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

2017-02-01李登华

保健文汇 2017年5期
关键词:垂体瘤张量鼻咽癌

●李登华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

●李登华

目的:研究讨论使用CT和核磁共振(MRI)诊断颅底脊索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颅底脊索瘤的患者和12例侵犯颅底的鼻咽癌患者以及10例垂体瘤患者做了头颅的MRI、CT检查,对5例颅底脊索瘤的患者使用MRI多层面重建。结果:使用MRI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这点要比使用CT要优越,但是使用CT和MRI对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作用是相似的。根据MRI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来看,颅底脊索瘤可以分成这几种类型:颞枕型、鼻咽型和蝶鞍斜坡性。在颅底脊索瘤的T2加权的信号要明显的比侵犯颅底鼻咽癌和垂体瘤的强度高。在MRI显示的图像中可以看到3例被肿瘤包埋,3例视神经被肿瘤推压移位,2例患者的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结论:T2WI的信号能够很好的显示出颅底脊索瘤特征,在临床上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使用MRI的MPR技术能够精确的显示颅神经,在对颅底脊索瘤的手术中有很重要的价值。

颅底脊索瘤;CT;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X线

颅底脊索瘤经常发生在颅底脊索的残留组织,这种瘤有局部的侵蚀性,很容易侵犯颅底的神经和骨质。在现代医学上使用CT和MRI是诊断颅底脊索瘤的主要影像学手段,手术之前要对肿瘤的部分、侵犯范围和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要有很精确的显示,只用这样才能够避免手术中误伤到颅神经和其他组织[1-2]。我们总结了来自我院的15例颅底脊索瘤的MRI和CT影像和临床资料,通过对MRI和CT对颅底脊索瘤的诊断比较,来发现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从而探讨MRI在颅底脊索瘤的分型和多层面的重建技术在该手术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9月~2015年3月来自我院的1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在10~45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11例患者由于颅神经损害症状就诊,5例患者出现一侧视力下降,3例患者出现双侧视力下降,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视,该4例患者中都有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其中还有1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患者出现听力减退,1例患者出现三叉神经麻痹,患者的病程在2-16个月,平均为8个月。我们随机选取了10例鼻咽癌和10例垂体瘤的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在22~46岁,平均年龄34岁。

1.2 方法

对于本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手术以前都需要进行MRI与CT的检查,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选择螺旋的CT机器,MRI仪器需要应用1.5T的仪器。还需要对于颅底存在脊索瘤采取MRI与CT检查的表现实行对比,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肿瘤T1加权与T2加权实行对比与分析[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本文所设计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本次研究中的相关计数资料采用n以及%表示,并用t值进行检验,P<0.05,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MRI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这点要比使用CT要优越,但是使用CT和MRI对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作用是相似的。根据MRI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来看,颅底脊索瘤可以分成这几种类型:颞枕型、鼻咽型和蝶鞍斜坡性。在颅底脊索瘤的T2加权的信号要明显的比侵犯颅底鼻咽癌和垂体瘤的强度高。在MRI显示的图像中可以看到3例被肿瘤包埋,3例视神经被肿瘤推压移位,2例患者的动眼神经受到压迫。

颅底脊索瘤T2加权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颅底侵犯鼻咽癌和垂体瘤(( P<0.05),鼻咽癌与垂体瘤间T2加权信号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通过上面的资料回顾和分析,我们发现颅底脊索瘤以及对照组的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垂体瘤在通过CT检查之后,它们在影像资料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相似,都是颅底软组织出现肿块,同时发生了溶骨性骨质的破坏,而在核磁共振影像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虽然在T1加权低信号上它们是相似的,但是T2加权明显的高信号是可以作为颅底脊索瘤和鼻咽癌以及垂体瘤区分的一种特性,T2加权的高信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颅底脊索瘤的组织学特性[4]。

钙化非颅底脊索瘤特征在颅底肿瘤的诊断鉴别中并没有很大的作用。颅底脊索瘤、垂体瘤和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在CT表现上相似,在CT显示上都是颅底的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仅仅凭借CT不能够准确的诊断三者的差别。使用MRI能够通过T1WI信号和T2WI信号的高低来区别三者的差别。使用T2WI的高信号可以反映颅底脊髓瘤的组织学特征,所以T2WI信号能够准确的鉴别颅底肿瘤,并且完全的排出垂体瘤和鼻咽癌,在MRI中的T2WI的信号如果较高则可以很好的排出脊索瘤的可能。所以颅底中线肿瘤诊断中,T2WI是很有诊断意义的。

本次研究中,使用MRI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这点要比使用CT要优越,但是使用CT和MRI对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作用是相似的。根据MRI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和侵犯的范围来看,颅底脊索瘤可以分成这几种类型:颞枕型、鼻咽型和蝶鞍斜坡性。在颅底脊索瘤的T2加权的信号要明显的比侵犯颅底鼻咽癌和垂体瘤的强度高。在MRI显示的图像中可以看到3例被肿瘤包埋,3例视神经被肿瘤推压移位,2例患者的动眼神经受到压迫。颅底脊索瘤T2加权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颅底侵犯鼻咽癌和垂体瘤(( P<0.05),鼻咽癌与垂体瘤间T2加权信号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所形成的影像中,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价值,对于核磁共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多层面重建,这对于核磁共振临床发挥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南昌市第三医院)

[1]晏怡,唐文渊,邓朝霞等.弥散张量成像对肿瘤脑浸润的量化和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1):666-670.

[2]刘影,李传福,张凯,等.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发射学杂志,2007,26(3):213-215.

[3]费小瑞,牛朝诗.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疗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8,21(1):125-127.

[4]李少武,田胜勇,李子孝,等.扩散张量成像在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7,22(3):134-137.

猜你喜欢

垂体瘤张量鼻咽癌
定义在锥K上的张量互补问题解集的性质研究*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四元数张量方程A*NX=B 的通解
一类结构张量方程解集的非空紧性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研究进展
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护理路径的应用探析
EB病毒miR-BART4*和miR-BART18-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