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地区某猪场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2016-11-17超谈赛涛郭骏啸吴夏智何鑫源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宜兴市菌液沙门氏菌

陈 超谈赛涛 郭骏啸 吴夏智 何鑫源 胡 琳

(1.宜兴市农林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 宜兴 214200;2.宜兴市万石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12;3.宜兴市新建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53;4.宜兴市周铁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61;5.宜兴市和桥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11;6.宜兴市农林局水产畜牧站,江苏 宜兴 214200)

宜兴地区某猪场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陈 超1谈赛涛2郭骏啸3吴夏智4何鑫源5胡 琳6

(1.宜兴市农林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 宜兴 214200;2.宜兴市万石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12;3.宜兴市新建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53;4.宜兴市周铁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61;5.宜兴市和桥镇农服中心,江苏 宜兴 214211;6.宜兴市农林局水产畜牧站,江苏 宜兴 214200)

为了解宜兴市规模养猪场沙门氏菌污染和耐药状况,从本市以规模养猪场采集生猪肛门拭子,鼻腔拭子,饲料、污水各30份,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13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试验。共分离出沙门氏菌14株,阳性率为11.7%。14株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对氯霉素和链霉素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噻呋全部敏感。结果表明:宜兴市该养猪场沙门氏菌污染情况比较普遍,耐药率也较高,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沙门氏菌 污水 耐药

沙门氏菌作为一类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人类健康和畜禽养殖中引起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抗生素不可避免的滥用,导致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出现明显的增强,多重耐药谱不断增宽,为沙门氏菌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生猪作为沙门氏菌的主要贮藏宿主之一,在沙门氏菌的散播及其对食品的污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耐药性和耐药谱普遍存在地区差异,区域性耐药监控作为控制耐药性的主要措施已成为必然趋势。本实验对宜兴地区一家规模猪场的临床健康猪群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并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为本地区沙门氏菌的预防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缓冲蛋白胨水(BPW)、四硫黄酸钠煌绿增菌液(TTB)、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MM)、磺胺增菌液(SBG)、XLT4营养琼脂、生化试剂、CHRO Magar沙门菌显色板,抗生素药敏纸片。所有试剂和培养基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 样品采集

临床健康生猪肛门拭子,鼻腔拭子,饲料、污水各30份。肛门拭子:用SBG选择增菌拭子管,取出拭子棒将其插入猪肛门内取内壁黏液,插入增菌拭子管中;鼻腔拭子:将蘸取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插入猪鼻腔内,取内壁黏液,放入灭菌指形管中;饲料:100g饲料为一份,装在灭菌采样袋中;污水:以灭菌后的10ml指形管分点采样,每个点 20ml左右。以上样品均放入0℃~4℃采样箱带回实验室,4h内进行检验。

1.3 细菌分离鉴定

1.3.1 肛门拭子 将含有肛门拭子的SBG管置36℃培养,20h后转种沙门菌显色平板,36℃,24h培养后挑取紫红色菌落,按照GB4789.4-2010进行沙门菌分离和鉴定。

1.3.2 鼻腔拭子 将鼻拭子加入100mlBPW增菌液,于36℃培10h后取1ml接种于10ml的TTB增菌液和10ml MM增菌液中,置42℃培养22h,分别划线沙门菌显色平板和XLT4平板,置36℃培 养24h,挑取可疑菌落按GB4789. 4-2010进行检验。

1.3.3 饲料样品和污水样品 无菌操作称取10g(饲料)或10ml(污水)样品加入90ml BPW增菌液,于36℃培养,10h后取1ml接种于10ml的TTB增菌液和10ml MM增菌液中,置42℃培养22h,分别划线沙门菌显色平板和XLT4平板,置36℃培 养24h,挑取可疑菌落按GB4789. 4-2010进行检验。

2 耐药性的检测

选择链霉素(S)、阿米卡星(AN)、庆大霉素(GEN)、氧氟沙星(OFX)、环丙沙星(CIP)、四环素(TET)、多西环素(DO)、氟苯尼考(FFC)、氯霉素(CHL)、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AMX)、头孢噻呋(EFT)、头孢噻吩(KF)13种药敏纸片(杭州天和生物生产),按CLSI推荐的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测定细菌的耐药性。并以ATCC25923菌株作为质控菌株,对照CLSI(2009)判定标准,以敏感(Susceptible)、中介(Intermediate)、耐药(Resistible)3种形式对抑菌圈大小做出解释。

2.1 不同样本沙门菌的检出情况

120份样品中,14份检出沙门氏菌,阳性率为11.7%,其中猪肛门拭子阳性率为6.67%(2/30),鼻腔拭子3.33%(1/30),饲料10%(3/30),污水26.7%(8/30)。

2.2 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

对14株分离获得的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的检测结果详见表1。

表1 14株沙门氏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本试验没有分离到完全不耐药的菌株和完全耐药的菌株。对5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分离株有6株,占所有菌株的42.9%,对3种及以下抗生素耐药的分离株有5株,占所有菌株的35.7%。耐药率最高的是从污水分离的菌株,耐受8种抗生素;耐药率最低的两株分别是从鼻腔拭子和饲料中分离。

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分离株对氯霉素(85.7%)、链霉素(71.4%)和氟苯尼考(57.1%)的耐药性很高,其次为四环素(50%)和多西环素(42.8%)。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噻呋全部敏感,对氧氟沙星和头孢噻吩各有12株敏感。

3 讨论

沙门氏菌是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是世界上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病原菌。

表2 14株沙门氏菌分离株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沙门氏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动物源性携带耐药质粒的肠道菌可传播给人类,因此,耐药性沙门氏菌不但给兽医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加剧了治疗和用药的恶性循环,而且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构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地都报道多重耐药性沙门氏菌的分离率越来越高。本次试验选取了本地一家典型的规模养殖场,对饲养动物和环境分别采样,分离到14株沙门氏菌,而污水中分离到最多,达到8株,饲料、饮水中也有分离,证明养殖场环境中沙门氏菌普遍存在并污染严重。建议养殖场加强对圈舍环境特别是污水的消毒灭菌,从源头上控制 沙门氏菌的污染和传播。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结果显示,该养殖场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比较严重,并且都为多重耐药菌,最少为2重耐药,最多达到8重耐药,说明规模化养猪场的沙门氏菌长期处于大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下,不断进化成多重耐药菌株,这将会对沙门氏菌的防控带来极大的困难,应引起政府和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头孢类药物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沙门氏菌的首选用药,与本次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头孢噻呋和氧氟沙星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继续发挥临床防治作用。而氯霉素、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很高,可能与这些抗菌药物价格低廉,在临床上长期不规范使用有关。所以,应该及时准确的开展耐药菌株的监测,提高从业人员的诊断和用药水平,减少抗生素在食品动物中的误用和滥用,针对性的使用治疗效果确切的抗菌药物,而且必须定期更换抗菌药的种类,以免产生新的耐药菌株。

[1] 王红宁,刘书亮,陶勇,等.规模化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药敏区系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0,13(S1):84-90.

[2] Guerra B,Soto SM,Arguelles JM,et al. Multidrug resistance is mediated by large plasmids carrying a class 1 integron in the emergent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type [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4):1305-1308.

表4 大鼠每周食物利用率

2.4 每周食物利用率

雌雄大鼠每周的食物利用率均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详见表4),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大鼠的生理正常值作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实验动物生长评价的重要指标,已经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一致认可。但由于动物品种、来源、年龄、体重、饲养环境、营养状况、检测方法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参考值范围有一定的差异,进而为毒理学评价试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误差。

本研究中Wistar大鼠的体重增长情况、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与其他实验室报道的结果总体接近,但也有一点差异。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雄性wistar大鼠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均高于相同观察时间的同龄雌性wistar大鼠,表明雄性大鼠的生长发育速度比雌鼠快,这与文献报道的SD大鼠的同类指标结果的趋势相符。

不同的是,本研究中wistar大鼠每周的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均高于李岩[6]报道的结果,表明wistar大鼠的生长发育可能与动物的来源、营养状况以及饲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本研究同时表明,在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中,最好固定选择一个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的同一批次的动物,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饲养间各种因素,尤其是动物饲养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以确保动物的生理状态保持最佳,进而如实反应受试物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孙于兰,赵安莎,周容,等.SD大鼠30天喂养试验食物利用率及脏器系数正常值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1):36-37.

[2] 王亚东,杨海燕,王海玉.SD大鼠30d喂养试验正常参考值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265-1267.

[3] 陈建国,龚幼菊,王茵.SD大鼠血象、脏体比正常值及相关性分析的探讨[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13(4):262-265.

[4] 徐培渝,刘晓刚,王正书.成都地区SD大鼠参考值范围的探讨(一)——体重和主要脏器正常参考值[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055-1057.

[5] 林健,黄宗锈,张荣标.大鼠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趋势及其与体重相关的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6):33-35.

[6] 李岩,高虹,孙井江.Wistar大鼠体重和主要脏器参考值的研究[J].适用预防医学,2009,16(6):1708-1710.

2014年度宜兴市农业科技创新引导计划项目 16号

猜你喜欢

宜兴市菌液沙门氏菌
宜兴市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跑出抗疫“加速度”
广东、广西、福建省和上海市零售鸡肉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宜兴市探索“双盲”应急演练提升实战效能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株在疫苗效力检验中保存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