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色文化”为支柱建构校园文化

2016-11-01管晓蓉咸高军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

管晓蓉 咸高军

【摘 要】“三色文化”是指以红色传承、绿色成长、金色童年为支柱的学校文化体系。它契合了周恩来红军小学的办学宗旨,引领学生珍爱生命,丰富学生的学识素养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传承红色精神、绿色成长中拥有金色的童年。

【关键词】“三色文化”;课程体系;学校文化;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48-02

【作者简介】1.管晓蓉,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江苏淮安,223300)校长、党支部书记,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2.咸高军,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江苏淮安,223300)副校长,高级教师。

近年来,我们在建设全国首所五星级红军小学——周恩来红军小学工作中,根据红军小学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提炼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文化精髓,建构了红色传承、绿色成长、金色童年的“三色”文化体系,并在实践层面形成了特色。

“三色”文化之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三色”文化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对于全国唯一一所以开国总理周恩来名字命名的红军小学——周恩来红军小学来说,就是实现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的圆心。成为美好事物的圆心就是在真正意义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托起明天的太阳”题词精神,将学生教育成美好的人,让学生拥有快乐金色童年。可见“三色”文化的内在的主体是儿童自身。“三色”文化是为了儿童的,也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三色”文化应从儿童出发。显然,“三色”应是儿童的“三色”。因此,“三色”文化还理应有另一层教育意蕴,那就是焕发儿童最强大的生命力。

在“三色”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红色传承、绿色成长是唤醒,是外因,是“三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追寻、生命自然成长到自觉成长的智慧追寻。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东西在于使命、愿景、价值取向。生命自觉成长最关键的东西是珍爱生命,引领儿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基本技能,涵养认识世界的基本思想和人生修养,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培育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此,学生会成为美好的人,学生定当拥有金色童年。

红色传承、绿色成长、金色童年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为此,我们“三色文化”的实践路径是红色传承,六大建设引领方向;绿色成长,四个着力促进发展;金色童年,两大课程享受快乐,合力支撑起一个个响当当的意气风发的“红军娃”。

红色传承:六大建设引领方向

(一)课程建设——建设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群

传承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放大“学总理”“学红军”等红色德育品牌的辐射力与影响力。重点围绕“周恩来”元素,开发“沿着周爷爷足迹前进”的校本课程。围绕“红军”元素,开发“永远的长征”校本课程。围绕“国防”元素,开发“国防民防教育”校本课程。通过三大课程开发引领孩子们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做红色传承接班人。

(二)基地建设——建设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校内外基地

校外,学校结合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关天培祠、中共中央华中局旧址、车桥战役遗址、横沟寺起义旧址陈列馆等一大批红色文化基地,开展行之有效的红色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基地,学习先烈,引导他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栋梁。校内,充分利用好独具特色的校内“恩来园”“长征园”“民防国防教育园”“文学园”“生态园”“种植园”等“六大园”建设红色校园文化。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长征文化、周恩来文化等元素,打造文化建设品牌,使得学校成为红军娃学习的花园、成长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并移步换景,文化化人,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处景物都透出浓浓的红色气息,让红色元素遍校园,充分打造浓郁的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氛围,激励孩子们继承先辈好传统,继往开来迎明天。

(三)学科建设——建设以“学科课程”为阵地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重点渗透学科为品社、品生、班队课等;有机渗透学科为语文、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适时渗透学科为数学、英语等。

绿色成长:三个着力促进发展

绿色成长是让生命自然、自主、可持续的成长。绿色,是生命本身的颜色,是原生态、活泼泼的生命之美。绿色,表达了学校对积极健康的生命成长状态的期待。办学实践中,我们确立了绿色成长的三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让绿色环境充满教育元素。绿色成长教育的环境,应该是一种“为孩子的存在”。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始终遵循“开放童趣,自由舒展”的原则规划设计,努力将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注入教育的元素,尽可能开放所有的教育资源,让每一寸空间都服务于孩子的绿色成长。

着力点二:让“绿色”课程满足个性化成长。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营养,而丰富的课程即是孩子们成长的“主餐”。我们进一步整合三级课程,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绿色成长课程超市,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求,同时也使我们的培养目标落到了实处。

着力点三:让“绿色”评价打造出绿色空间。“绿色成长”教育能否真正实施,评价是关键。比如在现实环境下,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地要牺牲一些以往我们看得很重的东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金色童年:两大课程享受快乐

要成为美好事物的圆心,就是让教育理想如诗,校园风景如画,师生生活幸福如歌,在体验中拥有快乐美好,在活动中享受成功进步。金色是阳光的色彩,是快乐和成功的象征。怎样向学生传递这种快乐,怎样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功,课程是载体,是手段,是桥梁,周恩来红军小学实施两大课程让孩子获得金色童年。

(一)建构学校“四季八节”体验课程

一是建构春季的“植美节”和读书节。二是建构夏季的军娃节和艺术节。“军娃节”通过军训、“我是小红军”等系列活动开展,让学生体验军旅生活,磨炼意志,形成优秀品质。“艺术节”通过“六一”文艺汇演等形式,学生汇报艺术活动成果,展示才艺,获得快乐体验。三是建构秋季的体育节和数学节。四是建构冬季科技节和英语节。

(二)建构学校“六大园”的实践体验活动课程

周恩来红军小学建有恩来园、长征园、文学园、民防国防教育园、生态园、种植园等“六大园”。恩来园里布置周恩来故事及屏风、名言长廊、雕像、功绩墙等,在这里开展学习周恩来的各项活动,学习周恩来总理的伟人风范,争做新时代红军娃。长征园里,布置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的微缩景观。孩子们经常在这里上体育活动课、讲长征故事。爬铁索桥、钻封锁线、走四渡赤水迷宫……既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文化的熏陶。文学园里,有电子阅读大屏、有自由书柜。孩子们自由读书、阅览,表演课本剧,举行诗歌朗诵会,开展读书活动……在浓浓的文学熏陶下孩子们茁壮成长。民防国防教育园是全国少有的将学校民防工程和国防教育基地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工程。孩子们在这里参观学习,感受我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利用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在野战区进行野战对抗模拟演练……通过体验,让国防教育更形象、更生动。生态园是自然景观的再造,学生通过生态园,体验亲近自然的愉快,加深对自然的理解,树立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种植园是学校开辟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种植体验活动,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中职学校突出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