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

2016-11-26刘继权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6期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灾害

刘继权 黄 俊

招远市灵山金矿 山东招远 265400

浅析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

刘继权 黄 俊

招远市灵山金矿 山东招远 265400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这些地质灾害不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农业、工业等各种产业,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分析中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形成条件

一、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除地震、火山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突出、矿井及地下工程热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灾 害、海水入侵、冰融等。根据地质灾害特征,从不同角度把地质灾害划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动力性质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外动力地质灾害、人为动力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的活动过程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缓发性地质灾害等。

二、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在中国都十分发育,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这些地质灾害不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农业、工业等各种产业,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1949年以来,因地震死亡30多万人,伤残近百万人,倒塌房屋1000多万间。据初步统计,中国共发生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个,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40多万处。全国已有上海、天津、江苏等l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万km2,土地沙质荒漠化面积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2004年,中国共发生中等规模以上地质灾害875起,其中滑坡572起,崩塌181起,泥石流77起,地面塌陷25起,地裂缝13起,造成688人死亡,172人失踪, 42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的省份为:重庆308起、四川156起、湖北75起、贵州48起、云南46起、湖南36起等。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突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令人担忧。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是地球各圈层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事件。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上述诸因素制约,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 亚带成网的特点。从西向东,大体可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一)西区

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 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冰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

(二)中区

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峭,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 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

(三)东区

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化等地质灾害。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re is also the Hadamard shift invariance relationship in the whole array,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NLAs Xaand Ya.Hence,by defining two selection matrices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他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四、中国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除了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多种自然条件控制外,还受人类活动及 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活动规律及其危害程度。

(一)地形地貌

多种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甚至受地貌类型和地形形态的严格控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中国的许多山地和丘陵 地区,沟谷发育,地形起伏大,沟深坡陡,岩体破碎、松 散,在持续降雨和结构松散的沟谷区,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据调查,崩塌、滑坡、泥石 流灾害主要发育在海拔1000~3500m的中山区,其次发育在低山、高山、高原,少量发育在丘陵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滑坡、泥石流 灾害集中发育在地形起伏剧烈、沟谷切割严重的地带。其中崩塌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55°、高差大于30m、坡面凸凹不平的陡峭崖坡上。另外,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以及山地丘陵地区;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沙漠及边缘地带;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发生在滨海地带。

(二)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岩土结构、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地下水活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这些因素不仅是各种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且是一些地质灾害活动的直接诱发因素。例如,形成地面沉降的岩石主要是第四系冲积、湖积、海积的黏性土和粉细砂,其结构松散, 极易压缩变形;形成岩溶塌陷的岩石均为碳酸盐岩,其或者裸露地表,或者上覆厚度不大的第四系沉积物。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程度。中国大陆现代地形地貌主要形成于新构造运动时期,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强烈隆升,东部地区则抬升缓慢,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构造运动的地势反差,是形成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的根本原因。同时,强烈的地下水活动不仅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常常是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海水入侵等多种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

(三)气候条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 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 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暴雨、干旱、冰雹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气候条件主要包括降水、气温、风等因素。降水,特别是暴雨,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其中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5%。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灾害性天气;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2002年3月新疆伊犁 50年一遇的强降雨等都直接诱发了大面积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温变化是冰川型泥石流、冻融泥石流的直接诱因,这两种泥石流都分布在高寒地区。由于随季节变化 气温升高,大量冰川积雪和冻土消融,从而诱发各类泥 石流。因此其多发期为每年4~8月份。此外,气温变化造成冻土厚度、分布范围发生变化,因此导致冻融灾害。

(四)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与人类活动和社会 经济条件有密切的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活动 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保护资源、改善环境、防治灾 害等途径,削弱和遏制了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地质环境恶化、地质灾害趋于严重的现象。当前,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根据近几年的统计,全国范围内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50%以上。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包括盲目兴修公路和水利工程、掠夺性资源开发、乱砍滥伐森林、矿山开采、不合理抽取地下水等一系列活动。由于过度采石采矿,使地下被采空,容易产生地面塌陷或者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易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沿海地区还会出现海水入侵现象。1995年云南元阳老金山滑坡造成300多人死亡,2003年5月贵州三穗滑坡造成35人死亡等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云南省小江流域历史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铜矿。由于过度开采利用,再加上没有足够保护,目前据统计,全流域森林覆盖率只有12%,严重水土流失 面积占72%,大型泥石流沟增加到107条,这些泥石流每年活动一次到十几次,造成数亿元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是地球大系统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在地球表面系统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其形成必须具备灾害体和受灾体,这两方面决定了成灾程度。因此,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限制灾害源,消除或减弱灾害体活动能量,解除或缓解灾害活动威胁;第二,对受灾体采取防避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受灾体对灾害的防御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地质过程始终存在于地球的历史中,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 全和资源环境。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增多、城市化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西部开发的力度增大,大规模地开发资源和工程建设的逐步展开,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承灾能力趋于脆弱,地质灾害的规模增大、频次升高、破坏损失日趋严重。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地质灾害将呈现持续发展趋势。预防地质灾害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实施减灾措施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综合减灾与主攻大灾相结合,把可避免的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1-67.

[2]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36.

[3]张春山,张业成,等.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 件[J].第四纪研究,559-564.

[4]蒋承菘.中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工作[J].中国地质,2000(4):3-5.

[5]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3),133-134

刘继权(1968-),男,山东省滕州市人,招远市灵山金矿矿长、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地质与矿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泥石流滑坡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泥石流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