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年慢性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

2017-01-16杨志平关晓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8期
关键词:皮化生内瘤胃病

杨志平 刘 为 关晓辉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中老年慢性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

杨志平 刘 为 关晓辉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病、胃黏膜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31 例50 岁以上的慢性胃病患者行胃镜、病理活检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观察不同年龄组、不同胃病组Hp感染情况,观察胃黏膜不同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中老年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率为61.17%。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组Hp感染率分别为64.26%、64.44 %、58.42%、48.28%;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GC)Hp感染率分别为41.38%、60.08%、72.19%、74.23%和 36.84%,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最高;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GC的 Hp 感染率分别为52.43%、76.62%、55.04%、47.62% 、36.84%,肠上皮化生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随着病变程度加深Hp感染率逐渐下降。结论中老年慢性胃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HP感染率呈下降趋势。HP感染在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GC病理学改变、进展中起促进作用,应早期根除Hp。

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病;胃黏膜病理

慢性胃病主要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病情可反复发作,有时迁延不愈甚至恶变导致胃癌(GC)。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拟分析中老年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情况及胃黏膜活体组织病理改变。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慢性胃病患者631例,年龄50~92岁,中位年龄71.5岁,其中男473例,女158例。入选标准:无胃镜检查禁忌证;所有患者近1个月内未用过抗生素、铋剂、抑酸药、非甾体抗感染药;经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GC。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的心脏病、肺病、肝病、肾病及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有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接受胃镜检查者需要空腹行胃镜检查(禁食8~12 h)。检查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受检者当日需空腹4 h以上,采集基线呼气样本后,嘱受检者饮用含有13C-尿素的枸橼酸试剂80 ml,30 min后再次收集呼气样本,用红外线能谱仪(德国FISCHER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测定服13C-尿素前后呼气样本,超基准值(DOB)≥4判定为Hp感染阳性,<4为阴性。

1.2.3病理组织学检查 胃镜检查时检查者应用一次性无菌活检钳在胃窦部、胃体部充血糜烂等炎症部位或GC边缘部位或胃癌组织分别取活检2~6块,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由病理科医师做出CAG、CSG、肠上皮化生、腺上皮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GC的诊断。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不同年龄Hp感染情况 Hp感染阳性386例(61.17%)。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4组感染率分别为64.26%(169/263)、64.44%(116/180)、58.42%(59/101)、48.28%(42/87)。

2.2不同胃病Hp感染情况 消化性溃疡〔GU(72.19%)、DU(74.23%)〕Hp感染率最高(χ2=165.580,P=0.000)。GU、DU和CAG(60.08%)Hp感染率显著高于CSG〔41.38%(36/87),χ2=36.752、12.000、74.141,P=0.000、0.001、0.000)〕和GC〔36.84%(14/38),χ2=73.374、39.116、117.639,P=0.000、0.000、0.000〕。

2.3Hp感染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 胃不同病理组织学改变Hp感染阳性率差异显著(χ2=283.715,P=0.000)。肠上皮化生Hp感染阳性率〔76.62%(177/231)〕明显高于炎症组〔52.43%(54/103),χ2=65.494,P=0.00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55.04%(131/238),χ2=6.870,P=0.00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47.62%(10/21),χ2=149.139,P=0.000〕、GC组〔36.84%(14/38),χ2=139.105,P=0.000〕;GC组明显低于炎症组(χ2=23.529,P=0.000)、肠上皮化生组(χ2=139.105,P=0.00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χ2=94.407,P=0.000);GC组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7,P=0.414)。

3 讨 论

据大宗流行病学调查〔1〕,我国Hp感染率平均为59.00%。本研究结果显示:吉林地区中老年人慢性胃病Hp感染率为61.17%,较我国成人Hp平均感染率略高,提示该地区中老年人慢性胃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

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外出活动、聚餐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交叉感染减少;另外,中老年人抵抗力逐渐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应用抗生素次数及种类增多以及对临床抗Hp根除治疗的普及,亦可能是老年人群Hp阳性率降低的原因。

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GC等疾病发生、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有研究认为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感染率平行或略高〔3〕。本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慢性胃炎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实,GU患者Hp感染率为80%~90%,DUHp感染率为90%~100%〔4〕。但本组数据偏低,其原因可能是中老年人胃黏膜屏障削弱及胃功能减退等因素,对于胃酸、胃蛋白酶、酒精、药物、胆汁等侵袭因素的抵抗力降低,除Hp感染外,上述侵袭因素常常成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尤其是部分中老年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感染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慢性胃病的另一大病因。研究认为〔5〕Hp在癌变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后胃内环境改变或某些特殊细胞因子等的释放破坏Hp的生存环境,不利于Hp生长,或导致Hp死亡。

GC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Ⅰ类致癌物质,目前有学者认为,Hp感染可触发阶梯式炎症反应:慢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GC,而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称为癌前病变〔6〕。有研究表明Hp感染者中发生肠上皮化生的危险性较非感染者显著提高,Hp是肠上皮化生的独立危险因素〔7〕。本研究结果与张秋寅等〔8〕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在中老年人慢性胃病中,胃黏膜病理改变支持“Hp感染、炎症、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Hp是慢性胃炎发生的病因之一,是向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发展的促进因素。

根除Hp可能会降低GC发生的危险〔9〕。目前有学者认为在CAG、肠上皮增生及异型增生病变发生之前根除Hp治疗可减低GC发病率〔10〕,而根除Hp对于已形成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者是否会减少GC的发生率,目前尚不确定。因此,2015年日本京都共识意见是作为CG的一级预防,Hp感染的患者均需进行根除Hp治疗〔11〕。

1胡伏莲,萧树东,张万岱,等.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70.

2Wang KJ,Wang RT.Meta-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J〕.Chin J Epidemiol,2003;24(6):443-6.

3Sanchez-Ceballos F,Taxonera-Samso C,Garcia-Alonso C,etal.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the healthy population of Madrid (Spain)〔J〕.Rev Esp Enferm Dig,2007;99(9):497-501.

4Sonnenberg A,Lash RH,Genta RM.A national stud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J〕.Gastroenterology,2010;139(6):1894-901.

5汪荣泉,房殿春,刘为纹,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UC1 和 MUC6 基因表达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5):584-5.

6Park YH,Kim N.Review of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 a premalignant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J〕.J Cancer Prev,2015;20(1):25-40.

7Hong JB,Xia L,Zuo W,etal.Risk factors for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concomitant gastric and duodenal ulcer disease〔J〕.Exp Ther Med,2014;7(4):929-34.

8张秋寅,张国梁,靳文杰,等.胃癌及癌前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8):1657-8.

9Ford AC,Forman D,Hunt RH,etal.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the therapy to prevent gastric gancer in healthy asymptomatic infected individual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BMJ,2014;348:g3174.

10Sugano K,Tack J,Jkuippers E,etal.Kyoto global co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J〕.Gut,2015;64(9):1353-67.

11房静远,刘文忠,李兆中,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2017-04-26修回〕

(编辑 袁左鸣/滕欣航)

R573

A

1005-9202(2017)18-4596-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8.077

杨志平(1969-),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

猜你喜欢

皮化生内瘤胃病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胃虚寒痰湿瘀阻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效果研究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胃病的影响
祛湿解毒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对宫颈柱状上皮内瘤变合并高危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影响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肠上皮化生怎样检查治疗
胃宁和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