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分析启示

2016-11-26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6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教育公民

陈 虹 张 杰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870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分析启示

陈 虹 张 杰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870

公民道德教育是每个国家都要进行的一种理论学习教育,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对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国借鉴优秀教育成果,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启示

一、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美国虽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其各时期的公民道德教育一直紧紧围绕其主要任务、时代主题来进行:独立战争期间,资产阶级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激发人们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由此推动了殖民地人民平等、民主和自由等观念的发展;美国内战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更进一步的扫清了道路,内战时期美国公民道德教育主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进行美国“认同化”教育,二是为废除奴隶制进行宣传;一战期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好公民”教育活动,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提出了相当高的道德教育要求;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以支持战争为宣传中心,依靠大众传媒对战时美国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传授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其内容如下:

(一)公民教育。美国在建国初就开始进行公民教育,并且对其内容、形势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加强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认可;二是增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三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美国精神,遵守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体现美国公民的基本素质。

(二)道德教育。早在19世纪,杜威就提出道德相对主义,对传统道德教育造成冲击;美苏“冷战”期间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需要,美国教育逐渐侧重对学生技术的培养,反而道德教育备受冷落。从80年代开始,美国重新强调在学校中强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进行“品格教育”。21世纪以后,品格教育被认为是美国最实用的道德教育模型,道德教育重新步入发展正轨。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与其所依附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它强调公民基本政治责任和义务,要求公民热爱、保卫美国。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公民形成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将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美国的城市文化、展馆等,背后都是在宣传美国价值观。

二、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探寻教育研究方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可以应用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以学生为本,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我国各院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之间存在不相容,专业课中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强而教育性差。为此我们要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在强调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互动式、活动式。穿插式教育方法,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育于社会,缓解教育脱离实际的病症,时时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形成教师育人、学生育己的互动局面。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调研与分析我国学生现状,真正总结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与大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道路。

(二)探索教育模式多元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依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中国“引进来”政策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进国外腐朽思想和拜金主义。为了减轻市场经济在思想上带来的消极影响,抵制利益至上论、金钱万能论的不良认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做法: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来培养青少年科学价值观及思想行为,发挥传统文化优势,革故鼎新,推陈出新,适应现实环境,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新价值。通过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传统的榜样示范法、灌输法及理论教育发展完善,使教育本身更体现出尊重学生与尊重知识、活学活用的精神,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协同共进、教学相长。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灌输”与“渗透”并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特别是用儒家文化教化学生。政府应制定管理体制、提供经费支持、完善教育法规,为完善教育体系奠定物质基础;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优良学风、校风、班风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思政课、学校管理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宿舍文化等方面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我国以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多强调的直接、显性、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忽略了人本身的理论背景、知识接受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急于求成,出现了适得其反的局面。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结合,注意教育的渗透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避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反感和不满的情绪,使学生能够喜闻乐见的主动接受教育,引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培育健全的人格。

(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增强教育的时效性。教育最终目的是进行社会实践,而时效性是实践的要求之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进行的“大”而“空”理论性教育,片面的强制性灌输,这不但收效甚微,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效果,使得教育与实际脱离,缺乏实用性、可行性。因此应学习美国先进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立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育于更为广泛和丰富的途径中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践行“知行合一”理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形式和目的的结合。当然,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不仅要熟知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目的,更要以身作则,增强教育时效性。

[1]刘爱红.对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认识.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恩铭.美国名校风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郑文.当代美国教育问题透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张杰,(1990—),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研究生,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公民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道德教育公民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论公民美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