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7-01-16谢晓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8期
关键词:骨髓原发性血小板

谢晓玲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 惠州 516001)

·其他·

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谢晓玲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 惠州 51600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ET患者100例,检测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n=54)与阳性组(n=46),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脾肿大、骨髓巨核细胞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栓发生率、出血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脾肿大及骨髓巨核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两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检测有利于辅助临床诊断老年ET,有效评估患者疾病状态,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基因突变;v617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类骨髓增殖性疾病,亦是一种多能干细胞慢性克隆增生性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持续性升高〔2〕。有研究报道〔3〕,ET患者普遍存在Jak2基因12号外显子第1849位核苷酸G-T突变,这也导致了负调控功能区Jak2蛋白的617位结氨酸错译编码为苯丙氨酸。本文拟研究老年ET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ET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ET诊断标准〔4〕,且均为ET;②年龄≥60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周围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及遗传性易栓症等患者;②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者。患者男60例,女40例,年龄60~81〔平均(37.2±8.3)〕岁;病程1~8年,平均(3.46±1.33)年。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46例,阴性组54例。阳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68.2±3.6)岁;脾肿大25例;骨髓巨核细胞数>36个39例;≤36个7例。阴性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67.9±3.7)岁;脾肿大20例;骨髓巨核细胞数>36个41例,≤36个13例。两组年龄、性别、脾肿大及骨髓巨核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检测所有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情况,Jak2引物序列:上游引物一:5′-AGCATTTGGTTTTAAATTATGGAGTATATT-3′,上游引物二:5′-ATCTATAGTCATGCTGAAAGTAGGAGAAAG-3′,下游引物:5′-CTGAATAGTCCTACAGTGTTTTCA-GTTTCA-3′。PCR反应体系为25 μl,包括150 ng的DNA以及10 pmd/μl两种。扩增条件:94℃预变性240 s,变性45 s,56℃退火30 s,72℃延伸60 s,完成35个循环后继续72℃延伸600 s。扩增完成后取Jak2扩增产物8 μl,在2.0%琼脂糖凝胶下进行电泳,使用紫外灯检查结果。判定标准:①突变阳性:同时存在364 bp与203 bp两条条带;②突变阴性:只存在364 bp一条条带。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脾肿大、骨髓巨核细胞数、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血栓发生率、出血率,其中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集指尖血3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清,并立即送检,采用JHF7-3000型血常规检测仪(西化仪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检测,由电脑报告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χ2、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阳性组WBC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两组HGB、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栓发生率、出血率比较 阳性组血栓发生率〔45.65%(21/46)〕显著高于阴性组〔20.37%(11/54),P<0.05〕,两组出血率〔6.52%(3/46)、5.56%(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96、0.041,P>0.05)。

表1 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3 讨 论

ET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之一,该病主要是一种存在不同血液学特征的综合征,且可相互转化〔5〕。血栓形成及出血是临床ET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6〕。有研究报道,Jak2基因v617f点突变属于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7〕。有研究报道〔8〕,Jak2基因v617f点突变可能是通过增强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使得红系祖细胞的细胞生存蛋白BCL-X过度表达,同时通过MAPK与PI13K信号传导通路降低红系祖细胞中死亡受体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刺激造血细胞系的G1/S期转化,进一步促进了造血细胞的增殖,有利于细胞增生以及分化。本研究结果发现Jak2基因v617f点突变阳性率结果与刘金梅等〔9〕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两组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年龄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Jak2基因v617f点突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脾肿大及骨髓巨核细胞数情况无相关性。但另有研究报道显示年龄不同的ET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10〕。其中导致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与不同研究中的样本量存在差异,且本研究只选取了年龄≥60岁老年患者有关。另外本研究提示Jak2基因v617f点突变与ET患者的血液学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成为临床上诊断ET的指标之一。本文结果还与邹煦等〔11〕研究相一致,说明Jak2基因v617f点突变可能参与了ET患者血栓形成过程,并发挥一定作用。

1Rashid M,Ahmed RZ,Ahmed S,etal.Coexisting JAK2V617F and CALR Exon 9 mutation in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J〕.Indian J Hematol Blood Transfus,2016;32(Suppl 1):112-6.

2Sokolova MA,Turkina AG,Melikyan AL,etal.Efficiency of interfer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or polycythemia vera〔J〕.Ter Arkh,2016;88(12):69-77.

3成志勇,付建珠,徐 倩,等.PTEN、VEGF、COX-2与JAK2 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血管新生〔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6;32(5):938-42.

4Gisslinger H,Jeryczynski G,Gisslinger B,etal.Clinical impact of bone marrow morphology for the diagnosis of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comparison between the BCSH and the WHO criteria〔J〕.Leukemia,2017;31(3):774-5.

5Smith BB,Nuttall GA,Pruthi RK,etal.A novel approach to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and cardiac surgery〔J〕.Ann Thorac Surg,2017;103(3):e249-50.

6李小妮.151例低危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栓危险因素相关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6;22(5):379-80.

7许 笑,张群峰,张心菊,等.采用微阵列数字PCR检测JAK2基因V617F突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3):176-80.

8Gadomska G,Stankowska K,Boinska J,etal.Activation of the tissue factor-dependent extrinsic pathway and its relation to JAK2 V617F mutat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16;27(7):817-21.

9刘金梅,高 坤,张文珍,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Jak2-v617f突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2):149-50.

10吴明正,周泽平,文 静,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7):2920-1.

11邹 煦,常炳庆,杜文津,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发生与JAK2V617F基因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癌症进展,2014;12(2):172-8.

〔2017-03-19修回〕

(编辑 袁左鸣/滕欣航)

R558

A

1005-9202(2017)18-4614-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8.087

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60801)

谢晓玲(1978-),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血液病研究。

猜你喜欢

骨髓原发性血小板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