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中突围:构建生态化问题驱动数学课堂

2016-11-01宋敬宝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生态化课程建设

【摘 要】“生态化数学课程建设”基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个性及多元发展的本真旨归,变革教学中背离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脱离生产生活、科学评价标准缺失的窠臼,使“成为人”真正回归教学的应然视角,进而探索本色数学文化培育、教师专业成长、特色数学课堂建构、数学品质素养重建、校本资源开发的最佳路径和策略,觅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优质之路。

【关键词】生态化;数学;课程建设;问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86-02

【作者简介】宋敬宝,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学(江苏句容,2124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一、困局·机遇:课程建设的背景

作为农村薄弱初中,多年来数学教学已成了学校质量全面提升的羁绊。表现在:教师教法机械、手段单一、教科研能力弱、新课程观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效益低下;学校有大量外来务工子弟,其素质总体差强人意,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兴趣不浓且意志品质薄弱;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较强校明显滞后。故切实改变现状,提升学科教学层次,走上轻负高效优质之路,成为学校毋庸置疑的使命。2012年学校成功申报了“建设生态化数学课程”的省级项目,以夯实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力、切实贯彻新课改理念为意旨,拉动学校课程建设的全面展开,构建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推进学校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思辨·明晰:课程的理性解读

“生态化”课程以自然、自由、自主、生本为基本特质,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向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是质朴、自然、和谐的课程形态。

波尔茨曼说过:理论是思考的根本、实践的精髓。为了搭建课程建设的理论架构与支撑,我们深入研学了大量教育专著,觅寻到本课程适切的指导性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其自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认知发展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想:教育、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必须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异,知识的学习是依靠主体的活动主动建构而完成的;迪恩斯的四个学习原则: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教具、学具,并遵循活动原则、结构原则、数学变化原则、知觉变化原则;杜威的“做中学”:教学过程就是“做”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应与生活中的活动相联系;新课改相关理论。

三、追寻·求索:课程的实践与探究

1.营造生态数学化的文化氛围。

浓浓的数学文化味道在校园飘逸、浸润,不仅彰显出人文底蕴和教化功能,让理念深入人心,而且让精神处处在场、目标时时在心,极大增强了课程建设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潜移默化地培育出学校精神。

首先,学校建立了数学家陈景润的雕塑和文化墙,大师的学术成就和执着精神、世界著名数学家及其成果、数学发展史等的展示营造出浓郁的数学文化特色氛围,有效激励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浓厚志趣和专注热情。

其次,为了凸显数学特点的学科环境,彰显生态特色,学校开辟了数学主题探究乐园,让学生充分探索、体验学以致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灵动生趣,习得效果显著。如学三角函数时,让学生利用工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学三角形外接圆时,让学生搜集破残的圆形材料并研究确定破损圆的圆心,进行补圆比赛。学校各班还开辟数学角,用板报和展牌展示师生教与学的研究成果,汇聚师生的精思妙想。每班还建立各类数学研究合作学习小组,有的重基础应用,有的重创新反思,让学生始终置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数学实践的探索中。

第三,建设数学实验室,凭借信息化平台大力配置数学硬件实施、教学软件、教具学具、书籍等。数学课彻底改变了单纯以教师讲解或师生口头应答、学生纸面操作的方式,利用教具学具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思考、探究。如学视图投影时,学生利用各种模型在白板上获得平行光下的投影,充分获得了感知经验,概念理解透彻,立体感也同步提升。在学函数时,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通过鼠标键盘游戏般完成了函数概念性质的探究、归纳与建构,使极抽象的函数知识直观地获得正迁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悟到了情境中的数学探究、经验中的原理发现。

2.优化师资队伍,夯实专业能力。

我校教师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深谙“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努力从专业素养的优化做起,赢得了学生的敬爱、信服,让教学有了源头活水。在学科专家引领下制定成长规划并务实有效地实施,向学习型、研究型甚至专家型的教师迈进;深入研习生态化数学课程理论和实践路径,提升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结合“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的课题研究,寻求强校帮扶,通过协作教研、合作攻关等形式建立互助互动“共同体”机制,成功构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改革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创新校本教研载体,凝聚团队合力,提升研究实效,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以案例研究为重点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机制。

3.构建生态化问题驱动数学课堂。

学校提出了以“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问题解决与新知建构→问题重生与拓展提升”为主要步骤的“生态化问题驱动数学课堂”创新模式。即基于课堂教学的特殊生态特征,以生本化、生活化、情境化为基本要素,将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以问题为驱动,依托学生熟知的自然、生活经验及固有的心理特点,借助师生双边有效活动,使知识呈现和新知建构、学生能力提升和个性张扬等以形象、生动、直观、和谐、简约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从数学规律的本源出发,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背公式、做习题。

由于课堂具有独特的生态主体(师生)和生态环境(师生活动下的知识生成与建构),是师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故实现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动手“做”、“游戏”,契合学生身心特点并利于知识建构的就是“生态”。如学轴对称时创设以下活动情境:组织学生用卡片、纸板等来比赛制作轴对称图形,感受创造的乐趣;让学生设法将一幅非常熟悉又滑稽且眼睛不对称的大头娃娃头像变成对称,“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达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再如学图形变换时,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俄罗斯方块”的游戏积分限时比赛,先感知图形的几种变换,再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蕴含的性质,最后进一步拓展提升,利用下发的拼盘和小方块构造包含图形变换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脑手并用,思维的品质获得较好培养,事实证明以后学生在解决图形变换的相关问题时正确率高了许多。

数学课堂是“问题”的课堂,故问题的提出与设计是关键。但让学生自己提出或设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可先由师生共同协作再逐步放手,围绕问题目的、方式、原认知几个维度进行设计。譬如依据问题目的设计,理解型——要求学生对新概念能自主表述、解释、比较、揭示区别和联系,从中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程度;运用型——设计一个简单问题,让学生运用新旧知识结合来解决。

四、收获·展望:课程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几年的课程实践,我校数学教学踏上了生动活泼、张弛有度之路。2013年中考初三数学各项指标由原先全市14名进入全市第7名,此后历年中考数学综合指标基本稳居全市乡镇中学前列;学生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也大幅提升。但毕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学校目前尚有部分学生离我们期许的目标还有距离,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发展仍是摆在我们面前尚需深入探索的课题。然而课程建设确是解决目前现实语境下农村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佳径,但它是一项综合工程,务须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热忱地投入到该工程中来,教师个人理当义不容辞地成为践行者。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生态化课程建设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