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公共生存论意蕴

2017-01-18张九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公共性利益

张九童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8; 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公共生存论意蕴

张九童1,2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8; 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其目的性和适合性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作为以培养符合社会公共价值要求的人为目的的价值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深刻的公共性蕴涵。当前,人的公共生存日益凸显,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公共性的开显提出了新的价值诉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公共生存论意蕴,探讨人的公共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关联,对于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公共生存;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公共空间不断扩大,共建共享成为人类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公共生存成为人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的公共生存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历史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表征着人们在对自身社会性本质自我觉解的基础上尊重他人、成就他人、实现与他人共建共享的生存方式。一方面,它蕴含着个体深刻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体现了个体自觉融入社会公共生活,并试图在公共生存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理想;另一方面,它蕴含着社会对个体的价值期待,体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如何建构与优化自身的社会关系体系和实现良序化共同生活的自觉追求。

作为一种按照社会公共价值要求传播公共思想观念、公共政治观点、公共道德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内涵,其基本矛盾是个体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素质的实然性状况与社会的应然性公共要求之间的矛盾,旨在使个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符合社会的公共需要。在人的公共生存日益凸显的时代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面向人的公共生存实践基础上挖掘自身的公共性价值,按照社会发展对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公共性要求,发掘人的公共本性,培育人的公共品质,发展人的公共精神,塑造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理想的公共人。

公共生存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关于人的公共生存的关照,是对人的公共生存样态的哲学概括。在人的公共生存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以人的公共实践为基础、以塑造公共品格和实现公共关怀为价值追求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公共生存论基础。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核,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的桥梁,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正是因为教育内容的公共性旨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释放其公共价值。从教育内容类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而这些教育都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公共价值需要,凸显鲜明的公共性。人的公共生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生存论意蕴。

一、思想教育的公共生存论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公共性,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人们正确辨识各种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思想共识。公共生存本质上是一种多元共在,允许各类利益、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和交锋,并在交流和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符合各主体共同需要的共通利益和价值。如果“用普遍的共同的东西去瓦解这个世界的各种文化特征”[1],反而会造成公共性的丧失。多元性是公共性活力之源,没有多元性的公共性就将成为同质化的共在,失去应有的生机;公共性对多元性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没有公共性的引导和规范,多元性就会陷入无序化的盲目发展。

(一)人在公共生存中的需要和利益的多样性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要求思想教育公共性的有序引领

个体的需要必须在与外界相互作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确证了人的共同生存的属性。需要决定利益,基于自身的需要和外部事物满足需要的程度,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利益取向。人的公共生存是既拥有相同需要和利益又拥有独特需要和利益的人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人的需要和利益决定了人的思想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103相同的需要和利益决定了思想观念的相通性,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决定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益多样化,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生存景观,也造就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多元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碰撞,激发了思想公共领域的活力,也容易造成多元思想观念冲淡指导思想,各类思想观念相互对立而难以融通,混淆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形成了思想观念离散效应的实然性状况与思想观念公共性的应然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教育必须坚持公共性,考量多元思想观念在符合个体需要的前提下是否与公共性的思想观念相一致,对于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对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应自觉抵制,对于出现偏差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规范引导,确保思想教育的公共性指向。

(二)全球化的公共交往拓展了思想教育公共性的空间

全球化的大公共交往格局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广度、深度、速度和效度,人们在不同的交往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诉求,加剧了思想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人们在公共交往中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对社会各层面问题的认知更加深透,这有利于促进多元思想观念与公共思想观念的有机对接,并在多元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中吸纳百家之长,促进多元思想观念符合公共合理性,为思想教育公共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人在公共生存中自我意识的增强给思想教育公共性带来了复杂性和长期性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公共空间中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个体在公共交往中不但认知了社会,更通过利他确证了自我的存在价值,充实了主体的公共选择空间,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活样态。既有优良的生活方式,又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表现。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使每个个体都拥有一套关于自我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意义阐释系统,这就决定了公共思想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思想教育要坚持有益于公共生存的主导意义阐释系统,思想教育的公共性旨在实现对多元个体思想的整合,提炼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的公共价值系统,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观念领域的指导地位,既维护思想观念多元化存在的权利,又坚持正确公共导向,促进个体自我意识在思想教育公共性的引导下健康发展。

二、政治教育的公共生存论意蕴

(一)人在公共生存中凸显的政治性是政治教育公共性的人性前提

政治性是人的社会性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方式。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一书中强调“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3]公共生存表征着人的群体共生关系,必然面临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这就产生了对公共政治治理的诉求。人的政治性在接受公共政治治理与参与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确证和发展。人在公共生存中凸显的政治性还蕴含着对政治公共性的价值诉求,即人们总是希望自身的政治性能以一种合乎正义和公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人的公共生存寄托了一种政治民主化的公共理想,在现代意义的公共生存中凸显的政治性是包含着民主、平等、自由等公共价值意蕴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构成了政治教育公共性的人性基础。人的政治本性说明人具有政治可塑性,由自然人转化为政治人;人在公共生存中表现的政治性还反映了人的政治公共价值诉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要以关怀人民的公共利益为旨归,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性和争取人类解放的政治信念,显示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品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政治教育的公共性物质基础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98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核心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私有制下社会财富归少数人占有的局面,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基本的公共生存样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言:“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公共性方向,反映了政治文明建设的人民性诉求,而且决定了在进行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文化教育时应当坚持的公共性方向。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公共性制度,从制度层面确认了当代人的公共生存状态和追求,决定了政治教育应着力促进人们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的公共性意涵,促进人们以关怀公共世界的取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全球化公共交往中的利益与意识形态博弈,需要推进政治教育公共性

从人的活动状态来说,人的公共生存是一种交往性生存,即不同主体之间在公共领域为实现公共目标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全球化的大公共交往是当代人最突出的公共生存景观,人们试图在全球交往中实现融合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因各种利益分歧带来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特别是意识形态博弈。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共存,多重政治思潮相互交织构成了全球化公共交往的政治生态,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形成了政治思潮领域的公共存在格局,反映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博弈。意识形态博弈的根源在于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与世界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不同政治集团为实现其利益诉求炮制出各种社会思潮。例如,军工企业在美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五大军工企业都代表着各自的经济财团和政治财团,它们一再抛出“中国威胁论”,表面上是关心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实质上则是五大军工企业以此为借口要求国会增拨经费。这个事例形象地说明了利益纷争对于政治思潮的重要影响,也客观上说明全球化意识形态博弈对政治教育公共性的迫切需求。

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目前的全球公共交往从价值论意义上并不具有公共属性,其本质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旨在实现发达国家利益以及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公共交往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强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冷战思维”的延续,全球范围内各种政治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冷战时期,用政治或意识形态术语定位的国家利益成了美国外交政策中居支配地位的因素。”[5]全球化公共交往中的意识形态博弈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在政治教育中充分表达公共性指向,引导人们自觉认识各类政治思潮背后的利益基础与价值取向。要引导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本质,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科学认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促进国际成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观上的平等交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意涵自觉抵制不良政治思潮的侵扰,凸显政治教育的公共性价值。

三、道德教育的公共生存论意蕴

(一)人在公共实践中对社会关系公共合理性的价值诉求是道德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根据

关系性是人超越于动物的属人特性,公共生存把人投入到一个广阔的公共关系网中,使人处于一种深层次的共在结构中,使人产生对自我和他者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度思考。在这种深度思考中,人不仅要适应社会关系的实然性规定,还会产生对社会关系建构的应然性诉求。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一起,就需要一种社会道德的规制,追求社会生活的公共合理性,这就为道德及道德教育公共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依据。作为人们在实践中共同约定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就是一种固化了社会关系应然性的建构模式,它指称着个体的向善本质,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生存价值取向。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公共合理性的现实诉求要求道德教育必须要凸显公共性。人的公共生存是人的类生活的价值展示,表征着个体在利他和为人的过程中自我确证逻辑。道德教育要凸显“共生道德”的价值蕴涵,引导人走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人的方式谋求人的共同生存,整合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类之间的关系,在共同的“类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确证。道德教育应承认人性中存在的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双重维度,实现自我与他者的良性互动,以他者透现自我,将自我融入他者,通过公共道德教育引导和规制人的个体性和公共性的关系,在个体性与公共性的有序联结中促进人性整全性的建构,以人性整全性的完善实现社会关系建构的公共合理性。

(二)如何妥善解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矛盾为道德教育公共性提供了利益基础

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公共性,是因为道德本身表征着人的整体性生存价值取向。社会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时,道德以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为善恶评价标准,旨在促进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人的公共生存是一种求同存异的生存方式,“求同”的含义就是人们基于共同需要而共同分享的公共利益,“存异”的含义就是多元主体有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公共利益反映了不同主体的共同需要,标示着人们在相互交往的价值实践中形成共同和共通的道德价值取向,为道德教育的公共性提供了可能性前提;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矛盾决定了道德教育公共性的必要性,即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一种价值规范和调节机制,保障各类利益的有序分配,对各种利益进行规范性的价值评价。并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判断各种私人利益存在的根源及其合理性基础,对与公共利益相悖或与人性塑造的公共要求相左的私人利益,应当予以克服;对顺应公共利益的私人利益,应根据共同体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予以正确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以公共利益的发展归依为道德发展方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关怀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内涵。

(三)人在公共生存中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为道德教育公共性提出了迫切要求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不同的社会风俗和历史条件相联系,任何一种道德都有自己专属的一套善恶评价系统,每个善恶评价系统各自独立、互不相通,道德判断必定是相对的。善恶评价系统多元性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善恶界限,置身道德相对主义的文化漩涡中,以至于搞不清对错,陷入“怎么都行”的盲目宽容与文化遐想之中。任何一种道德话语,的确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人们信守的道德原则也确实有差异,这是我们应当承认的道德相对性;但不能因为道德相对性就倒向道德相对主义,造成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性。这种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为道德教育公共性提出了迫切要求,社会越来越需要形成一套普遍有效的善恶评判的公共标准。“这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源自人们基于公共理性对话商谈而达成的共识。”[6]唯有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公共性,才能形成科学完整的善恶评判的公共标准,纠正公共生存中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匡正人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对于人们形成道德公共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四、心理教育的公共生存论意蕴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心理和思想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反映的矛盾体。心理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要素对客观世界进行把握,思想是指人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认识系统,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表现形态。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发展变化的制约;思想是心理的高级表现形态,是以系统化的样态对心理活动诸因素的提炼与反映,支配着心理活动的方向。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往往建立在健康心理之上,一些表面上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一些表面上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精神世界中的诸多矛盾往往是心理和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社会,各类矛盾和风险丛生,人的心理面临前所未有的诱惑与考验,心理状态对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影响日益明显,心理教育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人的公共生存实践中,具有不同需要、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个体或群体既存在个性化追求,又要寻求公共合作契合点,这个过程也是人的心理不断融合的过程。个体的心理活动在社会公共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在公共交往关系中接受塑造和评判,具有公共性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如何从心理上摆脱私人化立场,形成符合公共生活的心理价值取向,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课题。

(一)人与人的共生关系是心理教育公共性的人学根据

人是共同生活的关系存在物,人的公共生存又确认并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马克思说:“人不仅是合群的动物,而是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2许多动物也具有合群性,但动物的合群是建立在维护生存的协同觅食关系和性关系基础上的本能合群性,而人的合群则是在社会共同体中的有机合群性。人们基于共同的需要和利益结成群体共同体,表征着人在整体性生存中类本质实现和类意识的生成过程,表征着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的认知、情感、意志的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共同的心理表达机制。因此,人的心理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生成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个性心理都是“关系心理”,是人们社会交往过程、规则和价值的主观反映形式,不仅具有个体性,而且具有公共性,其心理的个体性或个性化只有在公共性的关系心理中才能得以透现。人的心理的公共性不仅是实然的范围层面,更是应然的价值层面。个体的社会交往都有明确目的,任何共同生活都是个体生活取向的整合,人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带有不同个体在公共通约基础上的价值指向性,这就决定了心理教育的公共性。心理教育必须积极弘扬人们共同约定的公共取向,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引领人的心理朝着顺应人的共同生活的方向发展,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完善人的共生共存机制。

(二)人在公共生存中主体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心理教育公共性的重要根据

人是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相统一的主体性存在。在人的主体结构中,主体心理因素——知、情、意构成了人的思想品德生成发展的心理子系统,“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7]人的思想品德都是在一定的主体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影响个体知、情、意的发展变化来作用于个体思想层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知,个体的知、情、意有明晰的价值指向,是人在精神世界中处理与公共世界关系的基础性环节。知即认知,个体在公共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自我认知是个体对于自身的认识、反思、评价,他者认知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他人及其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和他者是相互联结、共生共存的价值统一体,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及其统一是心理公共性的重要表征。个体如果想获得自我认同或确证自身价值,必须以充分的他者认知以获得他者的承认。“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8]人的公共生存是一个追求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相统一的存在方式,这构成了心理教育公共性的重要依据。情即情感,与个体的需要和目的紧密相连,在心理世界中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情感是否具有公共性直接决定着心理教育的公共性价值,在人的公共生存中,如果一个人对他者漠不关心,就不可能产生利他和为他的公共道德行为。科学实验表明,“心理学中再也没有比这更一致的发现了:快乐的人更容易帮助别人。”[9]由此可见,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身就具有公共性,而焦虑、失望、嫉妒等情绪则对人际交往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很关键的作用就是通过积极情感的培育促进良好品德的塑造,通过心理教育的公共性导引个体实现公共关怀。意即意志,它以知、情为前提、动力,又促进认知的不断深化,并控制情感的发展方向。意志之于知识和情感,犹如汽车之方向盘、制动器[10]。如果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坚实的公共关怀意志,就能够使人们在面临各种道德选择和心理冲突时,自觉地、坚定地站在关怀公共世界一边。因此,应着力发展人的知、情、意的公共取向,完善心理教育的公共性,增强主体心理因素的公共性特质,从心理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人在公共生存中的共同需要为心理教育的公共性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人的需要是个体为了维持生存发展而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精神交换中表现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摄取状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然依赖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客观状态,具有客观实在性。心理学中讲的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而在心理上表现出的紧张状态[11],这种从“心理上表现出的紧张状态”就是人学中所讲的“意识到了需要”或“观念化了的需要”,以愿望、需求等意识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人学和心理学在“人的需要”问题上的契合之处。人的公共生存反映的是众多个体基于共同需要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整合状态和过程。每个个体对这种共同需要具有共同的心理感受,有着共同的行为动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心理教育公共性提供了可能。当然,由于个体心理差异以及个体需要与共同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个体对共同需要的反映会存在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不利于人们按照公共目标一致努力,这就要求心理教育要在尊重不同个体心理需求和动机的基础上,引导个体准确反映共同需要,完善既符合个性规律又符合公共要求的需求机制,从心理层面凝聚不同个体形成公共合力。

[1] 王晖.导论[M]//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5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5] SARA S,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Human Rights:Perspectives on U.S. Foreign Polic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1994:4.

[6] 张言亮,卢风.道德相对主义的界标[J].道德与文明,2009(1):26-29.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7.

[8] 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M]//董之林,陈燕谷,译.王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90.

[9]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M].8版.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53.

[10] 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01.

[11] 李红.现代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95.

[责任编辑] 徐月欣

2017-05-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KS40)

张九童(1988—),男,山东东营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7.02.014

G641

A

1673-5935(2017)02- 0048- 05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公共性利益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空间、文化与公共性:统一战线视域下的城市民族工作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I Love You, Dear China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利益与西瓜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