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山下乡,抱团养孙

2017-02-10金环红

女子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晓晓组团知青

金环红

踏不上步伐的一代

2014年中秋节,我爸妈在参加完一次知青联欢会后,兴冲冲地宣布:“我要带晓晓去江西走一圈!”

我跟爱人都反对,晓晓才2岁半,从未长期离开过上海,怎么跟着姥爷姥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呢?

我爸65岁才当姥爷,我妈身体不好。老公的父母体弱多病,住在千里之外的农村。我产假之后,爸妈硬着头皮带晓晓。老两口带娃就是整天宅在家里,早晚去楼下放风,周末去门口的公园。

女儿天生内向,不愿跟其他小朋友玩,上早教课时无法融入集体活动。我们怪爸妈不带娃进行同龄人社交,他们反怪我们结婚晚——他们熟识朋友的孙子孙女年龄都比晓晓大;小区里同龄伙伴的家长也没深交……况且我爸妈都比较内向,不善于交友。所以,晓晓跟同龄人的社交停留在肤浅层面,偶尔相处时经常会跟小朋友发生摩擦。

我爸跟我们沟通说:“我们这代人,中学毕业被下放,回城后经历企业破产、改制、下岗失业,始终踏不上步伐。好不容易退休了又遇到年轻人普遍的晚婚晚育,花甲后才带孙子,真是力不从心啊……”

我妈也深有体会地感慨说:“我们知道晓晓需要同伴一起玩。但是,现在人心都彼此保持距离与警惕。好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组织,你就放心让我们带晓晓去拜访一下老战友们的家庭吧!”

40多年前,我父母的下放地都是江西的某生产建设兵团。他们的很多战友在江西成家立业,这两年纷纷随着“二孩政策”而带起第二个孙子。爸妈保证带着晓晓去江西玩,既能开阔一下晓晓的眼界,又能给她找到新朋友!

乐不思蜀的旅行

他们带晓晓去时,我们大包小包地准备好行李,心中万分忐忑。没想到,父母的旅途非常顺利。

40年的分别并未让父母与战友们产生隔膜,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融洽又快乐。晓晓住在别人家里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点“乐不思蜀”。

从江西回来,爸妈找到了更多当年老战友的联系方式。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玩,特别有共同语言。

再后来,有几个同样在带孩子的知青老战友们,彼此间有了一个“每周小聚几次”的约定。

大家轮流去各自家庭,让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玩。大家的经济能力相当、有相同的下乡经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一致。这样的小聚带娃,既能让老人们边做家务边聊家常,又能让孩子们体验更深入的社交生活。大家AA制地拿出“活动基金”,在孩子们午休的时候还能打打麻将、吃吃点心。

后来,几个子女在国外的知青战友也参与进来。他们一直独居很寂寞,能看到这么多小孩子,觉得非常开心。对小孩子们来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是新奇的事情。

组团,要跟子女好好沟通

老人们对孩子都比较宠爱,而且各家的教养方式也不同,大家经常凑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与摩擦。

有一天,我妈对我抱怨说:“今天上半天轮到我跟晴晴姥姥一起带4个小朋友。晴晴姥姥去上厕所那会儿,我抱着哭泣的刚刚,晓晓吃醋般地跟着哭。我不得不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任凭晴晴满地乱爬。晴晴姥姥进来看到孙女在撕咬地毯,就有些不开心。她一边打晴晴的手,一边说:‘人家顾不上你,你就做小狗啊,什么都吃!她的抱怨让我很不舒服。好像是我故意不管她孙女一样……”

我听了也为妈妈抱不平,反问她说:“既然摩擦误会这么多,那你们干嘛每周雷打不动还是要去呢?”

我妈说:“你们这代人不懂我们知青之间的感情。当年,我们十七八岁走到一起,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感情基础很牢固……你别看晴晴姥姥嘴巴厉害,其实她不会往心里去的!我也是发发牢骚而已。毕竟一起带娃,更有趣些。当年啊……”

一听到妈妈讲当年的故事,我耳朵就发痒了。他们从小讲的这些故事,对城市长大的我来说太遥远了!但是,妈妈还是刹不住车,对着晓晓又念叨起来。

……

虽说父母每周两次带着晓晓坐地铁去带娃,路上要用3个多小时,但是晓晓的性格开朗起来,跟同龄人互动中变得更主动更自信。所以,父母跟知青们一起带娃我跟爱人都默许了。

看到父母对这事情这么“上心”,我偶尔还提醒几句:“事情发展也许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顺利……轮到你看孩子的时候,要小心一点。现在的孩子都宝贝,千万别磕碰到!”

……

参与集体带娃3个月之后,天气转凉了。

有一天,晴晴感冒发烧,后又迅速转成肺炎,住进儿童医院。晴晴姥姥被媳妇说了几句,气得直哭,给我妈打电话来诉苦。

这个消息一传来,我爸妈莫名地紧张。我妈认真回忆自己前一天带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让她受凉。确认自己没有“渎职”之后,她想给晴晴妈妈发条解释的短信,又怕人家多想,导致婆媳矛盾进一步激化。

看着依旧活蹦乱跳的孙女晓晓,他们感觉自己像做了啥对不起晴晴的事情一样。虽说娃儿生病是抵抗力的问题,但人家难免不多心:一起玩的娃,为什么你娃没感冒呢?你是不是在监护的时候,只顾自己的娃,对别人家的娃不上心呢?……

看到我爸妈的纠结,我也跟他们出谋划策——要“知青一起组团带娃”,就一定要跟子女好好沟通。因为,我们这一代八零后的独生子女家长,多少都有“过度敏感症”。平日里孩子送到幼儿园或早教班,腿上的蚊子包、脸上的抓痕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让我们禁不住想“我的孩子是不是吃亏了”。我们很难理解父母跟自己知青同伴之间的那种信任。所以,难免会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加深隔阂和猜疑,在这件事上泼冷水。

晴晴病愈之后,我们一家邀请他们一家来玩。

看到晴晴和晓晓玩得融洽、我父母与她公婆聊得开心,晴晴妈妈的心结打开了,她渐渐不反对婆婆带晴晴去找老战友。我也从中发现,其实我们这些“知青子女的一代人”也蛮有共同语言——比如:我们小时候大都跟父母在小地方生活;每年过年探亲时都心里不平衡;读书后回上海没有房子不得不寄人篱下……相同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很容易产生信任、成为朋友。

从养娃到养老

经过艰难的一段磨合期后,知青战友们的“组团带娃”渐渐步入正规。在子女们的信任与支持之下,老人们更起劲了。

他们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以“监护者”的角色而非“姥爷姥姥”的角色服务孩子们。大家强调明确的分工、明晰的规则、明白的纪律,给予其他人最大限度的信赖和尊重。他们积极学习,互相交流育儿心得。在学习《从零岁开始》、《为孩子立界限》等育儿类书之后,更多人达成育儿理念方面的共识。

战友们在一起玩,难免发生矛盾。比如有人子女优秀,经常炫耀,而那些子女平平的战友就心里不舒服;再比如打麻将,输赢大了就有人红脸。这时候,就需要领袖来摆平。大家都尊敬我爸,我爸也拿出年轻时的排长权威,制定相应的规则——比如:只能济贫,不许炫富。再比如只能小赌怡情,不能大赌伤感情。

渐渐地,这群老人们找到最好的相处方式。大家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纪律,也有更深的默契与信任。

这个月的一个周六,父母要我们开车带他们去浦东新区的一个养老院去参观。

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原是一个老知青的厂房与仓库,后被改造成养老院。老人们AA制地支付租金、保姆房、膳食费。他们开荒种地,把菜园搞得欣欣向荣。据说,这群知青老人们每个暑假组团去曾下放的地区住一个月。在避暑的同时,又与当地的战友们联谊。

看到老人们们洋溢的喜乐,我感觉真像穿越回40年前的时代一样!

我爸妈甚至琢磨着将来也搬来住。他们说:“我们不能一直带孩子,更不想总做你们的保姆。这里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

点评:据调查,上海等大城市中60到70岁老人里,有60%是知青,一半以上的知青老人还在带孙辈。他们的组团养孙与养老,是被各界媒体广泛关注的事件。

1、在此过程中,老人们需要子女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社会提供相对完善的监管与协助服务。我们相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有相同经历与兴趣的“抱团行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编辑/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猜你喜欢

晓晓组团知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十二星座在团队中都是什么担当
开在你心底的花
红豆发夹
达· 芬奇画蛋
小霸王也有柔软的心
兵器组团“打雪仗”
把根留住
谁更重要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