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退黄灌肠方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2017-01-06侯光华胡启江郝建军时昭红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内毒素灌肠肝炎

侯光华胡启江郝建军时昭红

(1.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300;2.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中药退黄灌肠方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侯光华1胡启江1郝建军2时昭红2

(1.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300;2.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目的观察中药退黄灌肠方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思美泰针等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退黄灌肠方灌肠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TBiL、ALT、AST及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及内毒素、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治疗组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通过降低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降低TBiL、ALT、AST,可能是中药退黄灌肠方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作用机制。

病毒性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中药灌肠 内毒素 TNF-α

临床中高胆红素血症多以病毒性肝炎所引起者最为常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2],本文通过观察中药退黄灌肠方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的影响,以期阐明该方法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相关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肝病科及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的住院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02例。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标准[3]。同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大于171 μmol/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医辨证属于肝胆湿热证和热毒炽盛证者。10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20~61岁,平均(41.00±10.25)岁;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1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2例,戊型病毒性肝炎1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龄19~62岁,平均(39.00±11.39)岁;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1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1例,戊型病毒性肝炎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病史、肝功能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西医进行一般综合治疗,如护肝降酶退黄(复方甘草酸苷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思美泰针等)、抗病毒(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符合慢性乙肝抗病毒标准[5])及对症支持疗法(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人血白蛋白)。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灌肠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组方:茵陈蒿50 g,金钱草30 g,生大黄20 g,土茯苓20 g,车前子20 g,山栀子15 g,赤芍药30 g,丹参20 g,醋柴胡10 g。水煎取汁240 mL,每袋120 mL,共2袋以备用。中药灌肠操作方法[6-7]:灌肠前,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及宣传教育工作,并嘱患者在灌肠操作前排空大、小便。将中药汤剂水浴加热至38~40℃,后加入到输液瓶,依据患者体型胖瘦下接14号或16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取左侧卧位,床尾抬高10 cm左右,使臀部抬高共约15~20 cm,用石蜡油润滑导管前端及患者肛周,把导管轻轻插入肛门约25~35 cm,到达直肠上段以上,缓慢打开输液器的调节器,调整至60~90滴/min,灌肠速度不宜过快,压力要低,灌肠完毕,留置3~5 min后拔除导尿管,操作护士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为俯卧位,30 min后改平卧位休息,每次保留灌肠1 h左右,早晚各1次,每日2次,共4周。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及皮肤巩膜黄染的变化情况。2)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偶氮显色鲎实验方法测血清内毒素。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TNF-α(试剂盒由美国Biosource公司提供),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TBiL、ALT、AST水平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BiL、ALT、AST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BiL、ALT、AST水平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P <0.01。下同。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的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水平比较()

?

3 讨 论

目前临床认为,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关键环节是肝细胞对胆红素结合和排泄障碍[8-9]。高胆红素血症持续存在,可发生广泛性肝内泥沙样结石、胆汁性肝硬化淤积,甚至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影响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主要原因。

内毒素(LPS)由肠道革兰阴性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在死亡后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或由活菌在代谢过程中以发泡形式释出[10]。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肝细胞受破坏、功能损害,肝脏组织发生广泛炎症,肝巨噬细胞功能受损,解毒能力下降,同时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肠源性内毒素吸收增加,继而出现内毒素血症[11-12]。韩德五等[13-15]认为在各种肝炎发展过程中机体内均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同时内毒素可激活造成的肝细胞的进一步损伤,而严重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常可引起过度炎症反应,发生肝细胞炎性坏死,加重肝脏组织的炎症,甚至发生严重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在各种病毒性肝炎发展过程中,肝巨噬细胞功能失调,其参与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发生异常,其一方面表现在枯否细胞清除内毒素能力下降,容易形成内毒素血症;另一方面肝巨噬细胞被内毒素激活,释放TNF-α、IL-1、IL-6、IL-8、氧自由基、ET-1、LTs、NO等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而这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构成一个独特的网络系统,具有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的作用,共同参与肝组织的损伤,甚至造成急性和慢性肝功能衰竭。内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主要由TNF-α所介导,而TNF-α在肝病损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与核心作用。内毒素-TNF-α等细胞因子的这种网络作用,被称作为“第二打击学说”[16]。活动期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血清内毒素水平异常升高,内毒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胆红素结合、排泄和代谢的障碍,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极易形成高胆红素血症。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归属于中医 “黄疸”“急黄”范畴。本病病位在中焦脾胃肝胆,湿热是高胆红素血症基本病因,湿热郁久化毒、成瘀。故治以利湿解毒退黄、活血凉血为主。笔者采用中药退黄灌肠方灌肠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方中茵陈蒿、金钱草除湿利胆退黄;土茯苓、车前子、生大黄除湿解毒通腑,使湿毒从大小便排出;赤芍药、丹参、山栀子、醋柴胡具有清热活血凉血、疏肝解郁,诸药合用使湿热去、毒瘀散,故而黄疸自除。笔者临床采用灌肠的方法治疗,使药物经肠道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大便次数,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肠源性内毒素的排出,同时通过减少胆红素吸收,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利于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另一方面,经肠道途径给药,药量较大,药物经肝脏门脉系统吸收直接到达肝脏,而直达病所。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采用中药退黄灌肠方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显著降低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P<0.05或P<0.01),降低TBiL、ALT、AST水平(P<0.05或P<0.01),从而改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肝功能。临床观察发现,该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道胆红素及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等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中药退黄灌肠方能降低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有关。

[1] 侯光华,胡启江,汪卉兰,等.中药退黄灌肠方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5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6):398-400.

[2] 侯光华,胡启江,汪卉兰,等.利湿解毒清热凉血活血法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J].中医杂志,2011,52(21):1862-1865.

[3]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9-33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

[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39(2):65-80.

[6] 聂敏,李春雨.护理干预对复方黄柏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624-625.

[7] 潘柳文,周静,陈锐贞.血浆置换联合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肺炎的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0):161-162.

[8] 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4.

[9] 贺江平.胆红素代谢及黄疸的发生机制[J].辽宁医学杂志,1995,9(1):1-2.

[10]徐道振.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9-287.

[11]赵龙凤,李红,韩德五.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4):275-276.

[12]许翠萍,刘近春,韩德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影响肝再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2):182-184.

[13]韩德五.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继发性肝损伤”的临床依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12):1055-1058.

[14]王建红,李红,赵龙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免疫调节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7(12):20-22.

[15]张月晓,张海燕,刘立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大鼠急性肝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2,2(2):149-153.

[16]李筠.内毒素在肝衰竭形成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J].传染病信息,2010,23(5):260-262.

R512.6

B

1004-745X(2016)11-218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1.056

(2016-02-11)

猜你喜欢

内毒素灌肠肝炎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间甲酚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重组人干扰素α1b层析工艺中内毒素的去除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