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人才集聚问题研究

2016-10-21杨歆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才

摘要:人才的集聚是人才在某一区域内大规模的集中和空间上流动的体现,会对集聚地经济和技术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优化人才集聚环境,提升人才集聚效应是区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基于当前区域人才集聚的现状,并发现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提高区域人才集聚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集聚效应;人才吸引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不断向前,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在中国社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同时人才的合理利用也得益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实现。当前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科学技术也逐步的提高,人才对于社会和经济的贡献在不断的加深,集聚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各地区人才集聚规模不尽相同,差异也日益显著。我们如何在一定基础上集聚到更多人才,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使之产生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从而增强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区域人才集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现状

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氛围、科研技术投入程度、社会保障等因素。很显然,人才往往是趋向流入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集聚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而西北的那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人才对于人才的吸引度则相差甚远。所以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其次,人才往往希望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进步空间,良好的创业环境、科研氛围也吸引着人才,比如北京中关村、上海高科技园区等通过创立良好的创业载体、跨国公司等来吸引人才。而一些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也是促进人才流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很多地区也设立了人才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来提高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就促进了三地人才的积极交流。当然,各地采取的各种优惠政策如降低户口限制、给予更多补贴等都吸引着人才的到来,政策更为倾向的地区也往往意味着人才更为聚集。

2. 问题

在我国的国内环境不断改善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人才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成为普遍现象,人才集聚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也逐渐发挥其集聚的效应。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人才流向较为单一。区域人才通常是流向我国各个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特别是科技人才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的特征比较明显。这种现象更加重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发达地区有了进一步前进的优势,而落后地区劣势则更为突出。第二,对科研投入不足,人才的发展空间不够。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不仅仅重视各地区经济发展,也追求其发展的前途。像北京、广东、上海这些发达地区对于科研投入较高,创业氛围更为浓厚,人才往往趋向流入这类地区,这造成人才的拥挤,使得很多人才等不到足够多的发展空间,而较为落后的地区也缺乏提供人才发展的平台。第三,很多地区对于人才集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多数地区把提高人才集聚水平、发挥集聚效应的目光专注于吸引外来人才,往往造成对于人才的争夺战。其实人才集聚不仅仅包含对于外部人才的吸引、流入,也包括对于区域内人才的培养、经营以及区域之间人才的沟通、交流。最后,人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很多地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吸引人才上,一些政策实施的还不够充分,比如行政区的划分往往阻碍人才的流动,同时各地政策的雷同也造成人才集聚效果并不明显,往往会引发人才争夺问题,导致区域间不必要的问题及争端。

三、提高区域人才集聚水平的建议

1. 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升人才吸引能力

首先,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产业集聚来带动人才的集聚。各地区政府应该针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改善地区产业的生产环境,合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产业的集聚来吸引人才的流入,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完善人才的引进政策,通过改革人才收入的分配制度来确保人才的收入水平,例如按行业实行以业绩定酬劳。为人才提供一些支持政策,如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改善人才管理制度及激励制度,拓宽人才的服务渠道,使得人才的吸引政策更加多元化。

2. 推进人才载体建设,促进人才开发与培养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注重地区内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发挥高校对于人才的接收和培养的作用,增大对于高校的建设力度,建设一些重点学科和学校,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增强地区内部人才与地区外部人才的交流,如积极开展高科技人才在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交流活动。各地区也应注重人才的培训制度,构造合理的人才培训体系,形成政府指引、企业投入、个人参与的体系。地区政府也应积极支持各企业对于人才的培训计划,配合人才发展的各种要求,让科技人才在各种培训体系中逐步成长。

3. 深化科研投入机制,提高人才发展空间

提高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加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费用,鼓励地区科技产业的设立与发展,也要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更多科研项目的建立,使得人才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优化对于科研的财政投入结构,完善计划科研项目的监督制度,科学安排财政资金对于科研的投资范围。也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入驻,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等措施来吸引人才到来,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改善地区生活条件,优化人才生活环境

各地区应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进一步提高对于交通、医疗、能源等的投入力度,确保人才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完善地区的保障制度,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建设,改善人才投入保障的运行机制。其次,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大立法的力度,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最后,应该拓宽保障的涉及范围,努力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逐步实现人人有保障,尽快树立起多元化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王萍,章守明.区域人才集聚研究[J].经济问题,2006(11):14-15.

作者简介:

杨歆(1992.06- ),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
加快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周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