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口红色文化价值内涵的发掘与传承

2017-01-18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河口垦区红色

尹 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黄河口红色文化价值内涵的发掘与传承

尹 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发生于黄河口的红色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并得到群众普遍认同的结果,同时也是红色理论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晶。黄河口红色文化是国家处在危难时的产物。奋勇争先的宣言精神是黄河口红色文化的核心;开拓奉献的垦区精神是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基调。应挖掘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研究黄河口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加快对黄河口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助于黄河口人民更加自觉、主动、自信地推动黄河口地区文化的繁荣兴盛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黄河口;红色文化;人文精神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自山东利津入海。一百多年来,黄河裹挟着泥沙涌入渤海,以每年新造3万亩土地的速度,拓展着黄河入海口的陆地面积,造就了一片神奇的土地。坐落于这片土地上的东营市,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就是红色文化发生与传播的重要基地。发生于黄河口的红色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并得到群众普遍认同的结果,同时也是红色理论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晶。革命与建设时期留存下来的丰富的红色文化及其物态载体,是极为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发掘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内涵,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新认识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地位及价值,对于区域先进文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河口红色文化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

自陈望道在上海翻译印刷并秘密发行《共产党宣言》开始,先进的思想就在广袤的黄河口地区传播开来。“五四”时期,黄河口地区的进步学生团体组织青年学生3000多人,在广饶集会,宣传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呼应北京青年的“五四”壮举。1923年黄河口地区就有延伯真、李耘生等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中共刘集支部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为早期革命斗争及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九一八事变”是东三省沦陷的开始,“七七事变”置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山东大部沦陷,在这民族危亡之际,黄河口建立了清河抗日根据地,黄河口人民翻身斗争、争取自由的革命热情高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里得以早期传播和实践。

二、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

独特的自然环境、多灾多难的历史、艰苦抗争的人文精神、兼容并蓄的区域文化性格,共同促成了黄河口红色文化这一独特的文明形态。“一本书”“一块地”塑造了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

(一)黄河口红色文化的核心:奋勇争先的宣言精神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1920年8月,这本承载挽救中华民族危亡重任的思想启蒙之作在上海秘密出版,对于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926年《宣言》首译本由广饶籍共产党员刘雨辉带回刘集党支部,开始在黄河口地区传播,这本书在黄河口地区的保存与传播表明,虽然当时大部分国土都在酸楚中播种建立新国家的经验,但它也还有卓越的绿洲。奋勇争先、不屈不挠的宣言精神成为黄河口红色文化的核心,引领着黄河口人民在革命时期砥砺前行,在建设时期自强不息、积极创业。

(二)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基调:开拓奉献的垦区精神

1.以团结抗战为核心的红色行为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清河区党委及清河行署领导机关,随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挺进黄河口,创建了垦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银行、学校等机构,成为抗战的可靠后方,被誉为“小延安”。垦区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近千次,消灭日伪军1.2万余人[1]246,比较有名的有清水泊突围、北张战斗、攻克三里庄、粉碎日伪军21天大扫荡、解放利津城等,尽管当时斗争形势残酷,战争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战斗激烈,但黄河口军民不畏强暴,英勇作战。当时渤海垦区战斗、生活、生产的状况可以从广泛流传的垦区歌曲中略知端倪。这些歌曲多以抗战为主题,歌中唱到“日本鬼子调大兵,一心想把渤海区扫平”,反映出革命形势的险恶,同时也生动刻划了垦区军民的应对策略:“抗战沟里是战场,三八大盖送手上”。发动群众挖“抗战沟”,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时而主动出击,时而打伏击战,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解放战争时期,垦区人民发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踊跃参军支前,开展了土改、大生产、治理黄河、办教育等各项运动,全国解放前夕,垦区一大批优秀干部南下浙江、四川,到新解放区开展工作,为打垮国民党政权、解放全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创建了不朽业绩。

2.以“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红色制度文化

早在1939年7月,垦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就开始了[2]167。按照“三三”制建立起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后,区党委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村政权的改造,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打下了良好的政权和群众基础。“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为1283户佃农减去租金,为151户贫农减去息金,同时为1561个雇农增加了工资[2]169,自力更生方针的贯彻、组织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大参军运动,都是在抗日民主政府的主导下完成,充分显示了党的政策的英明及抗日民主政府的威望。

3.以英雄人物为核心的红色精神文化

垦区具备卓越宣传和组织才能的革命志士也不在少数,如功勋卓著的李耘生、李竹如等人。原中共南京特委书记李耘生多次临危受命,以出色的领导才能组织大型的工人罢工、组建游击队、重建党支部;李竹如是利津县最早入党的共产党员,因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组织才能,先后在济南创办了《竞进》周报、《新亚日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文化报》,1940年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任《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1]193,作为从黄河口走出去的文化战士,李竹如撰写了大量的评论等文章,在党的宣传、组织战线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涌现出清东军分区政委岳拙园、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军长李玉堂、八路军115师第五支队的李毓祯、“北张七十二烈士”等众多革命志士,志士们的斗争精神成为激励黄河口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各路英才聚集在这里,驱倭寇、求解放,为黄河口带来了团结抗战的新文化。垦区根据地也成为渤海区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红色文化融入民族的血液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黄河口拥有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保存与传播让这片土地红色文化的诞生居于国内前列;艰苦环境下渤海垦区的革命与建设塑造了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崇高的价值取向。黄河口地区处于国家黄蓝战略交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尚未被充分认识。

(一)挖掘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

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的翻译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3年黄河口地区就有先进的革命志士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传入广饶,塑造了黄河口人民的红色信仰;1927年至1930年,广饶县的农民开展了“觅汉增资”“吃坡”“砸木行”等斗争[3],激发了黄河口人民的文化觉醒;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经历,促使文化觉醒成为黄河口人民的文化自觉。奋勇争先的宣言精神为黄河口人民的革命和建设行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宣言精神的形成意味着红色文化在黄河口地区获得了主导性地位,崇高的理想信念反映了黄河口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把民族的复兴和个人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黄河口人民以奋勇争先的恢弘气魄确立了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内涵核心。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垦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代表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黄河口地区得到了持续深入地传播。垦区军民抗击侵略者、大生产、土地改革、支援前线等运动的开展是黄河口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的文化认同的体现,黄河口红色文化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垦区精神形成,标志着黄河口红色文化走向成熟。垦区军民开拓奉献的博大胸襟奠定了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价值基础,黄河口红色文化从此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研究黄河口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

尽管黄河口红色文化有其地域性,但它也与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

黄河口红色文化的现代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民谋利、鼓舞人心的凝聚力上。《共产党宣言》传入伊始,黄河口人民的革命行为就是在党的政策指导下的自觉行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应始终紧紧坚持群众路线,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才能最大可能地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稳固执政根基。

黄河口红色文化的现代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上。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已经得到黄河口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其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还有待提高。只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市场开发行为才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4]。极力打造黄河口红色文化品牌,可以更广泛地展示黄河口红色文化的深层魅力。

黄河口红色文化的现代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上。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方面,黄河口红色文化还有极大的挖掘开拓空间。

(三)加快对黄河口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2009年国务院批复《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口地区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营市作为黄河口区域的中心城市,是唯一纳入国家黄蓝战略的城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和环渤海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营市在原有道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上又陆续开发建设京沪高铁第二通道和环渤海高铁,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利,具备良好的文化传播条件。

从人文因素看,中共刘集党支部作为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保存和传播了《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有着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传统,在刘集支部旧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以及在垦区建起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是红色物态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价值。凝结在红色文化中的人文因素,是区域社会发展中光耀古今的火炬,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释放着无穷的力量。

对于区域的发展来说,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体系,也就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区域发展的凝聚力。黄河口红色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起到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重要作用。发掘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内涵,传承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现代价值,有助于黄河口人民更加自觉、主动、自信地推动黄河口地区文化的繁荣兴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 王志民.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东营文化通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 蔡华,梁海伟.清河平原的记忆[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5.

[3] 史景增.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广饶县组织史资料(1924-1987)[M].济南:山东省出版管理处,1988:2.

[4] 魏本权,汲广运.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109.

[责任编辑] 谭爱兰

2016-12-25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BCH2017005);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1706381);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J15WE43)

尹 健(1975—),女,山东德州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7.02.021

G122

A

1673-5935(2017)02- 0073- 03

猜你喜欢

黄河口垦区红色
跟您走向黄河口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红色是什么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黄河口典型植被光谱及NDVI变化对比分析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