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与培育策略

2016-10-14杜侦王梦麟池丽泉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分布特征培育策略

杜侦?王梦麟?池丽泉

摘 要 通过对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获奖的数量、比例、等次呈现为“多、大、高”,西部地区则为“少、小、低”的格局;在产业分布上,获奖项目的产业分布与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态势呈正相关,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成果居主导地位;从获奖单位看,国家重点建设职业院校是获奖的主体;从成果主题内容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主题内容的成果“体量”巨大,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成果占有优势地位;从成果完成方式来看,合作研究成果是获奖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在培育职教成果奖项目时,应顺应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发展趋势,把握我国职教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指向,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中心,着力选准培育方向、选好培育项目、选拔项目负责人、选配好项目团队、保障培育项目所需的时间和经费选录好成果支撑材料。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 ;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39-08

2014年,教育部在部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时,对奖项设置做了重大调整,在原来只评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新增了“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两大类奖项。在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下简称“职教成果奖”)评奖中,一共评出获奖成果451个,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总数1320项的34.17%。见表1。

在451个获奖成果中,奖项的等级分布如何?区域分布如何?省际差异大不大?成果的产业分布情况如何,与产业的相关度强不强?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获奖的均衡性如何?获奖成果“聚焦”在哪些主题、内容上?这些成果是否反映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和实践的最新成就?是否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的总要求?是否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目标相吻合?面对4年一轮的国家级奖项评选,职业院校教师、研究者如何设计出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明显效果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培育奖项?国家如何改进评选办法?我们在全面分析获奖名单的基础上,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职教成果奖的分布特征

本研究对首届职教成果奖奖项的等级分布、区域分布、省际分布、产业分布、层次分布、获奖单位类型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成果完成形式、成果主题内容开展了统计归类和理性分析。

(一)奖项的等级分布特征

统计结果显示,首届职教成果奖的等级分布呈顶部小、底部大特征。本届职教成果奖共评出451个奖项,其中特等奖1项,占奖项总数的0.22%;一等奖50项,占11.09%;二等奖400项,占88.69%。

(二)奖项单位的区域分布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将中国大陆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划分办法,本研究对获奖单位(若某成果有多个获奖单位,则取第一获奖单位进行统计)的所属地区进行区域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首届职教成果奖的特等奖仅1项,由东部地区的天津市摘取。一等奖共50项,其中东部地区38项(占一等奖比例的76%),中部地区7项(占14%),西部地区5项(仅占10%)。二等奖共400项,除去4项是社团组织(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获奖,余下396项的分布情况为:东部地区245项(占二等奖比例的61.25%),中部地区79项(占19.75%),西部地区72项(占18%)。

如图1所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三个地区的获奖数量呈逐次降低的态势,构成“东强西弱”。东部地区在级别的获奖数量上均居绝对优势。

(三)奖项的省际分布特征

在获奖数量的分布上,除了三大地区之间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数量差异外,即使是同一地区,其内部各省之间也有明显的数量差异,经济实力强、教育发展较快的省份在获奖数量和质量(获奖等级)方面领先于经济实力较弱、教育发展较慢的省份。

如图2所示,从各省、市、自治区的获奖数量上看,获奖总数前五名的省市均属东部地区,依次为人均GDP长期居全国榜首的江苏(59项),经济总量多年居全国首位的广东(45项),人均收入长年稳居全国榜首的浙江(42项),经济大省山东(33项),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26项)。中、西部地区获奖数量较多的省市是该地区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如湖南、重庆,以及近几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下迅速发展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获奖数量为0的省区(青海、西藏)以及只有1~2个成果获奖的省区(如贵州、甘肃、宁夏、内蒙古)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首届职教成果奖奖项数量分布极不均衡。以地区计算,东部地区在奖项数量方面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占奖项总数的62.97%。第二,省市之间获奖数量相差很大。以省份计,获奖数量最多的是59项,最少为0项。第三,无论从宏观层面的三大区域来看,还是从中观层面的省一级行政区域来看,奖项数量的多少与该区域、该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可见物质条件、经济基础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外,在研究中发现,各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数量与获奖数量分布图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中部地区多数省份高职院校数量多,但获奖项目却比较少。见图3。

(四)奖项的产业分布特征

依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 :农、林、牧、渔业属第一产业;采矿、制造、电力、热力、燃气、水业、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据此,本文提出“奖项的产业分布”概念,将职教成果奖获奖项目的所属产业进行了关联、归类、划分。具体做法是,以成果关键词覆盖的领域与某次产业的相关度来划分成果的产业归属。如,把“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高职涉农专业链的探索与实践”划入与第一产业相关的成果,把“钢铁生产全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划入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成果,把“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三阶递进混成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划入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成果。在统计中还发现,有20个成果出自军事院校,它们既不便划入第一产业,也难以划入第二、第三产业,因此,本研究将它们单列计算。结果如下:

由表3可知,获得特等奖的项目为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成果。在一等奖的50个获奖奖项中,与第一产业相关的成果有4项(占8%),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有1项(占2%),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为42项(占84%),军事类有3项(占6%)。由此可以看出,在一等奖奖项中,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奖项数量最多,比例最大。

在二等奖的400个获奖奖项中,与第一产业相关的成果有18项,占4.5%;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有49项,占12.25%;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为316项,占79%;军事类有17项,占4.25%。可以看出,在二等奖中,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成果在绝对数和占比方面,均排第一,而与第一产业相关的成果最少、占比最小。

由表3还可以看出,一、二等奖450个获奖项目中,与第一、二、三产业相关的成果比重分别为4.88%、11.31%、79.38%。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生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4%、43.7%、46.9%[1]。上述两组升幂排列的数据表明,首届职教成果奖的产业分布比重呈现为“第三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的结构,且与我国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的结构相一致。

可见,首届职教成果奖获奖项目所属产业分布与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呈正相关。这组数据还显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相关度呈强相关,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与社会需求相符合,职业院校在服务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五)获奖成果的教育层次分布特征

在本文中,获奖成果的“教育层次分布”指教学成果归属于职业教育的哪个层次,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特等奖只有一个,“花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里(天津中德职院)。在一、二等奖获奖项目中,高等职业学校分别获得29、244项,占比分别为58%、61%;中等职业学校分别获得16、135项,占比分别为32%、33.75%。可以看出,获奖成果约有2/3归于高等职业教育。见表4。

(六)获奖单位类型的分布特征

在本研究中,获奖单位类型系指成果完成单位的性质归属,即它是教学机构还是科研机构,是政府机关还是非政府机构、社团组织。在研究过程中,又把教学机构分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骨干高职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一般职业院校,军事院校,本科院校。

本文以成果第一完成人(即排位第一的获奖单位)为依据,对获奖单位所属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唯一的一个特等奖是由教学机构完成的;90%的一等奖成果,73%的二等奖成果是教学机构完成,说明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是职教成果奖的获奖主力军。第二,由科研机构、政府机关、NGO社团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完成的获奖项目共32项,说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不仅是学校关注的问题,而且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参与。在获奖单位中,军事院校有20所,表明我国军事教育的教学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得到了认可。见表5。

在50个一等奖的完成者中,由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骨干高职学校,国家重点中职完成的有35个,占一等奖总数的70%;在400个二等奖完成者中,由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骨干高职学校、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以及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完成的成果占比为59%。这一方面反映了进入政府重点建设单位行列的职业院校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研究非常重视,另一方面说明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与重点职校优秀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较强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国家的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一般职业院校获奖总数分别占一、二等奖的8%和25.75%,说明普通职校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找准自己的突破口,而国家也应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促进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内部的协调发展。

(七)成果完成方式的分布特征

成果完成方式系指成果的设计、培育和提交形式,即它是由一个单位独立完成,还是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多个单位共同完成一个成果的情形又分两种:一是同一类型单位之间的合作完成,另一种是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合作完成。前者如职校与职校之间合作完成,后者如学校与政府机关合作完成,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完成,学校与企业公司合作完成。统计结果见表6。

统计表明,在首届职教成果奖451项奖项中,由一个单位单独完成的有285项,占奖项总数的63.19%。其中,由职业院校单独完成的共275项,占奖项总数的60.97%;由科研机构、政府机关、NGO社团单独完成的分别为1项、7项、1项,分别占奖项总数比例的0.22%、1.55%、0.22%。

统计显示,以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形式完成的获奖教学成果共166项,占奖项总数的36.54%。其中有11个一等奖(超过一等奖总数的1/5);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的有83个(占总数的18.4%)。这几组数据表明,合作开展职教研究、共同促进职教改革的力度还不够,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还有待于深化,尤其要加强双赢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

统计还表明,还有一小部分成果是由多种性质的单位合作方式完成的。此类混合完成的获奖成果共有37项,接近奖项总数的10%。这一特征与国家协同创新的要求基本吻合,但仍需深化、强化。

(八)成果主题的分布特征

在本研究中,“成果主题”是指获奖成果在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创新的一个主题或内容。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结合获奖项目名称中透出的关键信息,笔者对获奖成果进行了主题分类。

表7显示,以职教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题来划分,位居榜首的是处于宏观层面,受到政府、高职院校两者高度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类成果,共201项,占奖项总数的44.56%。其后是处于中观层面,受到高职院校重视的教学改革与管理类,有82项,占奖项总数的18.18%。而后是处于微观层面,普通教师关注并能操控的课程类成果,占奖项总数的9.31%,涉及课程设计、课程改革等内容。专业建设类成果居第四位,占奖项总数的5.1%。之后也是处于微观层面的成果,实践教学类成果(占奖项总数的5.76%,其中包括实训基地建设这类硬件建设成果,也包括实践教学模式如“校内公司”这类软件建设成果)、资源建设类成果(占奖项总数的5.1%,其中涉及教材的编写、教学资源等内容)、创业教育类成果(占奖项总数的1.77%)、综合素质培养及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统计表明,还有3项教学成果是关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占奖项总数的0.66%。

猜你喜欢

分布特征培育策略
南京市畜禽养殖业氨排放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加拿大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
德才铸就智慧
五垒岛湾海域石油烃分布特征
池塘淤泥氮营养物质分布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