 这些方式提出了认知过程模拟的不同观点, 研究认知过程的工具主要是计算建模, 计算模型提供了详细的、 基于加工的表征、 机制和过程的理解, 并通过计算机算法和程序表征认知, 从而揭示认知的本质和功能。

概言之, 这些对“认知”的不同理解体现在三方面:(1)提取新信息及其关系; (2)对所提取的信息的可能来源实验、 系统观察和对实验与观察结果的理论化; (3)通过对初始数据的分析、 假设提出、 假设检验以及对假设的接受或拒绝来实现认知。 从哲学角度对这三方面进行反思将是认知哲学的重大任务。

二、 认知哲学的含义

认知哲学, 顾名思义, 就是立足哲学反思认知现象。 它既不是认知科学, 也不是认知科学哲学、 心理学哲学、 心灵哲学、 语言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的简单加合, 它是在梳理、 分析和整合各种以认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基础上, 立足于哲学(比如语境实在论)反思、 审视和探究认知的各种哲学问题的研究领域。 它不是直接与认知现象发生联系, 而是通过研究认知现象的各个学科与之发生联系, 也就是说, 它以认知概念为研究对象, 如同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对象而不是以自然为对象, 因此它是一种“元研究”。 在这种意义上, 认知哲学既要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又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域, 既要分析与整合, 也要解构与建构。

在笔者看来, 认知哲学是一门旨在对认知这种极其复杂的心理与智能现象进行多学科、 多视角、 多维度整合研究的新兴研究领域, 其审视范围包括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 人工智能、 心灵哲学、 认知逻辑、 认知语言学、 认知现象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认知动力学、 认知生态学等涉及认知现象的各个学科中的哲学问题, 它涵盖和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分支学科。

认知哲学之所以是一个整合性的元哲学研究领域, 主要基于以下五个理由:

第一, 认知现象的复杂性, 决定了认知哲学研究的整合性。 认知现象既是复杂的心理与精神现象, 同时也是复杂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这种复杂性特点必然要求认知科学是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认知科学一般由三个核心分支学科(认知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三个外围学科(哲学、 人类学、 语言学)构成。 这些学科不仅构成了认知科学的内容, 也形成了研究认知现象的不同进路。 系统科学和动力学介入对认知现象的研究, 比如, 认知的动力论、 感知的控制论和认知的复杂性研究, 极大地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 同时, 不同学科之间也相互交融, 形成新的探索认知现象的学科, 比如, 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交叉产生的进化心理学, 认知科学与生态学结合形成的认知生态学, 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产生的认知神经心理学, 认知科学与语言学交叉形成的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用学和认知词典学, 这些新学科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探讨认知现象的新进路, 也说明对认知现象本质的揭示需要多学科的整合。

第二, 认知现象的根源性, 决定了认知哲学研究的历史性。 认知哲学之所以能够产生, 是因为认知现象不仅仅是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领域, 也历来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这里笔者粗略地勾勒出一些哲学家的认知思想——奥卡姆的心理语言, 莱布尼茨的心理共鸣, 笛卡儿的心智表征, 休谟的联想原则(相似、 接近和因果关系), 康德的概念发展, 弗雷格的思想与语言同构假定, 塞尔的中文屋假设, 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假设, 等等。 这些认知思想涉及信念形成、 概念获得、 心理表征、 意向性、 感受性、 心身问题, 与认知科学的基本问题如智能的本质、 计算表征的实质、 智能机的意识化、 常识问题等密切相关, 为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可以肯定, 这些认知思想是我们探讨认知现象的本质时不可或缺的思想宝库。

第三, 认知科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决定了认知哲学研究的融合性。 认知科学本身很像哲学, 事实上, 认知科学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已经引发了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从认知层次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笔者认为, 在认知层面, 科学和人文是统一的, 因为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都是人类认知的结果, 认知就像树的主干, 科学和人文就像树的分枝。 例如, 对认知的运作机制及规律、 表征方式、 认知连贯性和推理模型的研究, 势必涉及逻辑分析、 语境分析、 语言分析、 认知历史分析、 文化分析、 心理分析、 行为分析, 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我们研究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将大有益处。

第四, 认知现象研究的多学科交叉, 决定了认知哲学研究的综合性。 虽然说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研究、 脑科学的认知生理机制研究、 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模拟, 但是科学哲学的科学表征研究、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在线”式认知研究、 心灵哲学的意识本质、 意向性和心脑同一性的研究, 也同样值得关注。 因为认知心理学侧重心理过程, 脑科学侧重生理过程, 人工智能侧重机器模拟, 而科学哲学侧重理性分析, 科学知识社会学侧重社会建构, 心灵哲学侧重形而上学思辨。 这些不同学科的交叉将有助于认知现象的整体本质的揭示。

第五, 认知现象形成的语境基底性, 决定了认知哲学研究的元特性以及采取语境实在论立场的必然性。 拉考夫和约翰逊认为心灵本质上是具身的, 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 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笔者认为, 心理表征大多是非语言的(图像), 认知前提大多是假设的, 认知操作大多是建模的, 认知推理大多是基于模型的, 认知理解大多是语境化的。 在人的世界, 一切都是语境化的。 因此, 立足语境实在论研究认知本身的意义、 分类、 预设、 结构、 隐喻、 假设、 模型及其内在关系等问题, 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事实上, 语境实在论在心理学、 语言学和生态学中的广泛运用业已形成一种趋势。

三、 认知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认知哲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主要有认知科学哲学、 心理学哲学、 心灵哲学、 人工智能哲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科学的兴起使得哲学领域发生了“认知转向”, 科学哲学家试图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角度解释科学的发展, 心灵哲学试图从形而上学的思辨演变为具体科学或认识论的研究, 分析哲学试图从纯粹的语言和逻辑分析转向认知语言和认知逻辑的结构分析、 符号操作及模型推理, 心理学哲学中也开始流行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 同时我们发现, 各种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理论的背后都能找到认知科学的影子, 如认知心理学之于行为主义、 人工智能之于功能主义, 神经科学之于心脑同一论和取消论。 因此, 对认知的哲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哲学和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趋向和研究热点, 认知科学家、 人工智能专家、 哲学家、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论著中开始论及认知的哲学问题, 认知哲学初露端倪。 另外,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认知转向”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认知研究的关注。

那么, 认知哲学与相关学科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超循环结构”来理解。 所谓“超循环结构”就是小循环环环相套构成的一个大循环。 认知科学哲学、 心理学哲学、 心灵哲学、 人工智能哲学、 认知语言学等是小循环, 它们环环相套构成认知哲学这个大循环,也就是说, 这些相关学科相互交叉、 重叠, 形成了整合性的认知哲学(见图1)。 同时, 认知哲学这个大循环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域, 比如认知的本原、 认知的预设、 认知的分类、 认知的形而上学问题等等。

图1

需要指出的是, 与“认知哲学”极其相似也极易混淆的是“认知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 在笔者看来, “认知的哲学”是关于认知科学领域所有论题的哲学探究, 包括意识、 行动者和伦理, 最近关于思想记忆的论题开始出现, 旨在帮助人们通过认知科学之透镜去思考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他们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 “认知的哲学”其实就是认知科学哲学, 与认知哲学相似但还不相同。 我们可以将“cognitive philosophy”译为“认知的哲学”, 将“philosophy of cognition”译为“认知哲学”, 以便将二者区别开来, 就如同“scientific philosophy”(科学的哲学)和“philosophy of science”(科学哲学)有区别一样。 前者是以认知(科学)的立场研究哲学, 后者是以哲学的立场研究认知, 二者立场不同, 对象不同, 但不排除存在交叉和重叠。

四、 认知哲学的相关领域

在笔者看来, 与认知哲学相关的研究领域主要有10个方面。

第一, 认知与情感。 认知与情感是两个既独立有相互关联的概念。 达尔格莱什(Dalgleish)等讨论了古希腊、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及近代的情感观, 笛卡儿的情感观, 情感状态的因果评价说明, 非笛卡儿主义和行为主义, 斯宾诺莎对传统观点的批判, 哲学和心理学中对认知的表征。[6]因此, 从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讨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将是认知哲学的任务之一。 研究表明:情感提供信息、 预测未来的反应、 影响推理策略、 指示价值, 以及指引注意朝向特征客体, 但是很少有心理学家尝试把这些结果纳入关于认知和情感的整合性一般理论。 达玛西奥(A. Damasio)主张情感是身体状态的原初表征, 包括心理学水平的内脏的和肌骨骼的状态。 事件类型与关联情感反应之间的关系被理解, 以便当同类事件相遇时, 或者同类行为被考虑时, 它能够引起对应的情感。[7]在他看来, 身体需求有助于通过提供基于直接支持或拒绝的潜在决策结果的一个快速处理来减轻推理, 这有助于将决策空间限制在一个易处理的范围, 在整个范围, 使用更传统的评价方法, 比如对剩余选择的成本效益分析, 就是合理的。

第二, 认知与进化。 关于认知进化研究, 美国神经心理学专家普拉特克( Platek)等专门论述了人类行为和认知的达尔文方法, 流体智力能力比如知觉、 记忆、 运算速度、 推理能力的熟化, 认知因子在人类智力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形式和功能适应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在进化过程中对发明创造和交流的作用等。[8]它凸显了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经颅磁刺激技术(TMS)、 电磁和电子脑照相术, 以及神经精神病人和神经外科病人等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作用。[9]

第三, 认知与逻辑。 这主要是认知逻辑的研究范围。 认知逻辑是用逻辑演算的方法来研究含有诸如知道、 相信、 断定、 认为、 怀疑等认识模态词的认识模态命题形式的一门学科。 许多哲学家对认知逻辑做了哲学反思。 帕斯特马克(Pasternak)在批判逻辑学家试图建立一个对世界的纯逻辑表征理想的同时, 提出一个关于认知的范畴方法(categorical approach), 以避免传统和现代逻辑的陷阱, 由此她描述了一个“哲学和诗视域的世界”。[10]她认为, 认知逻辑与认识论密切相关, 因为知识、 信念和怀疑是传统认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 而形式认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是学习、 信息和策略。 认识论主要围绕两个主题来研究:一是给知识概念提供一个合适的定义并回答怀疑论的挑战; 二是给动态的知识和信念提供一个合适的模型。

第四, 认知与知识(表征)。 关于知识表征, 达维斯(Davis)等认为它是表达事物的一个替代, 一套本体论承诺, 智力推理的一个组合理论, 有效计算和表达的一个中介。[11]迪特里赫(Dietrich)给出了知识表征的特征:持久性与短暂性、 离散性与连续性、 合成性与非合成性、 抽象性与非抽象性、 规则支配性与非规则支配性。[12]知识表征是信息在大脑或计算机中的显现方式, 认知科学几乎所有领域都涉及表征, 它也因此被认为是关于心智表征的科学。 认知与知识的关系可看作一个反馈环, 认知通过感觉材料、 信息感知、 说明、 类比思维、 想象、 直觉、 规范、 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产生知识(确定的信念), 而先前获得的知识通过支持和形成认知过程, 影响其他相关的作为意动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这反过来适应、 激励或居于心理过程。 人工认知支持和强化自然认知, 并提供元认知和元知识, 自然认知与意动和情感之间是一个小反馈环。 自然认知、 科学和哲学、 过程知识与人工认知之间形成一个大反馈环。

第五, 认知与心灵(意识)。 范·古里克(R.van Gulick)讨论了意识和认知领域的几个核心概念, 并对生物意识进行了分类。[13]他认为, 一个生物体如果是有意识的, 它就能够感觉和察觉它的环境, 而且有能力适应环境。 生物意识的第二个意义是它不仅需要感觉和察觉的能力, 而且需要能够当下主动使用那些能力。 生物意识的第三个概念需要生物体不仅有意识, 而且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以不同等级呈现而且多维度地变化。 因此, 有意识生物可以被定义为有体验生命的生物。 有机体有时被认为是有意识的各种客体, 在这种意义上, 意识被理解为有机体与它意识到的某些客体之间的一种意向关系。 意识状态被看作具有现象特性的状态。 表征主义理论主张, 意识状态不具有任何心理特性, 它仅具有表征特性。 高阶理论认为, 意识状态把意识分解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式。

第六, 认知与信息。 莱恩斯基(Lenski)认为,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 “认知”本质上是通过提供缺失的信息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过程, 那些缺失的信息对于减少不确定性是必需的。[14]从熵的观点看, “认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的能力, 它通过改进环境的模型, 通过提取新信息、 产生新信息和改进知识, 并反映自身的活动和能力来支持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因此, “认知”是指信息的规范提取、 知识的获得与改进, 以及环境的建构与模型的改进。 也就是说, 信息至少有两个基本问题:信息在自然中是否独立存在?它是否一种心灵或认知现象?一般来说, 信息被假定为实在的原始本质。 查尔莫斯(Chalmers)设想了一个后申龙心理信息空间[15], 穆尔豪瑟(Mulhauser)把算法信息理论用于认知过程, 他们使用数学构造把信息作为逻辑空间处理。 在意识科学的发展中, 信息在复杂适应性系统中是一个关键成分。[16]盖尔-曼(Gell-Mann)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作为一个观察者, 即著名的信息收集和使用系统(IGUS), 这个IGUS可能为自我意识或心灵提供一个基础。[17]在任何情形中, 信息都处于这个认知科学范式的核心。

第七, 认知与文化。 认知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研究取向。 科尔比(Colby)等人试图解释人们共享知识、 文化创新以及历经时空而传承的模式, 并使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特别是实验心理学和演化生物学), 通过与历史学家、 人类学家、 考古学家、 语言学家和其他专家的紧密合作, 从事对于各种文化形态的描述和诠释。[18]认知人类学关注不同群体的人们所知道的东西以及这种内隐的知识, 如何改变人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 并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 弗斯勒(Fessler)等人认为, 心理普遍性可以通过它的特征、 过程、 倾向或功能来定义, 而这些特征、 过程、 倾向或功能是经过文化再发生的。[19]

第八, 认知与语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语言学的研究中出现了“认知转向”。 认知语言学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背离转换生成语法, 从范畴结构、 意象、 概念等入手, 用历时的、 心理的、 多视角的方法对语言系统及其运作规律进行描述, 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纪元。 拉考夫(Lakoff)等人认为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 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他发现, 心灵本质上是具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20]他的“概念隐喻”认知思想对于认知过程的澄清和对认知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爱姆瑞(K.Emmorey)主张, 一旦符号化的语言被作为自然人类语言, 就打开一扇探讨世界的窗口。 符号化的语言提供了研究人类语言和语言处理的本质、 认知和语言间的关系, 以及语言神经组织的一个有力的工具。[21]符号语言的价值在于其形态。 特别是对于感知而言, 符号化语言依赖于高级视力和运动处理系统。 对于生产, 它们需要包括手和脸的运动系统的整合。 这一主张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九, 认知与计算。 这是计算主义的研究范围。 派里夏恩(Pylyshyn)在计算框架下系统地阐释了心理现象, 对计算和心理现象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对认知科学的逻辑理解做了极具穿透力的分析。 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主张认知是计算的一种形式, 心理状态的语义内容与计算机表征是一样被编码的。 这是一个丰富而且持久的研究假设, 它支撑着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 他以分析哲学的风格集中论述了10个重要问题:(1)如何解决人类行为问题; (2)在认知解释中如何表述认知概括问题; (3)唯物主义信念与认知概括必须通过信念、 目的表述观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4)心理状态内容如何在物理上实现的问题; (5)认知工作假设问题, 即认知的三个层次(生物的、 符号的和语义的)相互作用问题; (6)如何通过计算为认知过程建立模型问题(计算是心理行为的实际模型而非仅仅模拟); (7)方法论标准问题, 即表征是如何通过符号系统实现的问题; (8)认知可穿透性问题, 即功能建构是否根据语义层次的原则发生变化; (9)如何制约功能建构问题; (10)心理表征理论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是认知科学的基本问题, 也是认知哲学要重点探讨的问题。[22]

第十, 认知与大脑。 布鲁克(A. Brook)等人将神经科学方法用于传统哲学问题, 将哲学方法用于阐明神经科学中的问题。[23]他们认为关于人的颜色感受观点与心脑同一论对立, 也即, 人感受的颜色与实际的颜色并不一致; 人的颜色相似空间不能表征实际的颜色刺激的物理相似; 心的计算机隐喻被过度使用, 他们赞成心脑作为一个动力信息处理器, 支持现代控制论包括内系统描述和系统状态变化, 这是一个比计算机隐喻更有解释力的隐喻, 即“控制器隐喻”(大脑是控制器), 表征就是大脑的编码与解码刺激, 神经反应对物理特性进行编码, 基本字母表就是神经脉冲。 格鲁什(R. Grush)等人认为大脑是一个行动的模拟器和一个假设的发生器, 预感和预测基于过去记忆的行动的结果是大脑的基本特性之一。[24]大脑作为开放生态控制者, 它以整合方式审视世界。

五、 认知哲学的立场与问题域

无疑, 认知哲学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研究对象和方法、 基于学科综合的元研究领域。 它奉行的哲学立场应该是语境实在论。 语境实在论是当代认识论——认知语境论和科学实在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哲学范式。 它已经在语言学、 心理学、 历史学和哲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比如认知语用学、 认知生态学、 认知行为分析、 认知历史文化分析等均采取语境实在论立场。 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 20世纪90年代业已出现语境实在论的应用, 比如, 哈耶斯(S.Hayes)等人把语境模型用于心理现象与行为分析, 应用语境模型发展现代心理学[25]; 巴尔斯(B.J.Baars)运用语境分析研究意识的形成机制[26]。 因此, 立足语境实在论立场研究认知及其哲学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本体论上, 语境实在论主张, 认知是物理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统一体, 二者通过中介比如语言、 文化等相互作用产生客观知识; 在认识论上, 它主张认知是积极、 持续、 变化的客观实在, 语境是事件或行动整合的基底, 理解是人际的认知互动; 在方法论上, 它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分析、 语境分析、 行为分析、 任务分析、 文化网络分析, 通过纲领计划、 启示法和洞见提高研究的创造性; 在价值论上, 主张认知是负载意义和判断的, 负载文化和价值的。[27]一句话, 在人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语境化的, 比如语境中的认知、 语境中的思维、 语境中的行动、 语境中的理解、 语境中的评价。

笔者将语境实在论的认知哲学观概括为:(1)认知不是发生在真空中, 而是发生在语境中, 一维认知发生在人脑中(想象、 反省), 二维认知发生在人脑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 观察), 三维认知发生在人脑、 中介(语言、 仪器)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 也即认知是语境中的思维活动。 (2)认知行为是语境敏感和语境依赖的, 意识的涌现是语境化的; 心理表征大多是非语言的, 认知前提大多是假设的, 认知操作大多是建模的, 认知推理大多是基于模型的。 (3)判断思维的前提是认知主体能够“自语境化”, 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新语境中。 (4)认知是一种目标引导的意向行为, 有明确的命题态度(相信、 愿意)、 清晰的逻辑推理。

如果说认知是人们如何思维, 那么认知哲学就研究人们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哲学问题, 其问题域具体包括十个基本问题。[28]-[33]

(1)什么是认知, 其预设是什么?认知的本原是什么?认知的分类有哪些?认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什么?认知的统一基底是什么?有没有无生命的认知?

(2)认知科学产生之前, 哲学家是如何看待认知现象和思维的?他们的看法是合理的吗?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当代心灵哲学范式是冲突还是融合?能否建立一个囊括不同学科的统一的认知理论?

(3)认知是纯粹心理表征还是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身的认知能否实现?或者说, 离身的认知是否可能?

(4)认知表征是如何形成的?其本质是什么?有没有无表征的认知?

(5)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和形成机制是什么?它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有没有无意识的表征?

(6)人工智能机器是否能够像人一样思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在计算理论层次、 脑的知识表征层次和计算机层次上联合实现?

(7)认知概念如思维、 注意、 记忆、 意象的形成的机制和本质是什么?其哲学预设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心-身之间、 心-脑之间、 心-物之间、 心-语之间、 心-世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8)语言的形成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无语言的认知?

(9)知识获得与智能发展是什么关系?知识是否能够促进智能的发展?

(10)人机交互的界面是什么?脑机交互实现的机制是什么?仿生脑能否实现?

当然, 在研究中无疑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因此认知哲学的研究域是开放的。

六、 认知哲学的研究内容

笔者将认知哲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是本体论研究。 梳理和挖掘哲学史上蕴含的认知本体论, 比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认知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功能主义、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心理表征[34]、 斯宾诺莎的“身之观念”学、 休谟的认知思想、 里德的意识论、 康德的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 胡塞尔的心的表征理论等。 在此基础上, 研究认知为何物(存在性), 认知的内涵(语义性)、 分类、 结构、 维度、 预设、 假设、 构架; 认知表征(包括心理表征、 知识表征、 科学表征、 宗教表征、 艺术表征)的内涵、 分类、 维度、 预设及其相互关系, 表征的工具(脑、 计算机)及实现过程, 表征的实在性和客观性, 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 也称二阶表征或高阶表征, 它以表征本身为研究对象); 认知的先天性与后天性; 认知的内在性与外在性; 认知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认知的具身性与无身性; 认知的语境依赖性与无语境性; 认知的单一性与整体性; 认知与心-脑关系、 心-语关系、 心-世关系(知识、 行为、 意向和意义); 认知的命题态度与意向性; 认知的感受性与感悟性; 认知与思维的关系; 认知与意识的关系; 思维、 注意、 记忆、 表象等核心概念的本原性; 认知的文化基因遗传假设及其论证。

第二是认识论研究。 梳理和挖掘当代认知科学中的认识论思想, 比如拉考夫的语言认知模型假设、 乔姆斯基的语言认知与知识生成、 塞尔的中文屋论证与机器思维、 明斯基的框架理论与知识表征、 德雷福斯的无表征智能、 吉尔的科学认知模型、 萨尔蒙的认知因果理论等等。 在此基础上, 探讨认知的起源、 性质和限度; 认知与知识的关系; 认知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自然主义认识论; 认知科学中的认知计算主义、 联结主义、 动力主义、 具身(embodied)认知和延展(extended)认知、 嵌入式(embedded)认知和强化行动或者生成(enacted)认知蕴含的认识论; 心灵哲学中的种种功能主义、 自然主义、 行为主义包括方法论的和修正的行为主义、 指称理论、 工具主义与诠释主义、 思想语言假设、 内容理论包括宽内容的紧缩主义对窄内容的怀疑主义、 取消式唯物主义、 梅洛庞蒂和德雷福斯等人的认知现象学蕴含的认识论; 认知语境论的认识论; 智能与记忆的关系(包括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工作记忆), 记忆与语言理解能力、 注意及推理的内在关系等。

第三是方法论研究。 在认识论基础上, 研究(心灵哲学中的)认知的个人主义、 整体主义、 唯我主义、 唯物主义方法论; (认知科学中的)计算表征主义、 自然主义、 功能主义、 联结主义、 动力主义、 生态学等的方法论; (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包括二维语义学、 博弈论语义学、 信息语义学、 目的语义学、 拓扑语义学)、 语用学、 隐喻方法(意识的“聚光灯”隐喻、 记忆的库隐喻、 思维的计算机隐喻等)的方法论; (人文哲学中的)现象学(主要是知觉现象学)、 存在主义等的方法论; (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 历史主义等的方法论; (系统科学中的)控制论、 信息论、 协同学、 混沌学等的方法论; (逻辑学中的)基于模型的推理、 认知推理、 认知表征(表征重述、 图表征、 语义网表征、 符号表征、 框架表征、 脚本表征、 基于规则的表征)等的方法论[35]; (认知心理学中的)联想主义、 内省主义、 行为主义、 注意模型包括过滤模型、 衰减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注意的隐喻方法; (语境论的)基于语境的认知推理方法(模型的、 案例的、 规则的、 证据的、 情景的)等; 其他相关科学如认知人类学、 人工智能等蕴含的方法论(机器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 人工智能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论, 包括工程学方法和建模法如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

第四是价值论研究。 所谓价值就是对人有意义, 认知的价值论研究认知的意义和判断问题, 主要从四个层次研究:在进化层次, 认知对于人的生存、 发展的意义; 在语言层次, 认知本身的语义获得和语义负载问题; 在知识层次, 认知结果(知识)的真假判断(与逻辑、 知识论相关)、 知识的确证(与知识论相关); 在文化层次, 认知内容的是非判断(与道德、 文化相关)。 认知的功能主要研究:解释功能(认知概括诉诸表征, 表征是语义关系, 具有解释作用)、 建构功能(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 表征不是由问题引起的, 而是被建构的)、 执行功能(为了思维必须在表征上进行计算操作)、 语义功能(表征是有内容的, 内容是思想的概括, 并非实际所指对象)。

第五是认知哲学的应用。 运用案例分析, 在四个层次上研究:(本体论层次)认知分类、 认知表征等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体现; (认识论层次)认知、 知识与表征在自然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运用; (方法论层次)将所研究的方法用于认知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具体包括智能机器的“自语境化”判断、 智能与意识、 自我、 心智问题、 人工智能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灵感思维等; (价值论层次)在不同学科探讨认知的结果(知识)获得的意义、 评价和判断; 认知语境模型在自然科学及认知科学中的应用, 比如克里克(Crick)的意识理论〔“树突子”(dendron)假设和“心理子”(psychon)〕假设、 詹姆斯的意识理论、 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意识(理论意识与自由意志、 意识与觉知和非觉知的); 基于认知哲学的科学创造性案例(基本粒子发现等)研究认知、 语言、 逻辑和科学的结合在创新中的机制问题; 认知语境模型对机器似人思维的可能性判断, 人机交互的界面判断, 思维机器的“自语境化”判断以及科学中的认知语境模型。

概言之, 认知哲学要回答逻辑上内在关联的五个问题:认知何以存在?认知何以可能?认知如何实现?认知有何意义?认知有何应用?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认知哲学的基本内容。 本体论研究是根本和纲领, 在梳理和挖掘从古希腊迄今哲学史上的认知思想的基础上, 分析并澄清其中的核心概念和观点, 提炼与概括出认知哲学的一般原则, 具体研究认知的元哲学问题, 包括认知的内涵、 分类、 维度、 预设、 构架, 认知表征的预设、 内涵、 分类、 维度等。 认识论研究是核心, 在本体论基础上, 探讨其中蕴含的一般认识论原则, 包括认知与知识的关系、 认知与思维的关系、 认知与意识的关系、 认知与意向性的关系、 认知与感受性的关系。 方法论研究是重点, 在梳理和挖掘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与理论的基础上, 探讨其中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包括认知计算主义、 联结主义、 动力主义、 具身认知和延展认知、 嵌入式认知和强化行动认知, 以及心灵哲学中的种种功能主义、 行为主义、 指称理论等的方法论, 并将两个领域的方法论进行比较。 价值论研究是关于认知行为的意义问题, 包括行为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的内容、 意义和立场, 认知的基本判断、 内容获得、 知识确证, 认知价值实践。 认知哲学在科学创新中的应用是目的, 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机器似人思维的可能性, 人机交互的界面问题、 思维机器的“自语境化”判断标准以及科学中的认知模型等。

[1] SMITH J C.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0.

[2] BODEN M A.Mind as Machine:A History of Cognitive Science:Volume 1&2[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CLARK A.Mindwa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MARGOLIS E, SAMUELS R,STICH S P.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5] CALVO P.Handbook of Cognitive Science:An Embodied Approach[M].San Diego:Elsevier, 2008.

[6] DALGLEISH T,POWER M J.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New York:Wiley&Sons Ltd.,1999.

[7] DAMASIO A.Self Comes To Mind: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New York,Pantheon Books,2010.

[8] PLATEK S M, SHACKELFORD T K,KEENAN J.Evolutiona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MIT Press, 2006.

[9] PLATEK S M, SHACKELFORD T K.Foundations in Evolutiona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0] PASTERNAK J.Indefinabi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Cognition[M].Museum Tusculanum Press,1999.

[11] DAVIS R,SHROBE H,SZOLOVITS P. What is a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J].AI MAGAZINE,1993,14(1): 17-33.

[12] DIETRICH E.Representation[M]∥ THAGARD P.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lsevier,2007:11-25.

[13] VAN GULICK R.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14] LENSKI W. Information: a conceptual investigation[J].Information,2010,1(2):74-118.

[15] CHALMERS D J.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6] MULAUSER G R. Mind Out of Matter: Topics in the Physical Foundations of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M].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1997.

[17] GELL-MANN M.The Quark and the Jaguar:Adventures in the Simple and the Complex[M].New York:W.H. Freeman,1994.

[18] COLBY B N, FERNANDEZ J W,KRONENFELD D B.Toward a convergence of cognitive and symbolic anthropology[J].American Ethnologist,1981,8(3):422-450.

[19] FESSLER D M T, MACHERY E.Culture and Cogn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0] 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1] EMMOREY K.Language, Cognition, and the Brain: Insights from Sign Language Research[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

[22] PYLYSHYN Z W.Computation and cognition:Toward a foundation for cognitive scienc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4.

[23] BROOK A, AKINS K.Cognition and the Brain: The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 Movemen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4] VAN GRUSH R, DAMM L.Cognition and the Brai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VAN GULICK.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5] HAYES S,et al.Varieties of scientific contextualism[M].Reno,NV:Context Press,1993

[26] BAARS B J.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7] 魏屹东.语境论与科学哲学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8] CLAPIN H.Philosoph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2002.

[29] FETZER J H.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M].New York:Paragon House, 1991.

[30] GOLDMAN A I.Philosophical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M].Boulder:West View Press, 1993.

[31] STAINTON R J.Contemporary debates in cognitive science[M].Malden, 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32] PLATETK S M,SHACKELFORD T K.Foundations in Evolutiona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33] ZAHAVI D.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Mind and Cognitive Science[M]. GALLAGHER S Trans.Abingdon: Routledge 2008.

[34] KING P.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in the Middle Ages: A Vade-Mecum to Mediaeval Theories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M]∥LAGERLUND H.Representation and Objects of Thought in Medieval Philosophy.Aldershot: Ashgate,2004.

[35] STENNING K,et al.Human Reasoning and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8.

[责任编辑 尚东涛]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A New Research Field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WEI Yi-dong

(ResearchCenterfor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eofScienceandPhilosophy,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is a newly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cognition itself? (2) What is the meaning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3)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and its related subjects? (4) What are the related fields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5) What is the stance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6) What are the contents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These questions are not easy to answer; the author will try to provide some viable solutions.

cognition; cognitive science;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2016-07-01

魏屹东(1958—), 男, 山西永济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N031

A

1009-4970(2017)01-0001-09

① 本文是首届国际认知哲学会议主题报告论文,内容有增加。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认知
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语言变异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让认知科学降落凡间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