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2016-12-17黄李琳

福建农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食用菌

黄李琳

(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350003)



食用菌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黄李琳

(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50003)

摘要:从食用菌产地环境、栽培基质选用、菌株培育、病虫害防治及加工贮藏等方面,提出无公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

关键词:食用菌;无公害食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无公害食用菌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1],将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健康不造成危害的食用菌。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发关注膳食结构和饮食健康,食用菌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广受青睐。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出口量在全球贸易中占40%,均为世界之最[2]。然而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多以农户作坊式生产为主,生产标准不统一,卫生制度不健全,一些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劣质原料的选用、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栽培管理过程的疏漏都会对消费者的安全以及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隐患。随着“餐桌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无公害生产将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无公害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势在必行。

1 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优劣势

1.1食用菌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农产品,食用菌较适于发展无公害生产。首先,食用菌菌丝的正常生长需要绝对的无菌条件,培养基质一般需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再用于栽培,菌株接种过程要求无菌操作。经由无菌操作的菌种培育避免了杂菌的产生,也为生长初期的菌丝消除虫害隐患。此外,传统栽培的食用菌基本不需要投入肥料、农药等,且采用菌袋栽培的食用菌还可在生长过程中进行人为的环境转移,环境温湿度和病虫害基本可控,因而较容易达到无公害产地环境的要求。

1.2食用菌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劣势

食用菌子实体生长的生物特性对实现无公害生产造成一定的难度。如: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湿度,因而容易受到病菌侵害;子实体表皮及组织吸附性强,对一些重金属元素有针对性的吸附作用;在低温高湿生长环境下喷施的农药难以降解等问题都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生产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甲醛等有害物质被检出,不但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也对食用菌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 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2.1产地环境要求

良好的产地环境是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先决条件和必要保障,无公害食用菌的生产场所应选在农业生态环境较为优良的区域,避开工业区,并和交通要道保持一定距离,周围及上风方向一定范围内不存在污染源[3]。菇房宜坐北朝南,保持空气流通,结构合理,尽量缩短灭菌室、接种室及培养室的距离,各操作室之间门窗严密,以减少栽培袋在转移过程中的污染。采用户外栽培的,应及时清理周边的残菇、污染菌袋及农业生产投入品包装袋等,保持田间环境卫生。

2.2栽培基质选用

栽培基质尽量选用新鲜、干燥、无污染、低毒或不含农药残留的原料,根据对栽培料的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可分为熟料栽培和生料栽培。熟料栽培时,应进行至少8 h的高温消毒灭菌,以灭活原料中的细菌及害虫,使农药残留得以挥发;生料栽培则应选用不含农药残留的原料,制料前需将原料置于烈日下暴晒1~2 h,以达到灭菌目的。栽培料配比依食用菌种类而异,不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含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其他物质,不得投入高毒性农药。生产用水要保证清洁无污染。对于覆土栽培的食用菌,应取农田的深层土或天然无污染的泥炭土等,经过暴晒和漂白粉消毒后投入生产,确保重金属含量不超标。

2.3菌株培育

筛选培育抗病的优质菌种供应生产,淘汰老化及污染菌株。接种过程保证全程无菌操作,菌种培育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严格控制并优化菌丝的培养时间和条件,防止温、湿度过高。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原料、栽培袋、投入品均分类放置,以免杂乱堆放滋生细菌,相互污染;生产工具要定期消毒灭菌;采菇后及时清理残菇、病菇及污染物。

2.4病虫害防治

由于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较容易受病虫害侵染,自身抗病性低,一般以预防为主。防治手段有筛选抗病菌株、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2.4.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防治病虫害的基本手段,在菇房内安装网纱等遮挡设备,谨防虫蚁进入。每隔一段时间对接种室、培养室及菇房进行消毒灭菌,可采用高温、紫外线或巴氏法灭菌方法,禁止使用甲醛等有害化学药物杀毒。不同的物理防治手段可有效抑制多种虫害的发生和扩散,高温可有效杀死线虫;日光暴晒或撒施石灰粉可有效防治瘿蚊;防治跳虫可采用水诱导聚集后杀灭;防治蚊蛾类飞虫用节能灯诱杀;防治菌蚊可用捕虫网捕杀。

2.4.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建立在生态平衡规律上的防治手段,在无公害生产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是无公害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开发的生物防治手段中较为典型的是植物源农药,通过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用以防治病害。国内已研发的植物源农药有烟碱、苦皮藤、苦参碱等十多类[4]。此外,可利用昆虫寄生性线虫对虫害进行防治。

2.4.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手段主要是通过一些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一些常见的化学品如石灰、高锰酸钾、醋以及一些植物制剂也具有防治多种病害的功效。施用化学农药时需严格控制用量、浓度及周期,执行休药期规定,出菇期间不可喷施农药。在栽培料制料时可添加多菌灵、生石灰或植物农药等杀虫治螨;出菇之前或采菇过后可喷施低毒易降解的农药如敌百虫、辛硫磷、甲基托布津等;优先选用无公害杀虫剂,如灭幼脲、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等[4]。

化学防治手段可以高效灭虫防病,但其药物残留危害不容忽视。因而,在施行化学防治虫害时,应明确目标和定位,确保药物的针对性最强;实时观察病害的动态,以调控施药量;改进施药方式,提高施药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残留。

2.5采收及加工贮存

新鲜食用菌含水量较大,不易保存,鲜菇采收后应先清除病菇和腐烂的菇体,及时进行保鲜防腐处理。食用菌产品的贮藏可采用低温冷藏法、气调法、化学法和辐射贮藏。食用菌加工应采用新鲜无腐烂的菇体,保持环境卫生清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执行。食用菌运输应装箱贴标,缩短运输时间,采取控制措施,保证产品质量。

3 结论

食用菌产业以其生产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种类繁多、产量大、成本低而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朝阳产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将为食用菌的产品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为其市场竞争力增添筹码,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新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赵春艳,刘蓓,侯波,等.近五年我国食用菌出口情况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2,31(6):58-61.

[3]张建亮,张桂兰,张连强.无公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控制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11:8(4):30-31.

[4]高会东.食用菌产前、产中、采后无公害生产技术[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2):53-56.

(责任编辑:林玲娜)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黄李琳,女,1992年生,助理工程师。

DOI:10.13651/j.cnki.fjnykj.2016.02.020

Pollution-free and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edible fungi

HUANG Li-lin

(FujianGreenFoodDevelopmentCenter)

Abstract:Edible fungal produc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gradual strictness of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agro-product quality, it is imperative to implement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pollution-free edible fungi. The paper proposed operation i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manual of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pollution-free edible fungi from the aspects including 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rea, cultivation substrate, fungal strain cultur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s, processing and storage.

Key words:Edible fungal; pollution-free food;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peration instruction

猜你喜欢

食用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