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2016-10-10郭映翠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太平广记金刚经佛教

郭映翠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陕西西安710000)

《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

郭映翠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陕西西安710000)

善恶报应观是古代人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非科学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理。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但又深受佛教报应观的影响,并与其相融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太平广记》中此类记载不乏其例,并且显示了报应观与《金刚经》有着紧密的联系。

《太平广记》;善恶报应观;《金刚经》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等人奉敕于太平兴国年间编定的一部类书,它博采众书,以野史传记和笔记小说为主,共五百卷,按类分不同的门类,内容涉及神仙、道术、梦、鬼、妖怪及报应,是研究古人信仰的宝贵资料,是了解下层民众生活的一层窗户。关于报应类共十四卷,又分为金刚经、法华经、观音经、崇经像、阴德、异类、冤报、婢妾、杀生和宿业畜生条,包罗广泛,《太平广记》对此都有具体而形象生动的描述,一览便知。其中《金刚经》类故事占到了六卷之多,根据记载似乎信仰此经便可以积累无上的功德,不受善恶报应的束缚,但为何会如此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善恶报应观概说

何谓善恶报应观?善恶报应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善者可致百祥,贫者可骤富,贱者可骤贵,夭者可延年益寿,为恶者反之。得善报必是因为前世或今生做了善事,积了善果;而得恶报则是因为前世或今生做了恶事,积了恶果,即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所以善恶报应又可以叫因果报应。从宗教层面讲报应观以相信鬼神可以祸福于人世为基础,是一种既幻想来世幸福,又追求现实利益的宗教观念,是一种宗教神道甚为淡薄而宗教人道极为浓厚的宗教观念,是一种介于宗教与封建迷信之间、神学宗教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奇特宗教观念[1]。从人自身层面讲它是关于人生的本原、本质、价值和命运的基本理论[2]273。

报应观的产生有人认为是从佛教中来的,但也有人认为其源头是《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3]19且形成于春秋时,观点有三:其一,不同的善恶行为将带来不同的结果,标准是春秋道德,即孝、仁、义、礼、信、忠等;其二,报应的主体承担者是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子孙后代,其三,隐匿说和积善积恶说。之后诸家著作中虽都有关于善恶报应观的论述,但都没有超出春秋报应观的范围[4]。但也有学者认为报应产生的时代是西周。依据有二:其一,实施报应行为的主体即天已经具备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即它是一个善恶有则的裁判;其二,善恶的标准是“德”,是表伦常关系的道德规范[5]。笔者同意此观点,原因有二:一从《太平广记》中看到当人们遇到冤情无法平反或困难无法解决时往往会向上天诉说,可见在他们心里上天就像一个法官,它有善恶的标准,可以实施实际的行为,西周的“天”就是这样的。二《太平广记》故事中显示人们要想得善报就要勤修功德,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有德便善,无德便恶,西周的“德”就有这个含义。然而这些只是推断,善恶报应观具体什么时候产生、形成、发展,学界尚无定论,但从《周易正义》、《墨子》、《韩非子》等文献的记载中就可知,善恶报应观乃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之后不可避免的受了佛教报应观的影响,而且极深。这种报应观一经产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思想里,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如《太平广记》王恒之条:

沙门竺法师。会稽人。与北中郎王恒之。周旋甚厚。共论死生报应之事。茫昧难明。因便共耍。若有先死。当相报语。后王于庙中。忽见法师来曰。贫道以某月日命过。罪福皆不虚。因若影响。檀越当勤修道德。以升跻神明耳。先与君要。先死者相报。故来相语。言讫。不复见。出续搜神记[6]2555另王胡条;阮瑜之条等。

二、《金刚经》在善恶报应中的体现

(一)信仰《金刚经》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引,古人对善恶报应深信不疑。积善因得善果,积恶因得恶果,这种观念的宣扬使人震惊又害怕,有些人前半生做了恶事,但他们又害怕到地狱受苦,于是就想禳除,那么善恶之报可以免除吗?答案是否定的。宋皇后条:

汉灵帝宋皇后。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僭毁。初。中常侍王甫枉诛渤海王悝及妃。妃即后之姑也。甫恐后怒。乃与大中大夫程何。共诬执左道呪诅。灵帝信之。收后玺绶。后自致暴室。以尤死。父及兄弟俱被诛。诸常侍大小黄门在省署。皆怜宋氏无罪。帝后梦见桓帝曰。宋皇后何罪过。而听用邪嬖。使绝其命。昔渤海王悝。既已自贬。又受诛毙。今宋后及悝。皆诉于天。上帝震怒。罪在难就。梦殊明察。帝既觉而懼。以事问羽林左监许永。此为何祥。其可禳乎。永对以宋后及渤海无辜之状。并请改葬。以安冤魂。还宋家之徙。复渤海之封。以消灾咎。

帝佛能用。寻亦崩焉。出还冤记。[7]832

善恶报应之事不可禳除,就算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也不可避免。随意夺取别人的生命是重罪,必得恶报,这就是一报还一报。但如果有某个大功德就可复活重获自由,还可以造福子孙,然后为了以后得善报就会专心持经诵戒,而这个经典就是《金刚经》。赵文若条:

隋赵文若。开皇初病亡。经七日。家人初欲敛。忽缩一脚。遂停。既苏云。被一人来追。即随行。入一宫城。见王曰。卿在生有何功德。答云。唯持金刚经。王曰。此最第一。卿算虽尽。以持经之故。更为申延。又曰。诸罪中。杀生甚重。卿以猪羊充饱。如何。即遣使领文若至受苦之处。北行可三二里。至一高墙下。有穴。才容身。从此穴出。登一高埠。四望遥阔。见一城极高峻。烟火接天。黑气溢地。又闻楚痛哀叫之声不忍听。乃掩蔽耳目。叩头求出。仍觉心破。口中出血。使者引回见王曰。卿既噉肉。不可空回。即索长钉五枚。钉头及手足疼楚。从此专持经。更不食肉。……出报应记[8]685

除此之外崇奉此经还可以免牢狱刑罚之灾,如卢景裕条;免兵贼水火猛兽之灾,如新繁县书生条;治愈重病,如司马乔卿条;坦然面对死亡。

(二)信仰《金刚经》的原因

《金刚经》如此的盛行,受众人信奉,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不仅在社会上把佛教的《金刚经》与儒教的《孝经》和道教的《道德经》相提并论;统治者也对此极为重视,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从三教中选取一经典亲自注释,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佛教各派也都十分崇奉,为其做注释的不在少数,其根本原因在于此经本身。《金刚经》又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或《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金刚”是指金刚心,即能破根本无明,超越生死岸,而达到涅槃彼岸的金刚心;“般若”指智慧,即能明白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的、真实的智慧;“波罗密”是梵语,译为彼岸,因此该经的全部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着,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金刚经》宣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此经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第一希有法”,果报不可思议,此经三十二章(品)(三十二品相传是梁武帝时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所定,该经的分法、品目的分类、标题都是他所为)中有详细的解说。第八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9]20第十一无为福胜分:佛告诉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10]28第十二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11]29第十六能净业障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12]44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须菩提,若三千大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13]50既然受持、读诵《金刚经》是如此巨大的功德,那么它带来的果报也应是其他经典无法企及的,这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普通民众,为了获得善报人们争先恐后的信奉它。经文指出受持、读诵此经的人应当受到尊重,如佛一般,满足了民众的想要赢得尊严的心理。这也正是中国报应观的功利性。

其次,本经虽无明确说到“空”,但整部经讨论的是空的智慧,它在教会人们如何降服虚妄的心。它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如梦、如幻,如水面的空气,镜中的幻影,清晨的露珠,雨夜的闪电,所以人们不能执着地追求世间事物的相,要真正解脱就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认真阅读此经,真正悟到了“空”的智慧人们就不会因为得不到而痛苦,不会因贪恋权利、欲望、钱财、地位等虚幻的事物而犯恶事,尤其是佛教所谓的“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不做恶事就不会受到恶报。相反因为不执念,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并不吝啬于与别人分享,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保持一颗菩提心、大悲心,这样的功德会给人们带来善果。实际上《金刚经》是要教会人们一种智慧,在这个功用上其它佛教经典是不具备的。

再次,佛教认为,从整体上而言,人类作为没有获得生死解脱的生类,要摆脱烦恼、痛苦,最终实现永恒的幸福、自由,只有超越自我、生死,最后转化成佛。而成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消除愚钝、痴迷,通过学习佛教理论,以增加佛教智慧,但是佛教经典众多,义理高深,如何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佛理呢?《金刚经》为人们提供了帮助,它所宣扬的“性空幻有,破相扫执”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门知见的基础,是建立佛教信仰和进行修行的实践前提,换句话说就是指导原则。只有理解了这种智慧,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经典,掌握了佛教理论,依佛法办事,就可以转化成佛,就摆脱了六道轮回,不会再受那善恶果报之罪,而且《金刚经》发出的伟大信息就是修行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需要等待,而是当下就可以达成,当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完全满足了普通民众急于要求摆脱现状的希望。

复次,《金刚经》一开始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情景:佛住在舍卫国的袛树给孤独园里,与1250位大比丘在一起。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钵,缓步走近城里去乞食,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地去乞食。乞食完后,便返回孤独园中,完全是一副平常相,不像其它佛经中的神秘的形象,距离人们比较遥远。佛是多么高大的形象,但他现在却像一个平常人,为了吃饭而去乞食,这种情况正与普通人民的生活非常相似,因此受人欢迎。但佛是那么的从容平和,不会因为乞食而觉得尊严扫地,也不会对现状抱怨,这无疑会启示人们,即使现在贫穷也没关系,不必绝望,也不要失去希望,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是福音,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三、《金刚经》作用再认识

今天生产力水平、认识水平空前提高,恐怕是古人无法想象的;医疗技术已经基本上解决一些重大的疾病,我们对此不再像古人一样无助;科技的发达使我们掌握了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能在其造成破坏之前做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但善恶报应观今天仍继续盛行,一是因为千年来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骨髓里,即使时代在变,这种观念也不会立刻消失;二是因为报应观与现代普通民众的心理及价值取向不谋而合。但是我们不能再用古人的观点来看待它,今天应该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道德的约束力量,劝恶从善,维护社会秩序。而《金刚经》的智慧我觉得任何语言来形容都是无力的,无法言尽的。无论是谁都应该读读这部佛教经典,并不是因为故事中讲的只要口念佛经,就可以消除灾祸,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地震、海啸、沉船等等造成的惨剧。而是《金刚经》阐明了一种智慧,有着不可思量的力量。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生命就整个地发生转化,也许,你仍然贫困或富有,仍然面对许多困难,但是,你的心态和处理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你的生命质地也发生了改变[14]121。如今的世界充满了诱惑,所有的人都在执着地追求着,或为金钱,或为名利,或为成功,为了这些他们耗尽了时间、精力。但是什么是名利、成功,他们不过是人们给予的名称概念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金钱也不过是像桥一样的中介,为了到达彼岸而必须的手段,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真正的目标只有一个:当下的享受。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安然自在的心,一颗不被目标束缚的心。在每一个当下享受生命,这才是全然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本色的人生。我们都要清楚: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像我是一名学生,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我想做的就是追寻知识,为此不必去想一些无关的事而使自己烦恼。这只是我的一点理解,《金刚经》的智慧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的。

[1]刘道超.善恶报应观念性质试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01):69—75.

[2]方天立,朗宇法师主编.中国佛教散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陈筱芳.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J].求索,2004,(04):170—171.

[5]张忠.论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J].中州学刊,2014,9(9):113—118.

[6][7][8]李昉.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1.

[9][10][11][12][13]鸠摩罗什译.金刚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费勇.空了—金刚经心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建华)

Guo Ying-cui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00)

K204

A

1673-2014(2016)03-0041-04

2016—01—24

郭映翠(1991—)女,山西晋中人,硕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太平广记金刚经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从敦煌写经看唐代《金刚经》的版本与流传
《金刚经》六种译本差比句式研究
“金刚经”炼成记
郑淑万
浅谈古代志怪文学中狐形象的发展演进
浅谈《太平广记》中器物精怪类型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