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的动态语境观

2016-10-10江伟玲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关联性关联话语

江伟玲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关联理论的动态语境观

江伟玲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传统的语境观认为语境是静态的、预先给定的,而不是选择的结果。Sperber&Wilson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的关联理论把语境视为互动过程中听话人为话语理解而构建的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心中的一系列语境假设。关联理论的语境观是动态的语境观,表明了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动态认知过程,揭示了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互动。

关联理论;语境假设;动态

一、语境和语用学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归功于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他在《符号学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的概念,认为符号研究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句法学-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符号与其解释者之间的关系[1]。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其中,从语用学中抽象出来的语义学是句法学的前提和基础,而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在于语用学对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事实上,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时才具有生命力。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者、语言发生的场景及其事件等。

二、语境研究回顾

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Malinowski于1923年在其论著《原始语言的意义问题》中提出的。在该书中,他试图探讨文化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关注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2]。他对特罗布里恩岛民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促使他认识到情景语境在理解语言时的重要性。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界定源于韦格纳对三种情景的区分:(1)感知情境;(2)记忆情景;(3)意识情景。然而,Firth认为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是不同于韦格纳的情景概念的。他认为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指的是整个交际语境或是社会文化语境,即语言外语境,而对于语言内语境,Malinowski常用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表示[3]。

Firth,作为Malinowski的学生,受到了Malinowski关于语言作为社会过程的思想的影响,在《个性和社会中的语言》一文中阐释了语境在解读意义中的重要性。Firth认为,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层面,而是遍布于整个语言过程中,因此,在解读意义时必须分析不同层次的意义类型[3]。在Firth看来,这些不同层次的意义主要表现为语音的、词素的、句法的、词汇的、搭配的以及语义的。尽管Firth的情景语境概念源于Malinowski,但两人对语境研究的视角是不同的。Malinowski关注的是现实的语境特征,而Firth把情景语境看做为语言研究者创造出来的抽象的参照框架,语言研究者在对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时决定哪些语境要素是重要的,这些抽象出来的重要的语境要素包括:交际参与者的相关特征;交际参与者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交际相关的对象;言语活动的影响等。Hymes从文化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语言交际的SPEAKING模式,即S(settingand scene)代表场景和场合;P(participants)代表参与者;E (ends)代表言语交际的目的和目标;A(act sequence)代表言语行为发生的顺序;K(keys)代表言语交际的总体基调和态度:I(instrumentalities)代表言语交际的媒介和渠道;N(norms)代表交际所遵守的规约;G(genre)代表交际的话语类型[4]。

对语境研究做出贡献的另一位语言学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M.A.K Halliday。Halliday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一书中认为社会互动通常以语言为媒介,这种语言媒介被称之为文本。文本是对意义进行不断选择的产物,是通过词汇语法结构实现的。文本所处的环境就是情景语境,这种情景类型是由语场、语旨和语式构建的符号建构体,即创造文本的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关系以及所采用的语言方式。所有这些要素组织在一起构建了文本的情景语境[5]。

在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语境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何自然对语境的两分法。他把语境分为两种知识: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其中,语言内知识指交际者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掌握和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共有知识[6]。

总体来看,传统的对语境的看法是静态的,对特定话语理解的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不是选择的结果。然而,Sperber&Wilson在关联理论中对语境的阐释不同于传统的语境观,他们把语境看做是选择的结果。Sperber&Wilson认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并不是先决定语境再对话语的关联性进行评估,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人们首先期望被加工的假设是关联的,然后选择满足人们期望的语境,这种被选择的语境可以使关联性得到最大。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性是给定的,语境是变化的,是一种不断选择的变量[7]。

三、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在《关联性:交际和认知》一书中,Sperber& Wilson认为用于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假设构建了语境。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对外部世界的假设,正是这些假设影响了人们对话语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语境并不仅仅局限于有关现实世界的信息或是先前的话语,而是包括对未来、科学的假设,宗教信仰、文化信息、说话人心理状态等,是被概念化或图示化的知识结构,即人的认知语境。Sperber&Wilson认为,对每一个话语理解时,即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时涉及选择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即构建新的语境。对于新信息而言,任何不同于旧信息的假设都可能成为新的语境信息。那些和新信息结合产生语境效果的信息就是关联的语境信息[7]137。根据Sperber&Wilson,当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可以产生语境效果:(1)新信息加强了原有的语境假设;(2)新信息和原有的语境假设相矛盾;(3)新信息和原有语境假设结合产生语境暗含。这种语境化的过程使原有的语境假设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优化,其中,对关联的寻求是语境选择的基础[7]137-140。Sperber&Wilson是这样解释语境的关联性的:

当旧信息和新信息结合产生最大的语境效果时,某一特定语境中的假设是关联的;

当加工新信息所需的努力最小时,某一特定语境中的假设是关联的[7]137-140。

关联理论阐释了成功的交际是如何实现的。Sperber&Wilson指出,共有知识是理想交际者建构的,在现实中没有对等物。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协调并不是建立在共有知识上,而是基于互现的共享的认知环境。某一事实对听话人是显现的当且仅当该听话人能够对此事实进行心理表征并且接受该事实是真实的或可能是真实的。听话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对他显现的事实。任何对人们显现的且共享的环境被称之为共享认知环境。在共享的认知环境中,对于共同享有此环境的人们显现的事实其本身也是显现的。换句话说,在一个共享的认知环境中,每一个显现的假设彼此也是互现的。共有认知环境使交际成为可能。然而,仅仅具备共有认知环境并不能解释成功的交际的实现,因为认知环境并不等于认知,交际者构建的语境也是不确定的。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寻求具有关联的假设。

Sperber&Wilson认为,特定语境中的假设是关联的,当且仅当该假设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为检验某一语境中满足关联的条件,Sperber&Wilson用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两个参数来衡量某一特定语境中的关联假设。具体的做法是交际者首先构建语境(1),其中包括(1a)、(1b)和(1c):

(1a)“Peoplewhoaregettingmarriedshould consult a doctor about possible hereditary risks to their children.

(1b)Two people both of whom have thalassemia

should be warned against having children.

(1c)Susan has thalassemia.”[7]125

Sperber&Wilson认为,如果以上语境假设存在,那么(2)和(3)在这种语境中产生的语境效果是不一样的:

(2)Susan,who has thalassemia,is getting married to Bill

(3)Bill,who has thalassemia,is getting married to Susan.

根据Sperber&Wilson,当(2)和(3)共同享有语境假设(4)时,(3)就会产生额外的语境效果(5):

(4)Susan and Bill should consult a doctor about possible hereditary risks to their children.

(5)Susan and Bill should be warned against having children.

如果以上情况存在的话,那么这种分析是足够充分的。然而,语境并不是给定的,而是受关联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对以上情况进行重新分析。这样的分析是假设(2)和(3)具有同等关联性。很显然,理解话语(2)所需的认知努力小于理解话语(3)所需的努力,因为理解话语(2)时,语境假设(1b)没有提供任何有关联的信息,因此不会被激活,仅是一个干扰项。所以,当对(2)进行理解时,只有(1a)和(1c)被选为具有关联的语境假设,这样的语境假设加强了原有的语境假设,但没有产生额外的语境效果。然而,这一理解过程并不适用于(3)。当对(3)理解时,(1b)却是关联的,而且这样的关联信息和原有的语境信息相结合,产生语境暗含(5),尽管理解(3)时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

在Sperber&Wilson看来,为了寻求关联,语境是不断变化的,是可以被扩展的。扩展语境的过程可以使(6)这样的看似不连贯的话语具有关联性[7]。

(6)Bill,who has thalassemia,is getting married to Susan,and 1976 was a great year for French wines.

假设在(6)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刚刚听说他们的邻居给他们买了一瓶1976年酿造的法国葡萄酒,因而,“我们的邻居为我们买了一瓶1976酿造的葡萄酒”这样的已知信息就具有关联性,并且可以和新信息结合产生新的语境假设。然而,Sperber&Wilson认为,(3)比(6)更具有关联性,因为尽管他们享有同样多的语境假设(1),但是理解(6)却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7]127。

据此,Sperber&Wilson得出结论,对话语的理解是听话人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即在其它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力求付出最少的认知努力并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是听话人话语理解时进行语境选择的指导性原则。这种指导性原则从本质上也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7]。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使用时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它以交际过程的互现(mutual manifestiness)为基础。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听话人会利用自己的逻辑和百科知识等去构建与当前话语信息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不断寻求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选择一种理解,排除其他理解的可能性,把语言交际看做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8]128。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是固庀不变的常项,语境是变项,是听话人依据关联性对语境假设进行不断选择、调整和证实的产物。因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是动态的语境观,是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动态认知过程,它揭示了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互动。

四、结语

关联理论的问世使语用学的研究范式有了新的转变,合作原则及其次则可以归结为一条认知原则——关联原则。关联理论认为合作原则在交际中不是必要原则,交际的目的就是寻求关联。Sperber&Wilson把语境视为互动过程中听话人为话语理解而构建的心理建构体,是听话人心中的一系列语境假设,对话语的理解就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做出推理。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如果通过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语境被视为心理建构体的事实解释了话语的认知状态,使语用推理更具有科学性。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对交际的解释促进了语用学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推动了语境研究。

[1]Morris,W.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unified scienc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

[2]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C].In:C.K.Ogden&I.A.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New York,1923.

[3]Firth,J.R.Personality and Language in Society[J]. The Sociological Review,1950,42(1):37–52.

[4]Hymes,D.Model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l Setting[J].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967,23(2):8-28.

[5]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 London:Edward Arnold,1978.

[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7]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8]王艳.关联理论的语境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127-129.

(责任编辑郭佳)

Jiang Wei-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H313

A

1673-2014(2016)03-0080-04

2016—05—07

江伟玲(1980—),女,山西长治人,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话语分析、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关联性关联话语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智趣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