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思维方式下的中医人文

2017-01-12楼宇烈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天地人文精神万物

文/楼宇烈

东方思维方式下的中医人文

文/楼宇烈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社会要通过“人文”来达到和谐。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人文”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和“天文”相对而言。《周易·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一词的最早出现。“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做人要“知止”,即知道自己应“止于何处”,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担当、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可以追溯至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后来从孔子到荀子、《中庸》、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都蕴涵着这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核心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

“人文”发展到今天不再是单纯地和“天文”相对,可以说是和“神文”和“物文”相对的概念。西方的宗教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现在科技是“以物为本”的文化,而中国的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会以人为本?这就要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谈起。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自我生存、自我协调、自我圆满的自洽体系。这跟西方文化有根本的差异,西方文化认为世界的圆满、协调是有一个外在的东西在操纵,所以他们构建了一个造物者来创造世界、操纵世界。当把造物者打掉了以后,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彻底改变,所以还是要找一个外力,那就是外在的世界,所以他们总是向外找。以自我圆满为理论的中国人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万物和人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中人跟万物既是平等的又有所区别,即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灵性体现就是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人可以利用能动性和主动性去改变生存的环境。人对万物是产生影响的,所以人有时可以跟天地并列,“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材养万物,人有其治来参与万物变化”。中国人不是在外界去找一个神来管理天地万物,而是在天地万物中间,找到最灵的物——人来参与管理。所以人就是天地万物最为灵的一个生命,我们一切都是围绕人来开展的。

那人在天地万物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礼记·礼运篇》讲“人者天地之心也”,人是天地的心,心一动天地就动了,所以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就像心对于一个个体的重要性,它会决定你的言行举止,会改变你的生命观。中国文化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在那里,构建了一个生生不息、自我调整、自我圆满的自洽体系,阴阳五行学说就反映了这个道理。这种自我圆满的认识促使我们看任何一个东西不把它看成是独立的,而是整体的,在这个整体里面有很多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的、协调的存在,个体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深刻的联系,所以个体的工作是自我调整,对天地来说是这样,对个人来讲也是如此。

这也是中国医学的一个核心理念。中医治病不是看一个局部的病,而是看到一个整体,《黄帝内经》里黄帝和歧伯讨论了人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劳作、七情六欲等就是让我们看到人是一个整体,各要素都是相互关联、不可拆分的。人不光有物质生命还有精神生命。一个物质生命和一个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精神生命就成了肉体生命的引导者、指挥者。所以我们不能把人仅仅看作是一个物质性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精神性生命,这两个生命是不能分离的。没有物质生命就不会有精神生命,没有精神生命的肉体生命就是行尸走肉,谈不上健康。所以我们中医首先是以人为本治人,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不能把他割裂开来。

关于“中”这个概念,意义非常丰富,这些年有人说能不能把对“中医”的称呼改为上世纪30年代的“国医”,这是把“中医”仅仅作为和“西方的医学”相区别的一个词来使用了,把“中医”的内在含义都掩盖了。除了上面讲的“中医”是把一个人看作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中”更重要的含义是什么?道家学者曾经讲过:“中也者顺其自然”,他看到我们的自然就是一个自洽的体系,所以“中”就是要求我们要顺其自然,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和”则生物,《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才能有规律地正常运转,万物才能够繁荣地生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人同样也要顺其自然,通过自我调整和天地万物的契合来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所以“中医”的“中”其实也是顺其自然,天下和,阴阳调,“和”就是达到“中医”的标准。

唐代名相魏征的老师叫王通,他写过一本书《中说》就是讲“中”的,后来宋代有学者对王通《中说》作了序,他说“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不是空的,是实实在在的,描述“中”的基本思想第一句话叫“唯变所适”,就是随着变化而变化。这话出于《周易·系辞》,“易”的含义就是“变化”,一切随着变化而变化。第二句话就是“唯义所在”,这句话来自《大戴礼记》,“义”就是“宜”,就是恰如其分,他结合了这两句话把“中”的含义大致概括了出来。这也正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灵魂,中医讲的就是恰如其分,就是随着变化而变化,一切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一切要因人因事而变化,即所谓“辨证施治”。“中医”这个名称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怎么能改呢?

我们整个中国文化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在天地之间求,不是在我们生存的天地之外求。在天地万物中间,人懂得什么叫“义”,什么叫“对错”,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所以人最灵、最贵,这也是人跟万物的根本区别。我们一切的“文”都是围绕着人来做的,要把人培养成真正的人,医生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在《传承国医精华,践行人文精神》倡议书里面,特别强调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我们医者是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慈爱之心,对于患者我们就应该把他看成一个整体的人,要开启他康复的自信心。每一个事物都有这样自我圆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让他树立起这样的信心来,要靠自己,因为你是一个人。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人文精神里面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根据“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岐黄人文论坛”讲座整理)

/北京大学

猜你喜欢

天地人文精神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拾天地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