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温室大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6-12-17张雯婧

福建农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建议

张雯婧

(福建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 350003)



福建省温室大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张雯婧

(福建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350003)

摘要:概述了福建省温室大棚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促进温室大棚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现状;建议

设施农业通过农业科技手段,摆脱了不利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同时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1]。20世纪80年代设施农业被引进福建[2],随着近年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福建省温室大棚迅速发展。本文针对2013年新出台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补贴政策,调研2013-2015年的实施情况,总结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建议。

1 发展现状

1.1面积增速快,带动效益好

截至2015年12月底,福建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118 726 hm2,比2013年初新增27 347 hm2;3年(2013-2015年)省级财政共下达补贴资金5.7亿元,各类实施主体共申请补贴面积4508.92 hm2,累计实施温室大棚补贴建设项目超千个,新增省级补贴温室大棚面积3088.21 hm2,带动全省新增温室大棚面积23 345 hm2,预计带动新增投资超过100亿元。全省日产鲜品10 t以上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达到55家。

1.2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产业优树立典范

1.2.1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提升2013年以来,全省新增各类设施农业面积在23 345 hm2以上;现有千亩以上温室大棚基地105个,比2013年初新增60多个,同时呈现出大规模的设施农业集聚区,如福安、建阳等万亩设施葡萄基地,仙游、诏安等万亩设施蔬菜基地等。

1.2.2产业装备水平逐步完善注重设施农业科技集成应用与示范,融合温室建造、专用品种、栽培技术、无土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操控、调温系统等农业科技,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如光泽丰圣蔬菜有限公司建造的4.67 hm2荷兰智能温室,装备完善,是目前福建省装备水平最高的温室。在棚型方面已形成了台湾棚型、以色列棚型、荷兰棚型及本土棚型等多种类型,适应福建省气候条件与作物多样化需求。

1.2.3引导开发非农耕地发展无土栽培,增强土地产出能力鼓励在“四荒”地、低丘缓坡地等非耕地土地资源上发展设施农业,推行无土栽培模式,“建设一亩大棚,新增一亩耕地”。利用福建省本土的食用菌菌筒料、泥炭土、畜禽排泄物发酵后生产的有机肥,应用于种植蔬果、花卉等高效作物,缓解耕地紧张,增加土地产出能力,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目前福建省已发展温室大棚无土栽培近700 hm2。

1.3强化拓展用途多功能化,为生态美立样板

设施农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功能多样化特点,呈现出与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定制配送、光伏发电等相结合,集生产、物流、科研、展示、旅游、体验、发电等功能于一体。武夷山、宁化、霞浦、福鼎、南安、南靖、松溪等地把设施生产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增加创收;永定、延平等地将设施农业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做到多方面创收;蕉城、云霄、将乐、沙县、上杭等地把设施农业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既培育产业又美化乡村。

1.4紧密联结农民利益,机制创新

各地为提高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程度,推行多种有效方式,如宁化县石壁设施农业结合精准扶贫,开展贫困户土地集中流转入股,参与设施农业项目入股分红;政和县高山蔬菜合作社、云霄县绿之源合作社等采用统一建造大棚、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品牌销售、农户承包种植、保底统一收购的方式,每667 m2大棚年收益1万多元;泉州、漳州等地开展设施农业贷款等金融服务创新探索,为无担保抵押的农户融资。

2 存在问题

2.1设施农业配套附属用地落实不平衡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2014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规模及范围,对设施农业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支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地方实施主体要建设配套附属用房,备案手续相当繁杂;有的地方按规定建设配套附属用房,但遭城管执法阻扰,甚至强拆;有的地方还是按报批的程序办理;有的地方基层不受理报批;有的地方按自己的理解,提出许多要求,实施主体负担重,难以办理。

2.2温室大棚配套措施不完善

2.2.1温室大棚装备研发相对滞后适合福建省南亚热带气候,既能抗台风,又能有效解决高温高湿问题,且冬季抗低温的温室大棚设施较少,可供选择的配套设施装备种类少,技术含量、适应性和成套性还有待提高。高标准的设施农业不仅包括温室大棚建设,还包括智能操控、农业物联网、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无土基质栽培、加温降温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生产体系等配套设施设备。

2.2.2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许多产区的设施蔬果生产技术创新特别是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相当多种植户按照常规露地栽培方式管理温室大棚,造成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水平高低不一,且因常年从事大田农业,对设施农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2.2.3连作障碍发生较为严重栽培品种单一,长年连作造成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同时土壤营养平衡被破坏,导致减产。土壤缺少雨淋冲洗,发生板结,大量盐分随水分蒸发向上运动,聚集在土壤表层,使土壤盐渍化,造成营养障碍,导致死苗减产。特别是硝酸盐在土壤中的积累,使土壤酸化,抑制土壤硝化细菌活动,易产生亚硝酸气体造成危害[3]。

2.2.4专业化育供苗产业较弱随着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和种植年限延长,连作障碍、抗逆性减弱、种苗质量差已成为大棚生产最大的问题。而发展专业化集约育苗供苗产业,培育健壮种苗,是克服连作障碍,提高抗逆性、产量和效益的主要技术措施。目前,福建省蔬菜专业化育苗绝大部分是茄果类蔬菜,采用嫁接苗的比例不到一半;全省蔬菜专业化育供苗比例仅为20%左右,与发达省份的80%相比,育苗专业化程度低。

2.3灾害损失严重,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小

每年因台风、洪涝、暴雨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大棚破损、毁坏、倒塌面积较大。2016年年初的寒潮导致大部分设施蔬果受灾,损失严重。且省级财政的设施农业资金难以支付因灾损坏的大棚重建、修复的费用。

2.4融资难度依然大

设施温室大棚建设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因此业主资金压力较大,且缺乏抵押物和担保,项目贷款融资困难,不少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反映资金筹措困难,影响到设施农业的规模与进度。虽然个别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也出台一些现代农业贷款扶持政策,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但是贷款量少,受益面有限,“贷款难、贷款贵”现象仍普遍存在。

2.5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福建省设施农业的业主多为个体农户、专业合作社,管理效率较低,管理方式混乱,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而拥有整套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业主多为大企业,管理体系的缺失和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设施农业大棚的生产效益。

3 加快福建省温室大棚发展的对策分析

3.1简化规范县级备案程序

一方面是建议国土资源部门简化、规范县级设施农业配套附属用地备案程序,便于实施主体申请与建设。另一方面,福建省平整的耕地一般列为基本农田,而设施农业配套附属设施、工厂化育秧设施等用地又必须在就近的田间建设,配套附属用地难免占用基本农田。因此,允许采取隔离或剥离耕作层或钢构等更为有效又方便实施的办法使用基本农田,作为必要的附属用地。

3.2鼓励在非耕地上建设温室大棚

目前设施蔬菜、瓜果绝大部分在耕地上种植,而福建省缓坡地、“四荒”地等面积很大,可利用实施设施无土基质栽培空间较大,在非耕地上发展设施蔬果农业,对克服设施连作障碍、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缓和省内耕地紧张,增加土地产出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在非耕地建设温室大棚相当于新增等量的耕地。同时,又可利用椰糠、食用菌菌筒料、泥炭土等原料作为基质种植蔬果作物。

3.3适当拓宽补贴范围

为了提高产品品质,充分利用设施大棚,应将无土基质栽培、蔬菜专业化集约育供苗以及系列配套设施列入补贴范围。

鼓励在“四荒”等非耕地、低劣耕地及连作障碍严重土地上新建温室大棚,并发展椰糠、菌渣、泥炭土、水培雾培等无土基质,用于栽培蔬菜和果树。

蔬菜专业化集约育供苗中心新建设施及配套设备可按造价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大力提高蔬菜专业化集约育供苗率,并配备自动化播种、嫁接、培育、新品种展示、培训示范等设施,建成集“五新”展示、专业育供苗、农民实训等综合区域性中心。

同时,将智能操控、农业物联网、加温降温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生产体系等配套设施设备列入补贴,建立一批省级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4推进土地流转服务

福建省人均土地面积少、耕地比较分散,土地流转成本高,甚至只能短期流转,较大规模、长期土地流转难度越来越大,使得项目建设推进受到影响。因此,政府协调服务相关工作还需推进。

3.5加强技术指导

业主对经济上行预期及市场消费前景预期没有把握,投资信心不足;存在个别项目棚体结构、管材、配套设施等建设有偏差,需返工整改;很多业主对未来生产的品种、技术、管理等需求迫切。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设施大棚的建设和推进,基层相关指导服务还需强化跟进。

3.6完善设施温室大棚保险条款

温室大棚保险条款中仅有设施蔬菜种植保险方案,而食用菌和瓜果作物暂无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2015年的“5·19”洪灾、“7·22”洪灾和“苏迪罗”台风对福建省设施农业造成严重影响,虽然从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省级预拨补贴中给予一定的灾后大棚修复补助,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设施农业温室大棚保险问题,才能有效保证农民的利益。应大力扶持政策性保险发展,加大保险覆盖面。

3.7提升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福建省温室大棚在沿海、山区均有分布。能调节对抗夏天台风、高温高湿,同时能抗冬天抗寒防冻的温室大棚很少,多数缺少相应设备,如加温、通风装置。因此,加强科技投入,研发配套的设施与设备,而非仅仅将国外发达的系统和建筑样式生搬硬套。同时,选育适合设施农业环境与市场需求的品种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陈忠霖.福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2]陈义挺,陈婷,卢同,等.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3):88-97.

[3]杨志强,周士冲,陈磊.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6(12):42-43.

(责任编辑:黄金泽)

收稿日期:2016-02-12

作者简介:张雯婧,女,1989年生,助理农艺师。

DOI:10.13651/j.cnki.fjnykj.2016.02.028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for greenhouse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ZHANG Wen-ing

(FujianGeneralStationofPlantationTechnicalExtension,FujianProvince350003)

Abstract:Current status of greenhouse development in Fujian was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hous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Facility agriculture; greenhouse; current status; suggestion

猜你喜欢

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SWOT分析
阿克塞县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及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基于PLC、变频器和触摸屏技术的温室大棚控制系统设计
温室大棚自动监控系统的集成
花卉生产温室发展规划探讨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