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诊断中高频彩超的应用研究

2017-01-23梁亚茹石俊泰

今日健康 2016年5期
关键词:诊断价值

梁亚茹+石俊泰

【摘 要】 目的:探析高频彩超运用在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高频彩超检查,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本组的105例患者均存在低回声结节,呈现出不均匀特点,其中呈囊实性38例,占36.19%;102例合并后方回声增强,占97.14%;100例病灶内呈现分布不规则的条索样或者点块状强回声,占95.24%;102例与皮肤有着密切联系,占97.14%,并且没有发生破裂患者大部分具有清晰的边界,表现为椭圆形结节,形态规则,且内部及周边没有发现血流信号;合并炎性反应或者出现破裂患者边界模糊,结节形态不规则,且周边存在血流信号。结论:临床上给予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高频彩超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病灶,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高频彩超 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 诊断价值

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又被称之为角质囊肿,主要指的是因为表皮组织包绕形成的一种囊肿,常发生于皮下组织浅层、躯干、颈、面以及头部皮肤[1]。当前临床上在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时,超声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因此,本文对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采用高频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0-80岁,平均(44.3±12.5)岁,其中60例为男性、45例为女性,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高频彩超检查,选择Philips iU22、HD11、Envisor彩超仪,运用高频线阵探头,对探头频率进行调节,一般为5-14MHz,指导患者合理摆放体位,充分暴露肿物部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扫描,确定肿物位置后,对其进行纵断和横断位观察,需要注意的是,在扫描的过程中,对于多发结节患者,应该确定一个最大结节为观察对象,对肿物的周边、内部血流、内部回声、形状、大小、有无后方回声衰减或者增强、是否有清晰的边界等进行仔细观察,并且判断肿物与皮肤之间的关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发病部位,包括腮腺、阴囊壁、肢体部、头颈部、躯干部等,测量肿物直径,记录肿物的影像学特征,并且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基本依据,分析高频彩超的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2.1 高频彩超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本组的105例患者中,1例位于腮腺、2例位于阴囊壁、11例位于肢体部、37例位于头颈部、54例位于躯干部,其中3例为多发、102例为单发;肿物直径为0.7-19cm,平均(7.45±2.89)cm。经超声提示,70例为皮脂腺囊或者表皮样囊肿,符合率为66.67%。

2.2 超声表现

超声表现包括以下几点:①形态:30例呈不规则形状,占28.57%,其中合并高分化鳞癌形成1例,合并囊壁炎性反应11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10例;13例呈规则分叶状,占12.38%,其中合并囊壁炎性反应4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7例;62例呈规则椭圆形,占59.05%,其中合并囊壁炎性反应5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10例;②边界:31例边界模糊、不清,占29.52%,其中1例合并高分化鳞癌形成、14例合并囊壁炎性反应、15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74例边界光滑、清晰,占70.48%,其中合并囊壁炎性反应3例,合并囊壁局部破裂9例;③内部回声:所有患者均存在低回声结节,呈现出不均匀特点,其中呈囊实性38例,占36.19%,100例病灶内呈现分布不规则的条索样或者点块状强回声,占95.24%;④后方回声:102例合并后方回声增强,占97.14%;⑤肿物与皮肤关系:102例与皮肤有着密切联系,占97.14%。

3 讨论

表皮样囊肿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因素、发育缺陷、皮脂腺破裂以及毛囊损伤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因为皮肤损伤而诱发的表皮样囊肿,又被称之为植入性囊肿,好发于趾端、手掌等部位;而因为皮脂腺破裂或者毛囊损伤而诱发的表皮样囊肿,又被称之为皮脂腺囊肿,好发于青年时期[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高频彩超检查中,浅表表皮样囊肿大部分呈现出低回声结节,具有清晰的边界,浅方紧邻皮肤,后方合并回声增强,内部不存在血流,但是表现缺乏典型特征,不容易鉴别区分其他浅表软组织包块[3]。从本次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病变内存在点块状或者条带状强回声,其原因可能为囊内角化物为组成成分,由于囊肿发生于体表,容易受到碰撞或者摩擦,无法形成多层结构,所以在分布方面呈现出点块状或者条带状特点[4]。同时,受到反复撞击或者体积较大的表皮样囊肿容易出现破裂,破裂时会诱发异物炎性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痛、胀、肿、红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诱发细菌性脓肿,在本次研究中,合并炎性反应或者囊壁局部破裂者40例,其超声特点表现为具有模糊不清的边界,形态呈现出不规则或者分叶状,一些病变周边存在少量血流信号,与徐平[5]等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在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诊断中,运用高频彩超检查,不仅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等优点,还能明确病灶特征,确定患者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银珍,陈威,张红志. 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120例[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12(20):91-93.

[2]黄海,任玉君,任芳. 28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高频彩超诊断结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3(9):469-470.

[3]许莹. 高频彩超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20(13):39-41.

[4]杨雪松,陈文,林发俭. 高频超声在浅表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11(9):1034-1037.

[5]徐平,吴梅,张飞雪. 高频彩超对浅表皮下囊性肿块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20(12):184-186.

猜你喜欢

诊断价值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
探讨阴道超声与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超声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