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药翠云草的本草考证

2017-01-09万定荣贺雅琴李圣妍

关键词:卷柏药用本草

万定荣,陈 璞,聂 晶,肖 凌,贺雅琴,李圣妍

(1中南民族大学 药学院,武汉 430074;2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武汉 430071)

民族药翠云草的本草考证

万定荣1,陈 璞1,聂 晶2,肖 凌2,贺雅琴1,李圣妍1

(1中南民族大学 药学院,武汉 430074;2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武汉 430071)

目的:对民族药翠云草的基源、药用历史及疗效记载等进行本草考证,为对其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方法:查阅古今相关文献,利用本草学以及植物形态学、植物生态学等知识进行研究考证.结果:古代本草记载的翠云草与今用翠云草(卷柏科)物种一致.该品早期主要用于治疗喉痈、吐血等症,可解火毒,现代尤其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用于治疗黄疸、痢疾、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跌打损伤及多种出血等症.结论:古今药用的翠云草均来源于卷柏科植物翠云草的干燥全草,其药用历史至少近400年,研究结果将为翠云草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民族药;翠云草;翠云草药材;本草考证

翠云草为我国南方较常用的民族药及民间草药.现代文献多记载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肿瘤等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黄疸、痢疾、咽喉肿痛、跌打损伤、多种出血等病症.翠云草已被《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广西中药材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收载.该药材野生资源丰富,在广西、广东等地形成药品,其疗效广泛,含有穗花杉双黄酮等抗肿瘤成分,具有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的价值.关于翠云草的研究,报道较多的有鉴定、药理等方面[1-6],但尚未见药用历史及本草考证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翠云草的基源、名称、药用历史、性味与功能主治等进行了本草考证,以期为深入研究及开发推广这一民族药物提供文献考证依据.

1 基源名称及药用历史

翠云草曾记载于《广群芳谱》[7](公元1708年)一书:“翠云草性喜阴,色苍翠可爱,细叶柔茎,重重碎蹙,俨若翠钿.其根遇土便生,见日则消,栽于虎刺芭蕉秋海棠下极佳.春雨时分其勾萌,种于幽厓深谷间即活.”据其记载,可知翠云草一名自古便有,其颜色青绿苍翠,叶细小,茎柔弱,翠绿的叶子排列紧密,如翠玉制成的首饰一般光彩绚丽.现代专著[8]也记载翠云草(卷柏科)无直立的茎,叶细小且密生,具虹彩,表明《广群芳谱》中记载的翠云草形态特征与现代药用翠云草(卷柏科)一致.《广群芳谱》还记载翠云草喜生于阴湿环境,遇土便可生长,在阳光下难以生存或长势不好,这点与现代所用卷柏科植物翠云草的生长习性也一致.文中还提及,春雨时节,将翠云草幼苗栽种于幽深的山崖深谷间便可成活,也与现代药用翠云草生于林下阴湿处的岩石上,或沟谷、溪边丛林中的生态环境吻合.

《本草纲目拾遗》[9]曰:“翠羽草,一名翠云草、孔雀花、神锦花、鹤翕草、凤尾草.其草独茎成瓣,细叶攒簇,叶上有翠斑.”可见翠云草有翠羽草等别名,主茎一条,叶细小排列紧密,色翠有彩斑.又引记载更为详细的《百花镜》中“翠云草无直梗,宜倒悬及平铺在地,因其叶青绿苍翠,重重碎蹙,俨若翠钿云翘,故名.但有色而无花香,非芸也.”《百花镜》对翠云草的形态描述为非直立植物,全株倒悬于山石边或匍匐于地,其叶青绿苍翠,排列紧密,形似翠玉制成的首饰或天空漂浮的云彩一般.这些生长习性与叶形态的描述均与现代药用翠云草(卷柏科)完全一致.《百花镜》中描述翠云草虽有翠绿的颜色,但并不开花,非有花植物,与现代蕨类卷柏科植物翠云草为非有花类植物的特征吻合.

《植物名实图考》[10]将翠云草归为石草类,并记载“翠云草生山石间,细叶小茎,青翠可爱,《群芳谱》录之.人多种于石供及阴湿地为玩,江西土医谓之龙须,滇南谓之剑柏,皆云能舒筋络.”书中提及,翠云草早在《群芳谱》(笔者注:明代王象晋著,成书于公元1621年)就已收载,可见药用历史至今至少近400年.《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翠云草常生长于深山石谷中,在江西和云南有分布,这与今翠云草(卷柏科)的生长环境与分布地区[8](包括江西、云南等地)是相符的,同时该书所描述翠云草的形态特征也与今卷柏科翠云草相同.将《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翠云草附图(图1)与《中国植物志》[8]、《全国中草药汇编》[11]中翠云草附图(图2、图3)比较,表明古今专著记载的翠云草与今用卷柏科翠云草均具有主茎细弱,有分枝,羽叶细小密生,主茎下部着生有根托,叶二型,孢子囊穗单生于枝顶等共同特征.因此,《植物名实图考》的翠云草附图就是现代药用翠云草(图4).

图1 《植物名实图考》翠云草Fig.1 “Cuiyuncao” in “Textual Research on Reality and Titles of Plants”

图2 《中国植物志》翠云草Fig.2 “Cuiyuncao” in “Flora of China”

图3 《全国中草药汇编》翠云草Fig.3 “Cuiyuncao” in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图4 湖北宜昌车溪采翠云草标本 Fig.4 Specimen of “Cuiyuncao” from Chexi, Yichang City of Hubei Province

通过上述本草考证发现,翠云草虽别名复杂,但自古就有翠云草一名,古代本草记载的翠云草即为今用卷柏科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uncinata(Desv.) Spring.

2 药用经验

古代文献对翠云草的功效应用已有不少记载.《本草纲目拾遗》[9]记载“吴氏子,忽腹背患起红瘰,蔓延及腰如带,或云蛇缠疮,或云丹毒,乃风火所结,血凝滞而成.用开屏凤毛,即翠云草捣汁涂,解火毒”,并引《百草镜》中“女子吐血:翠云草三钱,水煎服,治吐血神效”,又引《汪连仕采药书》中“翠云草,一名鹤翕草.即矮脚凤毛.治痔漏.同胡桃叶煎洗”.《本草纲目拾遗》中“金鸡独立草”项下也有记载“散喉风:采药志云:散喉痈之圣药.敏按:此即翠云草”.《植物名实图考》[10]云“能舒筋络”.

以上记载说明古代将翠云草用于治疗吐血、痔漏、喉痈等,并认为其有解火毒、舒筋络的作用.现代文献专著及地方药材标准不仅记载翠云草有此类功效,还补充其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镇咳祛痰、消肿止痛、生肌、消瘀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胆囊炎、痢疾、肠炎、风湿痹痛、肺热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鼻窦炎、水肿、高热惊厥、烧烫伤、积伤胸胁闷痛、乳痈、脓包疮、缠腰火丹、漆疮、荨麻疹、疖肿、淋症、跌打损伤、多种出血症、蛇咬伤、蜂刺伤等[4,5,11-17].关于其性味,文献多记载其味甘、淡,性凉.临床上以翠云草为主要原料药生产的制剂翠莲解毒片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具清热解毒、表散风热等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高热、头痛、咽喉肿痛及咳嗽等症[18].也有以翠云草为主要原料药制成医院制剂翠云排石汤,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显著[19].

3 少数民族使用情况

《广群芳谱》记载将翠云草“栽于虎刺芭蕉秋海棠下极佳”.文献[10]记载,虎刺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及华东地区,芭蕉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秋海棠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我国壮族、土家族、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分布于这些地区内.由此可间接推测翠云草自古属于民族民间药.现代文献专著[20]记载,翠云草确为土家族、瑶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药用.彝族用其全草治疗潮热烦闷、咳嗽咯血、肝胆湿热、肠痈痢疾、胎盘滞留、痔瘘肛裂.瑶族称其“杆醒摆”、“肯美谋”、“稠吨马”、“抵柏美”、“棵归讥”,水煎服可用于咳嗽、肺结核、百日咳;浸酒服治风湿骨痛;与少许米饭捣烂敷患处可治疗竹木刺入肉不出;捣烂敷患处可治疗骨折.土家族用于肺热咳嗽、黄疸、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外用可治烧烫伤、外伤出血、狗咬伤等.苗族称其“肖”或“芮绒”,用于咳嗽、肺结核、百日咳、胃出血、胃痛、风湿骨痛、骨折、黄疸型肝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肺结核咯血、风湿关节炎以及外疔肿、烧伤、跌打损伤、湿疹、竹木刺入不出、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等.壮族将翠云草捣烂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捣烂敷患处治骨折.基诺族称之为“迷们”,用于治疗风湿、跌打损伤,或研末外敷治烧伤、烫伤.

4 讨论与小结

通过上述考证,笔者认为古代本草中记载的翠云草即为现代文献专著中记载及药用的翠云草,其基源为卷柏科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uncinata(Desv.) Spring的干燥全草,药用历史至少近400年.翠云草现虽未被《中国药典》收载,但已收载于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级中药材标准.以翠云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翠莲解毒片为国家标准收载的中药制剂.

翠云草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且在广东、广西、安徽等省(区)有商品销售,在南方民族地区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根据其主要疗效应用,我们认为其在抗炎、止血、抗肿瘤及咽喉和皮肤外科疾患方面有较好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价值.

[1] 万定荣, 陈科力, 王兵娥. 10种卷柏属植物茎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分类鉴定意义[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 26(4): 343-349.

[2] 万定荣, 赵 莉, 陈科力. 10种卷柏属药用植物的红外光谱鉴别及部分种间亲缘关系探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6(3): 23-31.

[3] 范晓磊. 翠云草生药学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07.

[4]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S].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 363-365.

[5]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S].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9: 158-159.

[6] 孙颖桢, 陈科力, 刘 震. 翠云草总黄酮对结肠癌HT-29细胞COX-2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师, 2010, 3(2): 163-164.

[7] 汪 灏. 广群芳谱(四) [M]. 影印本.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5: 2125-2126.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3卷(6)[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45-147.

[9]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 影印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103-104.

[10]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上册)[M]. 影印本.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3: 491-430.

[11] 王国强,黄璐琦, 郝近大, 等. 全国中草药汇编[M].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1114-1115.

[12] 梅全喜, 房志坚, 成金乐, 等. 广东地产药材研究[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 644-646.

[13] 方志先, 廖朝林, 詹亚华, 等. 湖北恩施药用植物志(上册)[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6-37.

[14] 范文昌, 梅全喜, 李楚源. 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物大全[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1: 651-652.

[15] 吴征镒, 周太炎, 肖培根, 等. 新华本草纲要[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630.

[16] 黄燮才, 周珍诚, 张 骏, 等. 广西民族药简编[M].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药品检验所, 1980: 2-3.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广西中药材标准[S]. 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1990: 92.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2: 200.

[19] 王孝贤, 倪守涛, 杨明欣. 翠云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252例[J]. 方药应用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1):34-35.

[20] 贾敏如, 李星炜. 中国民族药志要[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560-561.

Herbalogical Research on Ethnic Medicine “Cuiyuncao”(SelaginellaeUncinataeHerba )

Wan Dingrong1, Chen Pu1, Nie Jing2, Xiao Ling2, He Yaqin1, Li Shengyan1

( 1 College of Pharmac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2 Hubei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Wuhan 430071, China )

Objectiv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uiyuncao” (SelaginellaeUncinataeHerba), a herbalogical study about the original plant, medicinal history and efficacy was conducted. Methods: The related ancient and modern herbal literatures were studied and reviewed by making use of herbalogy, plant morphology and plant ecology. Results: “Cuiyuncao” recorded in ancient herbal literatures is the same as what was used asSelaginellaeUncinataeHerba (Selaginellaceae) today. In early times it wa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roat abscess, hematemesis and the clearance of toxin. Nowaday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it is mai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dysentery, cough with lung heat, sore throats, traumatic injury and different types of hemorrhages. Conclusion: “Cuiyuncao” as recorded in ancient literatures and what is used today are from the same species, ie,Selaginellauncinata(Desv.) Spring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Selaginellaceae, with the medicinal history spans nearly 400 years at least.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a herbalism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uiyuncao”.

ethnic medicine;Selaginellauncinata(Desv.) Spring;SelaginellaeUncinataeHerba ;herbalogical research

2016-03-14

万定荣(1958-),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民族药资源与品质研究,E-mail:wandr666@163.com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化注册司专项项目(2015年);湖北省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资助项目(2015ZD003)

R281

A

1672-4321(2016)04-0048-04

猜你喜欢

卷柏药用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药用矿物及其在河北省分布概况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吐液含清逭暑宜 莲在清宫中的食用和药用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会走的卷柏
番红花的药用历史与现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