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心体验走向思考世界
——美国写作教学课堂观摩有感

2017-02-18孙元菁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思维孩子课堂

孙元菁

(嘉善高级中学,浙江嘉善 314100)

莫言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大厅里告诉全世界“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听者被他谈及的对母亲与故土的深情、成长和创作的体验所打动。而回到当前学校的写作课,教学似乎离开了对情、事、物的迷恋,逐渐转变为对技术的崇拜,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断在探究技巧、突破方法的课堂里摸索和耕耘。可是,如果没有好故事,写作的技巧要在哪块土壤里扎根;如果没有灵动的思维,种子又将在哪里萌芽呢?2017年7月,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美国马里兰州的写作课堂,观摩了其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的写作课,获得了不少感悟。

一、小学阶段:尊重并唤醒写作的萌芽

Norwood小学的夏令营写作课程,是巴尔的摩郡陶森大学的写作学教授在小学做的项目。他们将住在学校附近街区的非英语母语的孩子集中起来,进行小班化写作实践教学。

当地的儿童文学作家Dorothy奶奶被邀请来给低年级的孩子上写作课,她带来了新作Zander’Armadillo Story。这位儿童文学作家曾荣获马里兰地区荣誉教师的称号,担任过校长和教育学院的讲师,同时又是一名专栏作家和写作教练。她在朗读她的新作中开启了教学。在念完一段故事主人公的悲伤的遭遇之后,作家奶奶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有过的伤心和难受的时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他们和玩具、宠物、朋友、父母的经历,一个一个都沉浸在往事的悲伤和分享的喜悦中,课堂情感饱满而喷薄。在倾听之后分享,用语言讲述内心,写作这件事情便顺理成章地发生了。作家奶奶在课堂的最后分享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呢?那是因为我们每天开心、悲伤,有许多感受,如果我们把这一切记录下来,那么这些感受就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与人分享也可以珍藏,无论我们成为怎样的自己,这一切都会留在我们的文字里。”真实、美好的内心唤醒远远胜过没有温度的写作技巧!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中,写作教学是没有命题作文的!让孩子们在开心的基础上写一些文字是课程的宗旨。在Norwood小学的写作课上,教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纸,纸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空白爱心。孩子们首先在这个大爱心里创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地图,将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和情绪填入里面;然后挑选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来写自己的故事,要求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选题、创作、修改和定稿的写作过程。女孩Mary已经完成了她的作文《我爱我家》的初稿,老师和她一起讨论如何进一步修改,他们一起标注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有没有细节,句子有没有变化,是否解释清楚了内容,有没有开头、中段、结尾的完整结构,有没有自己的感受。讨论的结果是运用的句式太单一了,但是情感非常丰富。Mary于是着手开始修改她的初稿,改完之后用彩色的蜡笔在文末画了一道彩虹,老师微笑地坐在一边,看着她一种颜色一种颜色地为她的作品配图。不命题的自主选择尊重写作者的个体体验,孩子也像作家一样更重视和珍爱自己的作品。

在小学的基础写作课中,孩子们从学习写作开始,就遵循且追寻个体感受,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素材。他们是一个个被尊重的创作个体,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回到内心,寻找自己,呈现分享。从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开始,那些有意思的事情一定是他愿意写下来分享的好故事。

当我们一味指导孩子写好看的句子、写漂亮的段落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懵懂地面对陌生的文字手足无措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如何巧妙地拼搭文字的技巧,写作带给每个个体的美好之处才是他们最应该体验和感受的。内心被唤醒了,文字就成长了。写作是一种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分享。

二、中学阶段:跨学科实现写作的广度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没有“语文课”这个概念。语文被细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门课程。除了音乐、美术、体育和心理辅导之外,所有的教师都身兼几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小学教师一人兼任一个班全科的教学,中学教师基本都要兼任2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他们推行的理念是生活的所有事件是所有学科概念的结合。师范生在大学师范学院修习学位的时候,就定下了将来所教科目的专业方向。所以,中学的写作课教师同时还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

初中教师Mark,教学生写作课和历史课,他的写作课常常结合了阅读和历史的教学内容来展开。“埃及法老”是最近一次的写作主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用叙述类文本或者信息类文本进行创作。采用叙述类文本来写作,作品必须包括人物、背景、冲突和实践几个部分,给出的参考样例是《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采用信息类文本进行写作,作品必须包括目录、索引、图标、标签和事实等要素,给出的参考样例是《波塞冬和希腊神话中强大的十二位超级英雄》。这样的写作课信息量巨大,创作的空间也更大。

男孩Eric选用了信息类文本类型来写作,他的作文题目是“法老的统治”。他想谈的是在埃及不同的法老统治阶段,统治手段和国家状况之间的关系。Eric查阅了大量的文章,翻阅了百科全书,他的文章内容翔实,史料正确。作为一名中学生,他的眼界和评论已经很让人惊叹了。Mark老师在初阅之后,给出了几点修改建议:信息类文本必须在开篇阐明自己的观点,Eric的观点不够简洁和清楚,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进一步提炼;在历史事件的阐述过程中,应该有作者的具体感受,不能只是单一的呈现历史,要具体谈对事件的感受和看法。

女孩Wendy写的是《金字塔探险》,她选用了叙述类文本的样例来创作,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好莱坞大片《夺宝奇兵》。Mark老师让她在课堂里念了一段节选,孩子们都听得哈哈大笑。她的最终得分是“A”,大家传阅了她的这篇佳作。

Mark老师说:“在中学的写作课里,我们不再单一地让孩子们谈自己的生活,结合学科知识的写作,会有更多的思考和乐趣。”这样的写作,学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体裁文本的写作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有主题,有样本,一次写作包含了多维度的学习内容,既有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吸收,又有在阅读基础上的仿写和创作,更是一次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和吸纳。由此,写作成为学生一次成长的过程,在各种信息和能力的组合、切换中完成自我的茁壮。写作在中学阶段不再是单一的呈现生活的样貌,写作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融汇中,来提升思考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跨专业性优势,无论是在写作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写作思维的宽度上,都给了学生更丰富的指导和体验。而目前国内的中学语文教师,基本上还处在个人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总体水平中,如何将自己的学识领域进一步拓展,以更好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来指导学生,确实值得我们探究。

三、大学阶段:批判性思维的写作对话

课堂对话是美式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从中学开始,学生就被鼓励在课堂中随时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同老师讨论甚至辩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的达成比与学生的优质对话更重要,也不会有任何一堂课会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限制学生的发言。在一堂课中,被肯定和赞赏的一定是有独立思考、表达见解且观点独特的学生,默默地认真听讲很有可能在期末评定中被定为课程修习不合格。

在师范大学的课堂里,以“我眼中的美国教育”为题的写作课,David教授让大家在课堂的前15分钟走出教室,就“谁或哪个群体在美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担任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个问题随机访问校园里的师生,访问结束回到课堂结合自己的认知谈看法。回到课堂后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是美国总统:在美国,政策的修订往往由总统牵头,奥马巴政府自2009年上台以来,对美国基础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比如制定新的校长和教师评估标准,实施问责奖优的教育政策等。有人认为是州政府:因为在美国的宪法中没有对教育的统一规定,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具体课程由各个州自己决定,州政府也在努力推行共同核心课程。还有人认为是学校和家长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至关重要:公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区的房产税收,家长对学校教育有监督权和决定权;学校课程由教师来决定,教师有很大的教学自由度,即使联邦政府希望教授共同核心课程,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依旧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的。学生Lisa提出了不同观点,她认为13个州的殖民统治历史,使得各州在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方面都出现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使得各州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倾斜于本州的具体问题和优质资源。美国短暂的200多年历史,不同的殖民文化,催生出美国特殊的教育体系,因此,历史遗留的现状是美国教育政策制定的关键。Lisa的见解得到了David教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赏,她突破了“谁”这个定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后续的写作就是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成文。

在这一节写作课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在学生的头脑风暴中展开,每个人都在思考问题和表达想法,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和学生探讨,作为一个探讨者辅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想法。每一堂课赢得掌声最多的时候往往是独到的见解产生的时候。David教授告诉我们,在美国的课堂里,最被教师欣赏的学生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他们能从固有的知识结构中跳脱出来,在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意义之后,产生不同的观点并能充分阐述理由。这样的思维是难能可贵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维”,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模型。反省意味着进一步的探究,思考使人们从智力的刻板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行动力量。德国学者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互相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写作课上的对话激发了“反省性思维”的活力,从而将自我与世界的对话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为写而写的训练模式,积累素材的囤积模式,刻板应试的结构模式,将写作的体外循环极致化,而思维早已孱弱地夭折于体内。思维不是通过强制训练来锐化的,思维的活化是一个生长的过程,需要丰沛的内心感受、广阔的知识视域和开放的交流平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固然不错,但若能打破固有的俯视视角和传授态度,也许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孩子守护思维的火种。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云。写作的课堂有千种模式,教法有百种版本,但是万水归一,是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和尊重。当教育从尊重个体的外在表现进化到对个体的尊重、对思考的尊重,教育状态的平衡才能真正质变成一种教学平等和力量。

猜你喜欢

思维孩子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