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正气”理论对132例不同年龄段普通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2017-01-06陈腾飞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同年龄组登革热低龄

陈腾飞刘清泉△刘 南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研究报告·

基于中医“正气”理论对132例不同年龄段普通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陈腾飞1,2刘清泉1,2△刘 南3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普通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 将132例普通登革热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B、C、D四组:A组≤32岁,32岁<B组≤48岁,48岁<C组≤64岁,D组>64岁。A组43例,B组26例,C组31例,D组32例。观察比较4组登革热患者在入院时病程天数的差异、体温峰值的差异、皮疹发生率的差异、发病第6、7、8日的血小板(PLT)均值的差异。并结合中医“正气”理论,分析不同年龄段登革热患者出现临床特征差异的原因。结果 高龄组登革热患者较低龄组登革热患者更早地接受入院治疗(P>0.05),高龄组登革热患者体温峰值低于低龄组登革热患者 (P<0.01),高龄组登革热患者皮疹发生率低于低龄组 (P<0.01),高龄组登革热患者在病程第6、7、8日的PLT值低于低龄组患者(均P>0.05)。结论 高龄登革热患者与低龄登革热患者相比,高龄组更早接受入院治疗,高龄组体温峰值及皮疹发生率较低,高龄组在病程第6、7、8日的PLT均值更低,从中医角度来看,造成这种临床特征差异的原因是高龄患者“正气”水平低于低龄患者。

普通登革热 不同年龄段 皮疹 中医 正气理论

登革热的发现已有200余年历史[1],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达和人口流动性加剧,登革热在全球的流行会越来越广泛[2]。由于登革热的动物模型制造困难,目前医学界对于登革热的病理机制研究还不够透彻,针对病原体的特效抗病毒药物还在研发中,能够覆盖登革热病毒4个病毒亚型的疫苗还有待研发[3]。中国于1873年在福建省厦门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1]。此后登革热每隔数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暴发流行1次。2013年广州、西双版纳两地曾有登革热暴发流行,2014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暴发流行[2]。中医药曾参与多次登革热的治疗,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4-7]。为了对登革热有中医视角下更深入的研究,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笔者进行了一项病例回顾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登革热患者根据年龄分为4组 (年龄分组参考了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的年龄分段方法),比较了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在发病距离入院时间、体温峰值、是否出现皮疹、发病第6、7、8日的血小板(PLT)方面的差异,并基于中医“正气”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诊断依据《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8]制定。(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d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2)纳入标准:凡符合确诊病例标准的,即纳入该研究。3)排除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排除。(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 s、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1000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4)合并恶性肿瘤、严重的慢性心肾功能不全。

1.2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9月20日至11月2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登革热患者132例,以年龄为变量分为A、B、C、D4组。A组≤32岁,32岁<B组≤48岁,48岁<C组≤64岁,D组>64岁。A组43例,B组26例,C组31例,D组32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4组登革热患者在入院时病程天数的差异、体温峰值的差异、皮疹发生率的差异、发病第6天第7天和第8天的PLT均值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本研究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入院时的病程天数差异研究 A组发病距离入院的平均天数为6.39 d,B组为6.28 d,C组为6.03 d,D组为6.10 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距离入院的天数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递减趋势。

2.2 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体温峰值的差异研究 A组患者体温峰值的均值为39.39℃,B组为39.53℃,C组为39.22℃,D组为38.77℃。4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A组合B组体温峰值的均值高于C组和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皮疹发生率的差异研究见表1。132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未表明是否出现皮疹,予以剔除。A组患者皮疹发生19例,发生率为47.5%,B组为 16例,占 69.57%,C组为 8例,占30.77%,D组为5例,占16.13%。4组间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组和B组的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皮疹发生率的差异研究n(%)

2.4 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病程第6、7、8日的PLT值均值比较 见表2。因临床实际中,部分患者在第6、7、8日有未行血常规检验者 (病例的脱落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差,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6、7、8日的PL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的PLT均值高于C组和D组。

表2 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病程第6、7、8日的PLT均值比较(×109/L,)

表2 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病程第6、7、8日的PLT均值比较(×109/L,)

?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登革热患者与低龄登革热患者相比,高龄组更早接受入院治疗,高龄组体温峰值及皮疹发生率较低,高龄组在病程第6、7、8日的PLT值更低。对于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差异,笔者从“正气”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本研究的年龄分组参考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这两篇经文论述生命体生长壮老已的周期规律,同时也谈及不同年龄阶段人体的生理状态差异。年龄≤32岁是先天肾气最为充盛的时期。充盛的肾气推动着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气”也是最充沛的。33~48岁是先天肾气由盛而转衰的过程,对应的 “正气”水平也是由盛而衰。现代社会在生活居住条件、饮食营养状态、医疗卫生状况方面远远优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时代。33~48岁这个年龄段先天肾气耗竭程度会较《内经》所论述低一些,但仍不能逆转肾气由盛而衰的进程。48岁<年龄≤64岁,是先天肾气由衰而竭的过程,对应的“正气”水平也更弱。年龄>64岁,男女性的生理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都不再论述,参看《灵枢·天年》可知此年龄段先天肾气更为衰竭,相应的“正气”水平也最弱了。

“正气”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生命机能的总称,通常与病邪相对而言,指人体的抗病能力[9],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是人体机能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西医学的“免疫”内容、微生态平衡、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细胞凋亡等[10-15],并非一个具体的指标所能全面反映。

登革热会引起发热和恶心,甚则呕吐,严重影响食物和水的摄入,低龄组患者正气充沛,有更充足的体能储备,耐受疾病消耗的时间更长,故入院时间相对较晚(此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样本量偏小有关)。不同年龄组体温峰值研究显示,登革热患者群中高龄组的体温峰值低于低龄组。登革热属于中医的外感热病范畴,中医学认为,当感受同种病邪(即外感病)且感邪程度相当时,“正气”的强弱决定抗邪力度的强弱,正邪抗争的剧烈程度决定了疾病过程中临床症状的轻重[16]。高龄组患者正气水平低于低龄组患者,所以出现体温峰值低于低龄组的现象。不同年龄组登革热患者发病第6、7、8日PLT值研究显示,高龄登革热患者即使更早地接受入院治疗,在病程第6、7、8日的PLT值仍低于低龄患者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样本量偏小有关)。PLT是西医学的一个实验室指标,但相关的临床研究[17]提示PLT水平可作为病理状态下“判断正气水平”的一个指标。高龄组的正气水平普遍低于低龄组,所以在登革热病程第6、7、8日时PLT水平低于低龄组。不同年龄组是否出现皮疹的研究显示,低龄组的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高龄组。对于外感热病 (感染和传染性疾病)中的皮疹,中医温病学有独特的论述。余师愚[18]在《疫疹一得》里说“热疫之斑疹,发之愈迟,其毒愈重。一病即发,以其胃本不虚,偶染疫邪,不能入胃……有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非胃虚受毒已深,即发表攻里过当”。由余氏所论可知,正气的强弱直接关乎皮疹的透发与否。叶天士[19]在《温热论》里说“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由叶氏所论来看,登革热的皮疹透发是邪气有外达的趋势,对于疾病的好转是有利的。低龄组患者的正气水平高于高龄组,正气可祛邪外出,所以其皮疹的出现率比较高。

本研究临床特征差异,但并未研究不同正气水平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因疾病过程中人体正气抗邪太过,也会对机体造成新的损害,这在西医学中属于“应激”或“过度的免疫应答”范畴[20-21]。由于缺乏进一步研究,导致本研究结果尚不能直接指导登革热治疗中扶正与祛邪的主次。造成这一不足的原因是登革热暴发时医疗资料相对紧缺,2014年秋季广州登革热暴发期间,各医院承受极大的医疗压力,医疗资源的限制决定了登革热患者病情平稳后必须出院康复,对于不同正气水平患者的总病程天数无法追踪研究;为了避免过度医疗,所有患者不可能定时复查心肌和肝脏等器官损害情况,这导致对于不同正气水平的脏器损害程度的差异性也无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的登革热临床科研中改善。

[1] 秦鄂德,秦成峰,姜涛.登革病毒与登革病毒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20.

[2] 曾子倩,朱彦锋.全球登革热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控研究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5):526-530.

[3] 蔡俊荣,王裴,周旋,等.登革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29(11):1109-1114.

[4] 王和权,林天东.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登革热599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1,1(1):30-31.

[5] 李剑萍,洪文昕,王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登革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740-742.

[6] 张爱民,谭行华,王建,等.中医辨证治疗登革热并肝功能损害108例疗效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722-723.

[7] 黄穆成,黄胜杰.登革热临床治疗心得[J].中医杂志,2012,53(6):525-52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J].传染病信息,2014,27(5):262-265.

[9] 李经纬.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42.

[10]魏惠芳,张露芬.从整体观念谈中医“正气”的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7):440-442.

[11]张雪峰.中医“正气”与现代“免疫”关联之浅见[J].江苏卫生保健,2004,6(3):47-48.

[12]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中医学“正气”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平衡[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1-7.

[13]庄欣.细胞凋亡与中医正气学说辨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1):97.

[14]胡明华.补钙与扶正气[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4):43-44.

[15]罗伯托·刚萨雷斯,牛欣.基于现代医学基础的正气的诊释[C].全国第12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123-125.

[16]李德新,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12.

[17]郭迎雪.危重病人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其预后相关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8]余霖.疫疹一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4-25.

[19]叶天士.温热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6-13.

[20]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0.

[21]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6.

A Clinical Research on 132 Cases of Dengue Fev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tal Qi

CHEN Tengfei,LIU Qingquan,LIU Nan.

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engue fev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 groups.Methods:13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B,C,and D four groups by age.The groups were:A group:age≤32,B group:32<age≤48,C group:48<age≤64 and D group:age>64.There were 43 cases in A group,26 cased in B group,31 cases in C group and 32 cases in D group.Then,the difference on the duration of infection,the temperature peak,the incidence of rash,and average level of PLT on the 6th,7th,8th day of illness on admission was studied.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tal qi in TCM,the reasons of the clinical difference among the dengue fev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analysed.Results:Aged group of DF patients accepted earlier hospital treatment than the younger age groups(P>0.05),and their temperature peak was lower than the younger age groups(P<0.01).Whether DF patients had ras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age,and the younger age groups rash incidence was higher than the aged group(P<0.01).After earlier hospital treatment,aged groups′PLT value was still lower than the younger age groups on the 6th(P>0.05),7th(P>0.05),8thday(P>0.05)of illness.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younger age groups,the aged group accepts earlier hospital treatment,and the temperature peak and rash incidence is lower.Aged groups'PLT valu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younger age groups on the 6th,7thand 8thday of illness.According to TCM theory,the reason of the clinica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vital qi level of the aged patients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younger patients.

Dengue fever;Age differences;Rash;TCM;Vital qi theory

·研究报告·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中医急诊重点医学专业(ZYLX201611)

△(电子邮箱:liuqingquan2003@126.com)

R512.8

A

1004-745X(2016)11-2046-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1.008

(2016-07-28)

猜你喜欢

同年龄组登革热低龄
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A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的老年男性体质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
江苏省农村老年人体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