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2017-02-18王胜利谢露

人民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精准扶贫互联网+

王胜利++++谢露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具体可以通过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在教育扶贫中的投入,帮助贫困人群树立互联网思维等措施来助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文化扶贫 “互联网+”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提供物质帮助无疑是最简单直接、最见成效的方法,但长此以往,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象,还会加重贫困人民对外在物质帮助的依赖程度,从本质上而言,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因此,文化精准扶贫成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文化、教育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素质,从“根子”上实现脱贫。

脱贫靠志,致富靠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先扶志、必扶智”的战略指导,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为重点,推进文化扶贫、教育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互联网+”为文化精准扶贫带来新动力

文化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开发性的扶贫方式,担负着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和文化自觉的重任,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但贫困地区长期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都给文化扶贫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转变扶贫思维、创新扶贫方式,成为文化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借助互联网推动文化扶貧,创新扶贫模式,将有效地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第一,互联网的应用能有效活跃文化氛围,从根本上破除贫困文化。贫困文化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贫困很大程度上与其接受的贫困文化有关。贫困文化所指代的就是贫困人群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贫困人群相对趋同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受贫困文化的影响,贫困人群逐步与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相隔离。

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贫困地区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给贫困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互联网能进行高效的资源共享,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接触各类新鲜事物,接触多元文化,这便突破了环境给文化扶贫工作带来的限制。闭塞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设施,不再成为贫困地区接收先进文化的阻碍,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轻松获取外界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思想上打破贫困文化带来的束缚。

第二,“互联网+文化扶贫”,能有效弥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向来有赖于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打造新的社会空间是“互联网+”的核心特征,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领域、多维度进行跨界融合,形成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关系。互联网大大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学习和教育也不再完全依赖于图书馆等实体设施,通过网络平台,可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因贫困带来的“文化鸿沟”。“互联网+”让贫困地区的人民享受优质现代教育资源,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没有围墙的学校”、贫困地区全民学习进一步变成现实。

第三,“互联网+”丰富文化扶贫模式,提高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减贫的重要因素,增强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提升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提升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式,实现“内生自发式”扶贫成为文化精准扶贫中的一大难题。

“互联网+文化扶贫”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有形限制,使得贫困地区的人民接受文化的形式更为多元、更为丰富,也更具趣味性。这种多元趣味的学习方式,能够让贫困人群产生了解新鲜事物的欲望,使其自发学习文化知识,主动掌握网络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各类信息,与时俱进学习各项技能。这便是互联网在文化扶贫中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优势,能够自内而外改变贫困人群的发展欲望,使得贫困人群不再局限于现有的文化环境,消极接受贫困的既定事实,而是重新燃起改变贫困现状的动力,自发学习,提高改变贫困现状的能力。

进一步开展“互联网+文化扶贫”的举措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效能,关系着文化扶贫工作能否接轨现代化进程、能否取得显著成效。

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的开展,虽然使得贫富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在互联网的渗透率等方面,贫困地区依旧相对落后。因此,首先,要完善网络通信设备,提高手机、电脑等设备的普及率,提高互联网的接入率,增加贫困人群获得信息的渠道。其次,不仅要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的硬件设施,还要使其对手机、电脑等工具的使用更加深入,对贫困人群使用网络进行技术指导。

加大互联网在教育扶贫中的投入。教育脱贫是文化扶贫中的重点,也是扶贫治困的治本之策。加大互联网在教育中的投入,能有效改变贫困地区知识水平落后的现状,为贫困群众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

第一,可以通过网络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打破贫困环境的限制,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远程教育,享受优质的现代教育资源。第二,互联网本身具有实时交流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开展城乡互帮互助工程,增加贫困地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拓宽视野,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贫困观念。第三,通过网络平台,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升自身素质。

帮助贫困人群树立互联网思维。政府可以通过各项政策加大互联网在文化扶贫中的投入,社会各界也需发挥自身力量,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这些都是“外部推动式”扶贫,是一种“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只有帮助贫困人群树立互联网思维,使其能够自发学习互联网技术,并在文化学习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第一,建立互联网培训基地,普及互联网思维,提高贫困人群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对贫困群众进行科学指导,例如电脑的操作方法,帮助群众更好地利用电子设备,从而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加以使用。

第二,开展集体文娱活动,提高贫困群众的自身素养。文化传播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学习文化,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贫困观念。互联网带来的也不只是学习上的便利,现代娱乐活动更是离不开网络平台,举办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娱乐活动,采取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可以有效满足贫困人群的精神生活。

第三,打造高素质的“互联网+”文化服务队伍。要想帮助贫困人群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需要不断完善“软环境”,选派任用相关专业人才,引导贫困人民树立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互联网+”文化扶贫中,不断增强贫困人群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作者分别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陈琦、宋雯:《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②王家华:《决战2020:拒绝贫困》,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

③杨亚静:《新时期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选择:文化扶贫》,《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第3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精准扶贫互联网+
浅析成都文艺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