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5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

2017-02-07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胎龄性肺炎呼吸机

张 冰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 450052)

65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

张 冰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 450052)

目的 了解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采取机械通气方式救治的新生儿病例160例,其中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65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95例为对照组,对其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鉴定。结果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共计61例(93.8%);革兰氏阳性菌4例(6.2%)。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气管插管次数、住院时间、原发疾病等因素为危险致病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气管插管次数、住院时间为独立危险致病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应合理选择有效抗菌药物,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因素

在危重症新生儿的抢救过程中,随着机械通气治疗方式使用率的日益增高,呼吸机使用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其中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最为常见。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0例新生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发新生儿VAP的危险致病因素及致病菌,为VA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予以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8 h的新生儿病例160例。其中发生VAP的患儿65例设为观察组,将未发生VAP的患儿9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6例,女29例,胎龄28~42周,体重1 050~4 150 g,机械通气时间为48~1 600 h。原发疾病:呼吸窘迫综合征37例,肺炎21例,败血症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对照组男57例,女38例,胎龄29~40周,体重1 080~4 030 g,机械通气时间为48~1 590 h。原发疾病:肺炎5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败血症14例,气胸6例,脑积水2例,颅内出血1例,反复呼吸暂停1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3年埃瓦尔德提出的VAP诊断标准,①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8 h后。②X线胸片显示肺部出现新发或者进行性肺浸润者。③体温>37.5℃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109/L者。④患儿气管及支气管内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阳性者,X线胸片改变属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3条标准中,符合其中2条即可确诊[1]。

1.3 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及比较两组患儿中性别、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插管次数、住院时间、原发疾病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取气管导管末端分泌物,培养后进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实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分析显示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气管插管次数、住院时间、原发疾病等因素为危险致病因素(P<0.05),性别因素与VAP发病无直接关系。见表1。

表1 VAP致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n(%)]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显示胎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气管插管次数、住院时间为独立危险致病因素(P<0.05)。见表2。

表2 VAP致病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致病菌类型及药敏实验结果 VAP主要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7例、 鲍曼不动杆菌19例、 阴沟肠杆菌12例、草绿色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各1例,共计61例(93.8%);革兰阳性菌4例(6.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肠球菌1例。药敏实验表明,所有致病菌对青霉素均耐药,耐药率100%;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革兰氏阴性菌药物敏感率最高依次为阿米卡星(96%)、庆大霉素(72%)、亚胺培南(71%)、美洛培南(71%)、环丙沙星(70%),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及头孢噻肟耐药率<10%。

3 讨论

目前,VAP发病的确切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由于人体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等组织部位均广泛分布着多种微生物,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皮肤黏膜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因此对于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低下[2]。本文对致病危险因素的分析表明,胎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次数、气管插管次数、住院时间均是新生儿VAP高发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与VAP的发生率具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使用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则患儿发生VAP的风险越高,其原因在于机械通气治疗属侵入式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气管插管对患儿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组织IgA生成下降,患儿咽部细菌及呼吸道分泌物通过人工气道进入气管[3];而患儿中的早产儿及低体重患儿与足月儿相比,肺部发育更加不成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不够成熟,原发疾病又将进一步导致患儿免疫功能降低,长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及多次插管操作,均更容易造成患儿呼吸道屏障破坏,导致致病菌侵入,增大VAP的发病率[4]。而吸痰频率较高时,虽然能够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堆积量,降低患儿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但同时多次吸痰操作容易对患儿造成气道机械性损伤,增大医源性肺部感染的风险。

本文结果显示,新生儿VAP致病菌革兰氏阳性菌较为少见,多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草绿色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感染,药物敏感率最高依次为阿米卡星(97%)、庆大霉素(73%)、美洛培南(72%)、亚胺培南(71%)、环丙沙星(71%),而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及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但阿米卡星及庆大霉素具耳毒性及肾毒性,环丙沙星虽具备广谱抗菌能力,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可能造成软骨组织损伤,均不适宜作为新生儿治疗用药,而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随着新生儿治疗应用量的逐步增大,其药敏性已经显著下降[5-6],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病情,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并结合药敏性实验,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并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

[1] 栾永刚,董玉斌,卢秀丽.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及防治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35):148-149.

[2] 谢锦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83-85.

[3] 胡亚楠,梅 花.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12(1):69-71.

[4] 陈历耋,傅万海,游楚明,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80-84.

[5] 卓平辉,杨 钊,田 垒,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4):416-419.

[6] 疏 恒,韦 红,李 洁,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24(4):73-78.

[责任编校:柯 莉]

2016-09-20

张 冰(1981-),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硕士,主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R 725.7

B

1008-9276(2017)01-0048-03

猜你喜欢

胎龄性肺炎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