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叫彩虹挂乡间

2017-01-11刘景智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南江供销供销社

刘景智

引言

家里来客了,父亲递过来一个瓶子和几张皱巴巴的角票:“去,供销社打一斤酒。”拖着鼻涕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去了供销社……一斤盐、一瓶酒、一尺布、一颗纽扣、锄把扁担、化肥农药……无不与供销社的三尺柜台有关;一坡核桃,几片茶园,一瓶菌种,几亩烟叶……无不与供销社人踏遍青山绿水有关。

供销合作社,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连接党和农民群众,连接城市和乡村,连接工业和农业的桥梁和纽带。计划经济时期绝对的物质部门,是供销合作社历史辉煌和历史贡献的保证。

几经寒暑,一个庞大的经济组织体系,走出了“端簸簸盐”的时代,卸下了购销加调存的传统模式,在改革的阵痛与矛盾中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经济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供销社人作出了牺牲。

但供销合作社的精神不灭。

小楼,昨日东风

南江,毗邻陕西汉中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一块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红色土地。

“好个南江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全城都听见。”一句老话概括了县城的全部过去。几十年过去了,老街道拆了,老房子拆了,沿着南江河的两岸延绵数公里,大路宽敞,沟壑间,山围里,新区连片,高楼相望……高速路贯通全境,铁路擦肩而过。

蜗居在老城区的一隅,一幢建于1952年砖混结构的三层小楼,进进出出了一代又一代人,见证了南江县供销合作社事业辉煌的昨天,更是见证了一度时期企业改制弱化、职工下岗上访这些源源不断的矛盾的上演和化解的全部过程……而过客无数,小楼依旧。前几年一位县长视察供销社,戏谑于该幢楼的文物性,要求进行仿古式的改造,而后或许是基于总体规划的考虑,改造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春雨来临之前,小楼前两棵泡桐的枝丫又伸向了屋顶的瓦面,房屋依旧要翻盖,只是要添补的青瓦难得寻见了;檩子阁子也已换了又换,这样的工匠也实在难得再找了……

小楼昨日东风,只是历史。

期待,一个人到来

南江县供销合作社,等待,期待。

等待一个机遇出现,期待一个人的到来。

2015年7月,热浪扑面,廖哲走进了县供销社的小楼。

时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刚刚出台。

38岁,年富力强的年纪。中等健硕的身材,透过一副眼镜的目光敏锐而有思想,行如风的身影和落地掷声的话语有着干练和洒脱的精气神。其实,人们对于廖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年北牧集团的老总就高举了南江黄羊发展的大旗。

转山转水转到了供销社,是经过了县委精心的考量。然而,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这副担子实在不轻啊。

曾经近三千人的职工队伍,遍及城乡各个角落的组织体系,历经数年,供销合作社经过了价值承包、集团经营、开门开放办社和整体企业改制的不同时期,在生存与发展之间展开了拉锯战。现存的直属公司和基层供销社大多已经演变为一个公章、一块牌子、老化了的三五个人的低迷格局,并消耗着极其有限的资源。

望见时间的背影,供销合作社封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的记忆里。偶尔提及,还有人在问:“供销社还在吗?”

合作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长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土壤上的供销合作社是中国合作制经济的主要力量。是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优势,主动适应市场,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还是固步或拘泥于传统被动地接受市场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谁来承载合作制经济的蓬勃兴起?供销合作社如何从逐步的边缘化强力地进入社会经济的主流?这样的问号,至少对于身处秦巴山区深处的南江供销合作社是存在的。

破解这些问号,是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是深化综合改革和生存发展的意义所在。

答案在供销合作社自身,答案在广大的农村。

从走进供销社那幢砖混结构的楼房起,没见得廖哲的步伐有任何胆怯。

上任伊始,廖哲就在县供销社党组会议上提出了:“一手抓龙头,一手抓网点,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路。南江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现实是要有强有力的企业基础保障供销合作社回到农村大地,回到农民的身边。

容不得半点观望和等待,急促的鼓点已经响起。

必须对问题做出回答。

答案,胆识与突破

镜头一:东榆工业园区,15000㎡的厂房里,蜂蜜、菌类、银花及果品全自动加工线上,正在生产出以“光雾四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和以“光雾山红叶”为代表的特色工艺品,共八大类三十个品种。恒力公司老总潘尧说:红叶节和巴中自驾游博览会一起开幕了,新产品新需求,各个销售网点要货急促,生产上简直忙不过来。

镜头二:红塔新区,电子孵化园教室,宽敞明亮。谢敏敏今年已是第二次参加培训了。翻着一叠资料,谢敏敏说:“‘互联网+供销的步伐太快了,不学习简直跟不上,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大厅里,五十几个台位,年轻人们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电子孵化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中心已与全国供销总社‘供销e家、淘宝、京东、汇力等第三方平台对接合作,着力打造网上便民服务中心,现在有企业和商家近140户入驻。”

镜头三:沙河镇,正是当场天,汇力农科体验站,人头攒动。听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后,彭富荣手里拿着一张卡片翻来覆去看,嘴里嘟嘟囔囔地:“真有这么神,这么方便?”旁边的老乡说:“要不试试?”“嘿,赶前不赶后。我才试过了,机子上取了钱,电话充了钱,肥料也充了钱,说是下午就要送到家。”老彭裂开大嘴:“方便方便,还是供销社周到。”

摸清家底,重组资源,是廖哲带领县供销社迈开的第一步。回应了侵占集体资产的嫌疑,整合直属公司、特别是部分基层供销合作社资产,并保证了供销合作社的整体构架,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恒力资产营运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与四川光雾山旅游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秦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资产的整体效应,恒力公司构建了供销合作社产业扶贫和全县农贸市场建设管理以及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强大基础。

这样的突破,不仅是面对困难和矛盾,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创新,再加上胆识和胆魄。

当初当县供销社领导班子济济一堂,与成都百宝科技创意有限公司的年轻老总,与成都汇农新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谈判组建南江公司的时候,大多数同志对股份运作的模式还不知所以,而廖哲的脑海里却有了整套的运行思路,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于是由政府在红塔新区提供3000㎡场地的电子孵化园建起了,南江汇力农科有限公司成立了,涉及多领域的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方便快捷的农科综合服务站(点)如雨后春笋般在乡村大地蓬勃发展。

上面这些镜头,已是屡见不鲜了。

答案,笑意染青山

还是看镜头。

镜头一:下两镇黄坪村,农科体验站的工作人员把几包肥料搬运到张思含老人家里,老人非得留下同志们吃饭,婉拒不已,老人急了:“以前供销社发展生产都在这里歇脚,现在一个电话你们就回来了,还客气啥?”回来了,供销社回来了……老人说出了水乳交融的情感,说出了供销社的沧桑变化,说出了“为农服务”宗旨的任重道远。

镜头二:高塔乡供销分社的核桃科技示范基地,正在除草的李常琴撑起锄把对笔者说“你看嘛,这一面坡,嫁接的嫁接,除草的除草,培土的培土,男工妇女的,多的时候好几十个人呢”,“那边是五星枇杷,再过去是有机蔬菜,中草药,几百亩喔,再下面还有几口大塘养鱼。”嘿嘿,颇有指点江山的味道。“我们的土地要拿钱,加入了合作社的还有分红,出工一天80块,还忙不过来……”笑声醉人,放眼望去,青山满目。

镜头三:马荣政,一个精壮的汉子,原是供销社下岗职工,现在既是红庙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供销分社主任。他组织10家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盛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社员74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350人,年产值达8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走在田间地头,笔者问:“有虚的吗?”“只有少的罗!”,“现在有句时髦的话,叫不忘初心。我从两个方面理解:供销社与农民,我与供销社……”确实,回顾供销合作社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供销社人,拟或是曾经的供销社人自会有无限感慨。

啸歌山林,惠泽三农,入泥即发芽生根。虽然是祖先赋予的生产和生活,但农村大地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一种力量的回归,一定有着厚度、深度和广度。因为,对土地的渴望与向往,是供销合作社与生俱来的使命;联合与合作,是供销合作社永远的主题。

一年多过去了,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城乡社区生活服务”两大体系建设,南江供销合作社以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建设、“互联网+供销”综合服务体验站点建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为基本骨架,以传统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政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基本内容,以支部合建、招贤共建、创新改建、电商促建、产业融建、脱贫助建、龙头领建、党政扶建为基本模式,全县已恢复供销分社16个,公司和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45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4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科综合服务体验站(点)92个,乡级和村级综合服务站(社)81个,经营服务网点560个。已形成全天候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站)”两大体系。

2015年和2016年共有四个基层供销合作社获得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基层标杆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表彰。南江县供销社被省供销社表彰为“2015年度新型业务工作先进单位”。

鸟鸣枝头,鱼翔活水。看似枯燥的文字和数字背后,圈点出层层涟漪,绘画出勃勃生机。

自然,上面这些镜头也是习以为常了。

故事,一定要说的

这里一定要说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故事。

张国佑,一个略显干瘦但精神矍铄的老头。二十几年的“双代员”,十多年的供销分社主任,市县供销社的老先进。2015年的深秋,廖哲在燕山乡的场镇上见到了他。

拉住廖哲的手,张国佑说:“我没有忘记供销社。那些年送货下乡收货进城,摸爬滚打发展魔芋核桃,供销社红火呢。你看我这份家业,都托福供销社。这些年供销社没有声音了,我横看竖看,老百姓最信服的还是供销社。现在生产发展、生活所需跟以前不一样了,农村还是要供销社来领头,为农服务的宗旨还是供销社的啊!”

一番话语,让平时说话滔滔的廖哲陷入了沉思……

是的,那些过去的年月,不管是一根扁担,还是一只背篼,翻山越岭走乡串户,供销合作社挑着的背着的都是党的关怀和农民群众的希望。

在县供销社的办公会上,廖哲说:“我很惊讶,这些年了,还有人能说出供销社的这些话,在座的不一定能说得出来,说明什么?我难以释怀,反正心里有一股火苗。一句话,老百姓对供销社有期待啊!”

几个月过去了,当廖哲再一次来到燕山乡,七个口面的双层建筑,供销分社和汇力农科体验站的牌子挂起来了。沙河供销社主任岳安岭介绍说:我们给分社配备了三个年轻人,已都在电子孵化园培训了。张国佑主动支持了分社和体验站的设施设备投入。分社主任由张国佑的儿子担任,下面七个综合服务社覆盖了全村。现在一个电话,农药、化肥、种子和生活用品都能配送到农户家里。

张国佑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我老了,但儿子又回到供销社队伍了。为了老百姓更方便,供销社的事我都支持。当场天忙不过来,分社又请了两个人帮忙。”

不善激动的廖哲,分明用了几分力度握住了老人的手:“谢谢你,谢谢你,你们才是供销社的希望啊!”

张国佑忙不迭地说:“你领头的好,领头的好!”他顿了一下接着说:“电子商务那摊子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我嘛,还是协助分社搞好服务。给各位领导说,儿子联系了一些老百姓,筹了一些资金,落实了部分土地,也给乡上汇报了,准备办一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一个林下种殖专业合作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廖哲的目光跨越了眼前的供销社老人,扫过了燕山分社的繁忙……一幅新的画卷在老人有热度的话语中,在这清风如许的山乡,徐徐展开又极富张力。

接招,吃定烫山芋

当春风袭来的时候,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当县委政府希望的时候,廖哲首先想到的是“供销社有什么可做,能不能做?”“供销社一定能做!”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一句寻常的话,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却是一个意识的问题。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南江县城中心至今没有一个大型的和标准的农贸市场,这自然有地理因素造成的先天不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这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城市形象问题,已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绞尽脑汁而头疼不已。与县长的一席长谈,廖哲伸手接招: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这个局由供销社来破。时不我待。历时一个月,县供销社已完成了城区农贸市场投资建设、营运管理的总体方案,四星级的宏帆农贸市场也已进入了规划设计阶段。

这当然也得到了部门的支持,因为说起来都要咂舌的事情,承担起来实在是需要胆识、胆量和胆魄。

抢抓机遇,挤进位子,无论何时何地供销合作社都要发出声音。哪怕是烫手的山芋,南江供销社也吃定了。

一则省供销社的消息引起了廖哲的注意。

2016年6月初,省供销社组织队伍赴陕西学习考察供销合作社产业扶贫工作,并决定将经验推广。10月下旬,得到消息的廖哲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引起了高度重视,一方面向省供销社争取到了供销合作社产业扶贫工作试点,一方面根据南江实际情况,迅速起草了试点方案。11月初,由县委副书记带领相关部门和供销社赴陕西汉中市、洋县和安康学习考察。

为实现南江156个贫困村农户生产要素转移性收入、农户工资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农产品经营性收入的“四个增加”,南江供销社将以恒力公司为基础联合全县的知名企业,咬定青山,决战农民的贫困。

义无反顾。城乡大道以待供销合作社奔跑。

未来,愈加可期

搬出了那幢小楼,问号已经破题。

而廖哲是坐不下来的人。

他承认:“在办公室,我很难坐到两个小时。”但回到办公室,总有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总有同志们连轴转的忙碌;嘴里蹦豆子,直接又利落,一股子凌厉劲儿,给人以兴奋的踏实感……时光荏苒的延长线上,廖哲无疑是在书写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还是那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南江供销合作社,是由这样一个舵手带领的团队。舵手之所以称其为舵手,必须有凝聚人心的温度和融化困难的热力,必须有把握方向不畏风浪的勇气和力量。

其实,廖哲很豁达、直率、也很仗义,犹如他所面对的供销合作社的前方。而一篇文章的书写与布局,也才刚刚起笔或酝酿。

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刚刚下发,一些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找到供销社,求支持,谈合作,谋发展。他们说得好:掏心窝子的话,我们想找娘家啊。如今,直属企业焕然一新,基层供销社基础夯实,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社员旗下集聚,网点建设风生水起,朝阳初升般的南江供销合作社已经植入城乡社会经济事业的方方面面。

在全县供销社“汇力杯”演讲比赛上,一批年轻的人们喊出了:“我自豪,我是供销社人!”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南江,这块张扬着红色精神意志的土地,继续检测着供销合作社的良知和理性。

激情泼墨,未来愈加可期。

后语,不是结语

中国梦。供销社梦。

2016年11月下旬,全省供销社“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暨助力脱贫攻坚”现场会在南江召开。

明媚的阳光梭子般编织着美丽的图案,热气蒸腾的土地仿佛在向人们微笑致意……一切的一切还要推波助澜,走向春天。

如果说过去的供销合作社是一座桥,那么今天的南江供销合作社依然是一座桥。

跨越青山绿水,一座彩虹的桥。

责任编辑/孙明星

猜你喜欢

南江供销供销社
墨韵书香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小镇供销社
南江才措的诗
那些年的供销合作社
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兴衰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基于流通视角的区域农产品供销问题分析及服务平台设计
中国乡村之声
浅谈财务管理在黄骅市供销社资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