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探索

2017-02-18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语感散文笔者

张 虹

(杭州高级中学附属启正中学,浙江杭州 310003)

经典的音乐作品往往会带给听众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对音乐的感知就是“乐感”;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被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景象或画面所感染,这种感知则被称之为“画面感”。相对于灵敏而丰富的“乐感”“画面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的全方位的直接感觉——语感,则表现为:阅读时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且能捕捉言外之意;写作时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呈现客观世界,真实诚恳地表达独特体验。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分析体会、吸收运用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部分,语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素养的高低。正如“乐感”“画面感”的培养,“语感”培养也是一种美感的培养,而散文语感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散文语感培养的意义

朱自清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将散文定义为“闲话”,他认为散文能够松散自由地表达作者最直白的情感或思想,而心灵的呓语、唯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是构成散文美(美文)的基本要素。贾平凹提出了“大散文观”,“强调散文的真情,有生活感,有史感,有美感”[1]。他认为“真”是散文的基本特征,“真情实感,文章兴;浮艳虚假,文章衰”。以真情打动读者是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所以散文阅读与写作注重表达内心体验,而散文语感教学则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通过感知语意来体会感情,通过情感体验来领悟意境,通过情境再现来感知生活,通过真实抒写来表达情感。

可能是历史的机缘,或许是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一直是散文,“文学性散文”的优势地位非常明显。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七到九年级所选编的散文主要以记叙性散文为主,从内容角度来看:有世俗风情类,如《端午的鸭蛋》《云南歌会》《安塞腰鼓》《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观舞记》等;有人文感怀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窃读记》《台阶》《老王》《背影》《信客》等;有自然风景类,如《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春》《雪》等;有抒情类,如《土地的誓言》;有托物言志类,如《报秋》《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那树》《海燕》等;有亲情类,如《秋天的怀念》《散步》《小巷深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有哲理类,如《更浩瀚的海洋》《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生命 生命》等。

无论是哪种类别,散文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具体体现在内在情感的真实美和外在表现的形式美。初中语文语感教学的主阵地应该也必须是散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究其原因:散文是行文相对自由而追求特定意境的一种文体,是最具人文情怀、最贴近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与时代的精神文化紧密联系,其鲜明的“工具性”使之成为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首选文章样式;散文的抒情哲思、写事论世反映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美学追求,也真实地反映了其置身时代的政治文化,而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输出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体验,散文浓郁的“人文性”使之成为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的最佳文章样式。

二、散文语感教学的策略

语感是以“潜意识”或“无意识”方式活动的语言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语言能力即语感。只有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人类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变成无意识的感觉(即语感),所以语感教学要求教师创设有效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进行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采用多样的语言训练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语言意识与语言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笔者从常见的几种散文样式入手,结合课例谈谈初中学生散文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情感散文:紧扣文眼,情感体验

“文眼”,指的是文章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是文章的思想与艺术的焦点,读者往往能借助这些关键信息把握文脉、探索文意。而从“文眼”突破,以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视角去鉴赏作品,则不失为培养初中学生的情感类散文语感能力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情感类散文时,帮助学生紧扣“文眼”,进行文本细读,同时抓住文中概括文章内容的凝练语句,理解它们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进而指导学生欣赏借鉴作者巧设“文眼”的构思,品味情感散文的精妙笔法,并在自己写作的谋篇布局时模仿,以培养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语感能力。

在教学亲情散文《小巷深处》时,笔者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最能体现“母女情深”并能凸显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进行整文感知。笔者充分利用“竹棒”这个文眼来设计问题,围绕“文章线索”“母亲形象”“母女情深”等角度,分组重点指导学生读文解题、读文解意、读文解人、读文解情,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研讨,深层次体验作者的情感。

选文中“长长的”“又光又亮的”竹棒,既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又是文章的文眼。“竹竿”是母亲走路的依靠,暗示着母亲身体残疾,也暗喻着女儿是母亲的精神依靠。笔者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与“竹棒”相关的语句,由此可以发现“竹棒”是贯穿全文、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母亲“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将孤儿“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随着“我”在母亲倾心哺育下逐渐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那根光润的竹棒”;然而进入青春期的“我”自私虚荣,促使母亲不知什么时候拿出了早就“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虽然女儿在母亲身边缺失,但是母亲“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却依然在“我”的心中始终烙刻着;“我”终于幡然悔悟,回到“我”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竹棒”是母亲的身体依靠,对塑造母亲坚韧善良、独立顽强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指导学生整理对盲母的有关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

曾经靠着“竹棒”独立生活的盲母,为了一个孤儿放弃了居住十几年的小木棚,用所有的积蓄尽可能地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一个在小巷深处的家。她靠卖冰棍、帮洗被褥,独自养活并养大了女儿,她是无比自豪的——女儿成为“竹棒”(生活与精神支柱),会读书,有出息。当女儿去县城读书时,为了女儿的自尊虚荣,盲母独自默默地拄着“竹棒”来回城乡给女儿送了三年的给补。

笔者指导学生紧扣文眼,反复细读文章,深入体会母女情深,深度体验作者的感恩悔恨情感。曾经的“我”绝情地离母亲而去,却一直受着母亲的资助而不自知,为后文女儿对母亲的懊悔内疚之情埋下伏笔,并形成鲜明的情感对比。虽然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盲母亲如何独自一人默默地风雨无阻地摸索于乡间县城,但是“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依然诉说着苍老无助的盲母亲曾经的付出。文章透过“竹棒”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敬佩之情以及对曾经自己的凉薄市侩的无比愧疚后悔之情,文中更多的细节描写都可以看作是与文眼“竹棒”的相互呼应。

(二)写景散文:吟咏涵诵,感官体验

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景类散文,以精准华丽的用词、整散长短的句式、生动形象的修辞,尤其适合朗读教学。笔者带领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诵形式,如配乐朗诵、画外音朗诵,独诵、对诵、集体诵,教师朗诵、学生朗诵、师生共读,等等。笔者常常指导学生用响亮的声音、清晰的语言、优美的体态,反复吟咏涵诵,细细品味语言,体会写景散文所描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体验写景散文带来的各种感官愉悦。

写景散文《雨的四季》语言精美,形象唯美,意境悠远。文章将语言美、图画美、声音美结合起来,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笔者在教学《雨的四季》时,重点设计了朗读环节,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咏,仔细咀嚼推敲散文语言生动传神的特点,深入揣摩挖掘散文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深刻解读文本。

首先,读诗导入,引导学生跟随诗人去寻觅四季雨的不同色彩踪迹。接着,要求学生自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然后,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课文。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循环播放四季雨的动态画面,四季雨在音乐和动画的配合下呈现出各种姿态。学生在听读时,要“找到文中最能表现情感的语句来把握情感基调”“找到文中相关语段分析四季雨的特点”。学生边听边把握并勾画重点文句,即文中对各种雨的描写,体会文字如何栩栩如生地将四季里“雨”的形象具体可感地表现出来。之后,指导学生借助画面,反复自主朗读,赏析文中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雨”的形象;带领学生齐声朗读“春雨”相关语段,师生共同研读,重点分析示例,并且指导学生与《春》中对春雨描写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者在写作上的共同点,如贴切的比喻拟人、传神的动词、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等。最后,学生分段分组配乐朗读,研读重要语段,分别从特征、语句、修辞、写作角度、赏析等方面,提炼出“春雨:新鲜、娇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沉静、端庄”“冬雨:自然、平静”的特点,感受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表达情感的重要性,体会散文语言的精准性。

反复吟咏涵诵经典散文,学生通过口、眼、耳、心等器官获得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读出写景散文《雨的四季》的语言美(包括音韵、节奏),读出对文章的感知,读出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学生将情感主观内化之后,对语言材料进行消化吸收,能唤起主动模仿的积极性。对此,笔者及时设计写作环节,收集串联了一组带着雨声的流动画面,模拟秋天雨中竹林的情境,播放配声配乐PPT,指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仔细观察,模仿文中写春雨的手法,以“竹林听雨”为场景,对秋天竹林中雨的声音、雨的形态、雨的感觉进行细节描写,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学生们的当场作品,描写细致入微、朴素自然,真情流露,可圈可点,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积极调动了感官系统,在全方位地感知客观世界。

(三)民俗散文:情境唤醒,审美体验

散文情境教学强调的“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散文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起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等来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感受并体会字里行间的优美旋律与情感气息,从而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由已知的到未知的、由熟悉的到陌生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入地理解文章。[2]这种“情境唤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审美体验,满足学生对美的精神追求,不失为民俗类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民俗散文,引发了学生对古老民俗的无限遐想:《端午的鸭蛋》——小小咸蛋里童年的滋味蕴藏着对故乡的热爱;《云南歌会》——赞美之情洋溢于三个唱歌情景的生动描摹;《吆喝》——旧时北京大街小巷的吆喝声引发了思乡之情;《世俗奇人》——窥见了小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让在现代文明中成长的学生得到了古老传统的熏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民风民俗,从而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超凡魅力,体味热爱祖国文化的深厚感情。

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充分利用“情境”来“唤醒”作者记忆的画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引发对民俗民风的审美体验。在教《吆喝》时,笔者动员学生寻找历史材料,结合老北京悠悠的吆喝声和旧时街面各种市井场景画面,设计制作成声图结合的幻灯片,并在课堂播放,感受吆喝声中的北京味儿。这种情感的审美体验可以促进没有相关生活体验的当代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深入理解。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系列电视散文《古寨悠悠情幽幽》中的一些片段,进行串联拼接,重新编辑组合而成符合文章内容的视频,以此模拟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云南山寨歌会的胜景展示,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与风情。《端午的鸭蛋》的文字于平淡中寄寓深情,笔者收集各种咸鸭蛋的逼真画面,让学生现场品尝高邮咸鸭蛋,从色、香、味、形进行比较,然后播放视频展现高邮咸鸭蛋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相关语段,在体验了真实或相似的情境之后,体会文章朴素文字背后的审美意义。在教学《世俗奇人》时,笔者则直接选取相关民间艺人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动态画面时结合文章的表述,体会白描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此外,笔者还选择《舌尖上的中国》《指尖上的传承》等反映民俗文化的电视片,抓住细节特写镜头截取特色美食如“兰州拉面”“三扣丝”“油爆虾”“九皮糕”等的制作,民间工艺如驴皮影戏、泥塑、糖人、刺绣、做茶等的手艺,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的来历,运用模拟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阅读民俗散文,并感受民俗散文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笔者还利用拓展活动时段,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项目,提供真实情境,追寻历史沉淀,细致观察,模仿写作。学生将对中华非遗瑰宝的热爱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描摹细腻而真实,情感丰沛而独特,传递了民族传承的强烈愿望。

(四)哲理散文:巧妙抒写,生活体验

哲理散文是以发表议论、阐发哲理为主的散文,常常通过想象与联想揭示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以启迪人生,往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以揭示真理。这种散文借用文字将抽象事理具象化,字里行间渗透着生命情趣和深邃哲思,因其深邃性和精辟性给读者带来了震撼心灵的审美效果。因此,哲理散文的语感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质疑能力。

哲理散文的教学,可以从文本感知到逻辑思维介入,寻找作家作品和生命成长的契合点,让学生尝试作者的角色体验,透过文字的表象,动态多元理解,追求情感共鸣,把握文理真谛。也可以设计层递式问题,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引领学生联系生活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真实抒写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及后续拓展的哲理思考。

教学《更浩瀚的海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这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哲理思考在深入探究、相互研讨中得到深化提升,他们将自己与作者的思想共鸣真实地抒写并交流。在指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之后,笔者再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你认为文中的“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请结合你的感悟,学习模仿本文,展开合理想象,适当运用象征手法,给本文再续一个篇章。

这是一个联系生活的想象联想写作环节,旨在通过独特的个性思考和探究性对话,构建出学生新的认知体系。当哲理介入散文,学生的写作就会走向深刻,思想维度和哲理高度就能达到新的境界。

哲理散文作者如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等,他们的精神领域可以用“博大精深”“深远厚重”来形容。所以阅读与写作哲理散文,不仅能提高如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在培养散文语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启智慧、熏陶美感。

综上所述,散文写人如见其形神,写景如身临其境,写情则感同身受,写理则意境深邃,散文中的客观再现,联结着人类心灵。散文所包含的生活世界立体多元,所展示的人生命运纷繁变幻。所以阅读经典散文不仅是思想碰撞,更多的是人生参悟,而散文写作则是在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中,更多地融合着主观情感。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紧扣文眼、设置情境、挖掘生活,以此来培养和丰富散文语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贾平凹.走向大散文[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31.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1.

猜你喜欢

语感散文笔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老师,别走……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