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6-11-06刘靖雯梁卉薇徐世超黄俊东程道猛

广州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冲动性攻击性单亲家庭

刘靖雯 梁卉薇 徐世超 黄俊东 程道猛

广州市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靖雯 梁卉薇 徐世超 黄俊东 程道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市惠爱医院)(广州510370)

目的 分析影响广州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方法 选取100例自杀行为青少年为观察组,选100例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青少年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自身人格特征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青少年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攻击性人格及冲动性人格量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高;单亲家庭或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无健康心理教育课、抑郁或焦虑、冲动或攻击性人格、负面事件、消极应对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家长及学校应正确引导青少年处事方式,积极面对生活,打消自杀意念。

青少年 家庭教育 自杀行为 人格特征

青少年自杀问题越演越烈,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死亡的首位原因。自杀行为不仅给青少年自身造成伤害,对其家人更是精神折磨,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从大样本自杀案例分析发现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社会病理现象,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密切关系。15~24岁的青少年身心发展均处于关键阶段,他们解决问题、认知事物、应对困境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手段提高曾经有自杀倾向史的青少年处理急性负面生活事件的能力,帮助他们重拾身心健康,降低自杀率[1-2]。笔者为此分析了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患者人格特征、家庭环境等情况,分析影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2015年4月期间,对拨打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具有自杀意念及自杀计划的青少年在取得相关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转介到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治疗,另从广州市精神病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筛查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患者,纳入研究的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共100例。另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归为对照组。观察组:男65例,女35例;平均(17.5±3.0)岁;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分别为21例、46例、33例。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17.0± 2.9)岁;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分别为25例、45例、30例。所有纳入研究的青少年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纳入年龄为(12~24)岁。两组青少年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向入选者发放问卷,发放前研究者向被研究者讲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告知注意事项,尽可能完成问卷中所有项目。本次使用的问卷包括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冲动性量表(IMP)、攻击性量表(AGG),各表最高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明显;SAS≥50分为焦虑,SDS≥50分为抑郁,IMP≥40分为冲动性人格,AGG≥40分为攻击性人格;其中冲动性量表主要包括行动分量表、计划分量表、认知分量表3个维度,攻击性量表主要包括语言攻击性、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敌意、愤怒5个维度[3]。另使用应对技能表(CRI)评估是否消极应对,认知回避、寻求代偿、接受或放弃、发泄情绪4个分量表均为100分,其中任意3项≥50分则判定为消极应对[4]。调查青少年一般资料、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表(是否单亲家庭、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在家时间、父母职业等)以及家庭教育情况(放任、宠溺、暴力)及学校心理健康讲座开设、负面事件(打架、受辱、亲人突然离世、自己突然身患重病)等[5]。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输入SPSS 14.0软件行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自杀行为影响因素,P<α(α=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青少年人格及心理特征分析 观察组冲动性量表、攻击性量表、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青少年人格及心理特征量表对比(¯x±s;分)

2.2 两组青少年家庭情况、负面事件等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单亲家庭或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无心理健康教育课、冲动或攻击性人格、抑郁或焦虑、消极应对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青少年家庭情况、负面事件、心理问题等情况对比n(%)

2.3 青少年自杀行为多因素分析 以负面事件、消极应对、冲动或攻击性人格、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亲家庭或父母常年在外、学校无心理健康教育课(讲座)、负面事件、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抑郁或焦虑、消极应对、冲动或攻击性人格为青少年自杀行为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3。

表3 青少年自杀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关于青少年的界定在各领域有所不同,心理学界普遍将12~22岁归为青少年期,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提出28周岁是青年的上限年龄,至今心理学界对青少年年龄上限仍无明确界定[6]。本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均在12~24岁,符合心理学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通过调查分析青少年自杀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发生机制和解决方案,现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新近研究成果展开讨论。

观察组(自杀行为青少年)中64.00%青少年的父母常年在外或单亲家庭,71.00%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73.00%的青少年所在学校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上述指标均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有重要影响,是自杀行为形成的危险因素,P均<0.05。上述原因下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机制:①家庭原因:单亲家庭使孩子缺乏母爱或母爱,感情发展片面,其个性易极端、扭曲,形成冲动人格或攻击性人格,一些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幸并抱怨周围一切,消极应对事件,甚至对人生感到绝望,逐渐产生自杀意念[7]。当今留守青少年多,许多青少年家长远在他乡工作,导致孩子与父母甚少沟通。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慰籍,感到焦虑,甚至逃离家庭,出现自杀倾向后无人及时教育,导致悲剧发生。家庭暴力教育、冷漠教育等容易激起青少年反叛心理,不但教育无效,甚至会向反方向发展,形成自残或自杀意念[8]。②学校教育原因:片面追求高升学率成为许多学校不良风气,不顾及青少年心理及生理特点随意增加学习负担,以及按成绩分班制度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甚至不进行教育,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当负面事件受害青年同时存在焦虑或抑郁心理时,极易产生自残甚至自杀心理。此外,本次研究发现冲动或攻击性人格、焦虑或抑郁、消极应对是青少年自杀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青少年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冲动性人格量表、攻击性人格量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处于非平衡和矛盾状态,即身体机能急剧变化,其自我意识、成人化意识、自主意识日益膨胀,但受年龄限制和阅历影响,其认知事物及行为能力受到限制。这种非平衡及矛盾状态使青少年自我认知尖锐冲突,尤其是在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情况系极易形成扭曲性格,而冲动性人格及攻击性人格青少年在遇到负面事件常大肆发泄情绪,或认知回避或寻求代偿,滋生自杀念头[9]。

综上所述,广州青少年自杀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单亲家庭或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无健康心理教育课(讲座)、抑郁或焦虑、冲动或攻击性人格、负面事件、消极应对。因此需要家长及学校转变教育方式,结合青少年心理特征正确引导青少年思想及行为,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1]张芳,程文红,肖泽萍,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现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5):308-311.

[2]万里洋(综述),况利(审校).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4,11(6):566-568,569.

[3]刘彩谊,张惠敏,李焕,等.重度网络游戏成瘾男性青少年的自杀态度与家庭影响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22(1):56-60.

[4]张琴,董玉婷,张福东,等.上海市嘉定区青少年自杀及相关心理行为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86-788.

[5]黄任之,丁立平,黄敏,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6):965-967.

[6]邹敏.影响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应激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1):1720-1723.

[7]杨林胜,张志华,孙良,等.安徽医学生自杀行为与儿童青少年期自杀史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181-183,187.

[8]廖佳隆,揭苏平,廖荣英,等.浅析青少年自杀原因及心理干预[J].中国农村卫生,2013,14(z2):376.

[9]张晓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959-960,封3.

Analysis on the risk factors of suicide among adolescents in Guangzhou

Liu Jingwen,Liang Huiwei,Xu Shichao,et al.Affiliated Brai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rgzhou 51037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icide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in Guangzhou. M ethods The 100 cases of adolescent suicide behavior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100 healthy adolescent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f adolescent family structure,family education,personality traits and other indicator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was taken for suicidal behavior.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lescent depression scale,anxiety scale,attack impulse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ity amount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single parent family or parents staying outside,improper family education,school heal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depression or anxiety,impulsivity,or aggressive personality,negative events,negative coping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suicide,P<0.05. Conclusion Parents and schools should have guide to adolescents,toface life positively,and give up thought of suicide.

Adolescent;Family education;Suicidal behavior;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10.3969/j.issn.1000-8535.2016.04.008

2016-03-09)

2014年度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一般引导项目(20141A010035)

猜你喜欢

冲动性攻击性单亲家庭
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