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体育层状态势与非均衡发展研究

2016-09-28孔庆波陈洋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

孔庆波 陈洋

摘要:针对当前城市社区体育的层状态势,基于社区居民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层状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以社区居民为视角,城市社区体育层状态势主要表现在居民体育意识形态、居民体育活动、居民体育消费和居民体育资源占有等方面,而此类层状态势的存在不利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针对不同层次的社区应该分别采取自治型、内外共生型和政府扶持型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社区体育整体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层状态势;非均衡发展;社区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虽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大踏步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但这一过程中由于发展的不同步性却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这种现象在城市中以居住区为载体分层呈现,即在社区中呈现出明显的“穷人区”和“富人区”。以经济财富拥有程度来划分人群层次是一种较为简单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分层方式。而更深层次的划分又是多样化的,它突破了单一的空间差距。可以根据经济水平、发展规划、地理位置、区内房价、社区服务等将居民所在的社区划分为不同层次:上层社区、中层社区和下层社区。居民是社区活动的主体,在不同层次社区中表现出不同的层状特征。居民个体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水平、政治权利、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社区呈现出层次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区层次态势的重要表现。在上层社区,其居民一般是具有高素质的决策管理人员、企业的领导经营者等,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能力和社会地位,而且受教育层度高、经济能力强,能为社会带来高价值的财富。在中层社区,其居民的文化层次比较高,掌握着专业技术,一般从事专门的产业技术劳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地位一般都不高,享受的政治权利也比较有限。在下层社区,其居民往往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偏低,而且他们的经济能力较弱,生活条件较差,大部分是从事“高危低收”工作的农民工,而且还有许多无业游民、失业者等,所以这部分社区居民的社会地位较低。从这三个层次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社区的居民在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职业等方面都依次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各领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促使城市社区体育层状态势存在与否,不但影响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整体实施,更成为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在体育领域能否被真正贯彻落实的重要衡准。基于此,课题组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川、陕、甘、宁、青5省市20个社区中的60个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涉及访谈调查的社区居民180人,以期从居民角度探寻所存在的具体差异,并据此厘定相应的发展模式。

1.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城市社区体育层状态势

分层(Stratification)一词最早用于地质学研究,用来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即地质构造因为不同的介质与成分会出现层化现象,在层化后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地质学中的层化理论也可以运用到社会学中来。人们会因多重因素而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地位差,地位差产生后会逐渐形成等级差别,即“社会分层”。城市社区体育层状态势是指城市中各社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社会地位的差异,由此导致其在体育资源拥有量、体育服务水平、居民体育意识形态、居民体育参与、居民体育消费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均衡分层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地位差产生社会分层后就会导致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持续存在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所以在现代科技哲学研究中“社会分层理论”已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被诸多学者进行了研讨。研究指出,这种不平等关系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个国家或社会内部的个人或群体因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而形成的,它表现在不同的层次或者是同一层次的不同方面之间,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社会分层现象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而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基于社区居民视角所提出的社区体育层状态势并非为地质学中绝对的分层形象,而是一种层状态势的呈现,即所提及上层、中层和下层社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划分。

1.1社区居民体育意识形态的层状态势

一方面,社区居民体育思想的层状态势。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层次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收入和物质基础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其体育思想的千差万别。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一部分居民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优先富裕起来,身处上层社区中的这些居民在物质方面比其他层次社区的居民要优越许多,所以其对生活资料的要求更高;而下层社区居民在自身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很难产生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少之又少,甚至没有需求。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人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因此,社区居民在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实地考察发现,93.3%的上层社区居民虽然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他们的付出也更多,压力也会更大一些,于是便希望通过休闲娱乐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以缓解疲惫的身心。社区中休闲和娱乐性并存的体育活动是上层社区居民的多数选择,这部分居民对社区体育的关注、重视和参与程度要远远高于中下层社区的居民。中层社区居民在对社区体育的理解上有所改变,绝大多数居民都认为强身健体很重要,对于自身休闲娱乐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但仍有一部分居民受家庭和工作的制约而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在收入相对微薄的下层社区中,居民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没能得到满足,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等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很难对社区体育有正确、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往往生病后花费大量金钱在医药费上时才会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可是一旦病好之后这种意识又会随病而去。实地调研发现,除了缺少物质财富,83.3%的下层社区居民在接受教育时并没有更多的接触到体育知识,致使他们很难认识和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种种益处,当然也就更难以建立起科学的体育价值观。由此可见,居民体育意识淡薄和对体育发展不够重视已经成为了阻碍中下层社区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层状态势。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会导致价值观的差异,致使不同层次社区的居民在信仰、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特色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上层社区居民的经济能力较强,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趋于饱和,精神文化生活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再加上受教育程度高,促使他们对各类文化了解较深入,对各类事物也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思考。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较为系统,对于追求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旺盛。调研结果显示,95.0%的上层社区居民认为体育的价值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体育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对促进团队合作和增强团队凝聚力意义重大,能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个人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层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而且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对各类文化的理解上相对要差一些,仅仅想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的提升。所以其思想观念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世界缺乏较系统的认识。世界观的不完善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也不完善,对世界的追求还停留于物质层面,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较少。他们虽然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但对体育的社会价值认识还不够,只是简单的认为体育有利于强身健体,而不能挖掘体育运动深层次的价值,所以其体育价值观还处于“欠完善”状态。而下层社区经济基础薄弱,居民的生活条件差,因此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顾不上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他们的世界观还比较零散,对世界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因此物质追求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尤显重要,导致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处于较尴尬的局面。在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基本空白,许多居民都认为自己每天工作已经很辛苦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进行体育锻炼。长期如此,就导致了“体育锻炼多余论”的形成。通过调研发现,86.7%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毫无必要,自己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完全可以代替运动,因此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最为落后,需要不断强化他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1.2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层状态势

其一,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层状态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经常锻炼身体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群体,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能够清晰的判断出社区中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仅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判断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社区分层和社区体育层状的出现,使得各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规模和结构之间的差异日趋明显。实地考察结果显示,85.0%的上层社区居民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重视,热衷于体育锻炼,而且对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也很重视,教育孩子时越来越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上层社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而中层社区的居民大都处于事业奋斗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充裕的经济条件参与体育锻炼,只有一部分居民会进行体育活动。68.3%的中层社区居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具备完善的体育意识,所以中层社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对于下层社区的居民而言,物质经济方面的缺乏直接限制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再加上自身体育意识淡薄,因此他们大都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了被动地参与社区举办的少数几次体育活动外,几乎不再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下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程度较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少,不足调查数量的15.0%。可见,基于各层次社区经济条件、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社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规模和结构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二,社区居民体育运动项目的层状态势。通过与数位社区居民的交流得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其经济状况和余暇时间。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世界上最经济、最便捷运动方式便是步行。下层社区居民的经济能力较弱,大多数时间都在为生活而劳作奔波,因此其仅有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更多的会选择省钱、便利的远足或散步来健身。步行之所以在下层社区被居民广泛接受,主要是因为步行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器材,不花钱而且还非常实用。下层社区居民没有过多的时间用于锻炼身体,再加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上下班时会选择步行,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节约健身成本,步行将是下层社区居民最喜爱的锻炼方式。对于中层社区居民而言,其每天考虑最多的便是家庭和事业,没有过多时间去远足,也没有足够钱财用于高消费的运动项目,所以通常会选择一些技术性不强又较为娱乐休闲的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不会让他们花费太多金钱的同时又能够起到较好的健身作用,既经济又实惠,非常适合中层社区的居民。上层社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有充足的资金可自由支配,而且休闲娱乐时间较多,所以他们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可以更加广泛,体现休闲的同时更凸显高雅、时尚或冒险。较强的经济能力利于他们可以参与各式各样、具有挑战性、自己热爱的运动项目,如网球、游泳、室内攀岩、击剑、瑜伽等,这样的运动项目既可以突显自己尊贵的身份,又能够在锻炼中结识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工作、生活的益友或合作伙伴,所以此类项目大多为上层社区居民所热衷。

其三,社区体育运行方式的层状态势。社区体育的运行方式是指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层次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不同的,因而其体育运行方式也会相同。社区体育运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区之间差异的改变而改变。下层社区中的体育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导致其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差,所以在对社区体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都很不专业,有时还会存在错误的管理和指导。同时迫于生活需要,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投入到社区体育管理中去,因此对社区体育发展起不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下层社区的体育活动大多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体育组织形式多偏向于政府组织,基本没有自治能力,社区体育的发展基本上是依靠政府的扶持;而中层社区的许多体育活动主要是由政府引导社区开展的,政府会根据社区的需要为社区提供相应的体育服务。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除了政府的扶持外,社区也会根据居民自身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不同类型的社团或俱乐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绝大多数居民的体育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中层社区的体育事业多为政府和社区共同管理;上层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较强,他们对体育锻炼有着较积极的态度,能够自主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或比赛。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较强,所以他们有能力为社区建设和提供更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也有专业的人才和团队进行管理,所以上层社区的体育运行方式多依靠居民自主参与。

1.3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层状态势

体育消费是指消费者以购买体育产品或服务为主的经济活动,是居民个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不同,甚至存在明显差距。

一方面,居民体育消费观的层状态势。体育消费观主要是指消费者对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态度。与体育生产观、体育交换观、体育分配观一样,体育消费观是体育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条件,不同层次社区居民收入情况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居民体育消费观的不同。上层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高,基本的物质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居民消费方式日益倾向于“享受资料”消费。因此上层社区居民在体育方面的开支比较多,体育消费水平较高,认为体育消费是日常生活消费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层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在消费方式上倾向于“发展资料”消费,没有过高的消费需求,消费大多限于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在体育方面虽有一定的消费,但是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只会选择一些既省钱又娱乐的运动项目,对于高档体育运动项目的消费只是偶有涉足。下层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过低,无法保证消费的质量和消费的多样性,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求,其消费方式倾向于“生存资料”消费。体育消费对于下层社区的居民来说似乎比较陌生,因为较低的收入只够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所以没有多余的钱财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调研发现该层次社区90.0%的居民还不能认识到体育消费的重要性,只是一心想获得基本物质消费需要的满足。

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别的层状态势。从对社区居民的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其体育消费类别主要包括观赏型消费、参与型消费和博弈性消费。从体育消费类别来看,观赏型消费的参与人群大多是上层社区居民,中、下层社区居民由于没有过多的空闲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因此在观赏型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参与型消费中的消费群体仍然以上层社区居民为主,中层社区的居民从其地位和上升空间的角度来看,也是参与型消费中的一部分,而收入微薄的下层社区居民几乎没有时间和财力进行参与型消费,因此他们在参与型消费中的比例最低。中下层社区居民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和余暇时间的限制,所以更多的会选择博弈性消费。根据实地考察的统计结果显示,中下层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性体育消费的比例远远高于上层社区,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其经济能力和需求动机。经济能力是体育消费的基础,需求动机是体育消费的原动力。经济能力越强、需求动机越强烈,体育消费水平就越高。在对社区体育消费种类的统计中发现,上层社区居民在运动服饰、运动器材等方面要投入的更多一些,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满足自身对体育的需求,因而其所追求的大多是高档次、高消费的体育产品或服务。所考察的上层社区健身房中大多有跑步机、甩脂机、自行车等高档的体育健身设施。上层社区居民更多的会选择一些高档运动项目,如高尔夫、保龄球、网球等,同时也更多的倾向于阿迪、耐克等著名运动品牌;中层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一般,所以其选择的体育产品更大多处于中间档次,会选择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中等消费水平以及一些不需要太多花销的运动项目,在体育服饰方面更多的偏向于国内知名体育品牌;而下层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参与体育锻炼,只能借助社区中一些简单的公共基础体育设施进行锻炼,基本没有体育消费,在体育服饰方面也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根本不会去买专业化的体育服饰。

1.4社区居民体育资源占有与服务功能的层状态势

一方面,社区体育资源占有的层状态势。体育资源是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社区要发展好体育事业,首先要拥有其必备的体育资源。体育资源的占有不同,社区体育发展状况也将不同。丰富的体育资源有利于社区更快速稳定地发展体育,而那些在体育资源占有处于弱势的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将较慢且不稳定。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分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社区体育资源的分层。调查结果显示,层次越高的社区其体育资源越丰富,进而社区体育发展水平就越高。上层社区发展历史悠久,社区体育资源的积累程度较高,体育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完善,而且社区的体育氛围较好,非常有利于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发展体育的时间较长,所以在体育资源使用和管理方面有良好的经验积累,对体育资源能够进行整合利用,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来说,上层社区的体育资源是最为丰富的。中层社区发展时间不长,社区体育资源的原始积累程度较低,体育资源的拥有量比上层社区少。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经验不足,体育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够集约,使用效率也不高,而且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导致部分体育资源被浪费,因此中层社区的体育资源较上层社区要少且使用效率偏低。下层社区的体育发展才刚刚起步,对于体育相关的许多事务还很陌生,体育发展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体育资源的原始积累,社区自身体育资源的拥有量较少。下层社区的体育发展经验严重不足,发展模式存在缺陷,再加上缺乏专业体育管理人员的指导,导致社区体育资源的利用形式粗放,使用效率过低。而且体育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有的社区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设施,许多居民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社区体育氛围较差,体育事业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社区体育服务功能的层状态势。社区体育服务功能是指社区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在体育方面的种种需求而发挥的作用。各类社区的体育服务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各社区在对满足社区居民的种种需求上所发挥作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社区体育服务功能是其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具备一个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对于社区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体育服务功能是社区服务功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各社区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体育服务功能,但由于各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体育需求结构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各社区的体育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上层社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高,先进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对社区体育锻炼的质量要求更高,所以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范围和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社区经济实力较强,有能力建设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也能为居民提供高档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还可以聘用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居民提供体育指导服务,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居民体育参与的热情。因此,上层社区的服务水平整体较高。中层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具有狭隘性,对物质生活水平虽有较高的追求,但对社区体育服务水平的要求却并不高。所以,中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不够旺盛。中层社区的财富累积程度不高,导致社区的基础体育设施不够完善,体育休闲场所较少,体育服务功能不足,因此无法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服务。下层社区居民的思想有很大的封闭性,他们要求社区体育服务的意识较差,甚至没有体育服务需求。再加上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发展的原动力不足,致使没有资金完善社区的体育设施,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体育基础设施,更没有可供锻炼的专业体育场所。少数喜爱运动的居民只能自带器材利用社区仅有的几块空地进行锻炼,因此下层社区的体育服务功能水平最低。

2.城市社区体育层状视角下的非均衡发展

相对于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而言,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较为宽泛的概念。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从整个社区体育发展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整体发展理念,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各个要素都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国情复杂,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差异,在城市社区分层状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社区和社区体育的分层越来越明显。在充满差异的社会环境下,仅仅只是采取传统的“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发展战略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相游离。因此,根据不同的社区类型和特色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层状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失衡。所以,今后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一定要杜绝“齐步走”而要实施“分步走”战略。新中国经济建设初期就曾因为“吃大锅饭”而受到重创,所以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一定要拒绝“一刀切”,而要尊重客观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遵循非均衡发展战略。针对城市内上、中、下三个层次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与发展应该采取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自治型发展、内外共生型发展和政府扶持型发展。

2.1上层社区——自治型发展模式

社区自治型发展模式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由居民对该社区体育事业自治管理,并自主处理社区体育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一种发展模式。社区体育自治型发展的目标是让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社区通过对居民体育参与需求和服务需求的满足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体育自治型发展是居民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的自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的体育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治型发展模式下社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各种体育资源,通过对社区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出符合社区体育发展的方案和措施,对社区体育场馆等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上层社区居民的体育诉求主要以体育参与诉求和体育服务诉求为主,居民的参与需求是以社区的服务能力为导向的,社区提供体育服务的能力越高就越能激发居民体育参与的需求。自治型发展模式不是绝对的自治,它要求居民做到权责统一,让社区自身在被赋予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自治才会做到更好。自治型管理模式的政府干预少,社区自行管理的色彩浓重,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的管理行为实现分离,社区享有充分自主权,可以发挥社区的主观能动性以科学利用体育资源,这种自主权是对社区的体育设施进行自主调配,而不是真正的自治,更不同于政治上的自治。

上层社区的居民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并且具备完善的体育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他们有旺盛的体育运动需求,在社区体育参与中有着较高的自主性,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由此,上层社区中的居民能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和喜好,自主的成立各式各样的受人们欢迎的俱乐部,让社区内具有管理经验的居民或者聘请专业人士对俱乐部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也会经常运用比赛的形式来活跃俱乐部。上层社区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较高,再加上体育意识强,所以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体育消费,在高档运动项目上的消费已经成了他们生活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上层社区的体育资源较为丰富,体育人口较多,能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社区内的体育基础设施完善,能够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服务。由于上层社区的居民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经济基础,所以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整个社会体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动和推动。

在自主性的社区空间中,个体行动者在需求的驱动下,能将各种资源和利益实现有机整合。上层社区居民在体育参与方面有较高的自觉性,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事业中去,所以上层社区能够实现体育的自治型发展。社区体育的自治型发展需要社区居委会干部深入到居民中进行实地调研,一方面听取居民对于体育发展的意见,另一方面挖掘出体育管理方面的人才。社区体育发展根据居民意见实现自治,才能获得他们大力支持,这也是实行自治的第一步;要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管理能力强的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自治组织中来;要科学管理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体育发展的高度自治,不断改善社区体育氛围;积极探讨居民体育自治建设,制定与社区体育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体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要彰显居民在社区体育建设中的自治功能,保障居民民主权利的行使。

2.2中层社区——内外共生型发展模式

内外共生发展模式是指社区与政府在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作为内外两种力量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社区体育快速与稳定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的角度出发,将各社区的体育设施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高效利用。共生原来是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主要是指两个不同生物体之间的紧密互利关系,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生存帮助,并且自己也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益处。作为社区体育设施中研究的共生理论,强调的是城市各社区体育发展之间的一种紧密互助的共生现象,不管社区体育发展情况怎样,都会有它的可取之处,共生理论强调的就是各社区要在对方的发展优势上寻找互利关系,通过对体育资源的重组,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中层社区居民虽然有相对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家庭压力,但是他们仍然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体育进行自主管理和发展。但由于他们还不能认识到体育的深层意义,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价值观,所以还不能完全由居民对社区体育进行独立管理,依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中层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能够满足自身物质上的需求,但对于高档的体育运动项目却消费不起,一般会选择一些既省钱又娱乐的运动项目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求,所以中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一般。中层社区的体育资源拥有量不是很多,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因此中层社区的体育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体育资源拥有量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社区和政府两股力量的联合作用,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共同管理社区体育资源,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社区体育资源的最大价值。

因此,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经济方面的支持都应该由政府来主导,重大社区体育事务则由政府肩负主持。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赋予社区,在社区中应由居委会的相关领导人和专业体育人士对社区体育的正常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社区的居委会可以与附近的学校、企业等单位进行沟通,借用其场地来供社区居民使用,可以通过定时交纳一些维护费和场地使用费等作为交换条件。社区还可以在各大高校专门招收各类体育专业学生前来实习,让他们来社区指导居民进行正确的锻炼和运动。政府需要定时定期的去调查各中层社区的体育发展状况,社区也要定时向上级汇报本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做到由内到外、由外向内的良性循环,使中层社区体育更快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2.3下层社区——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

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是指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对社区体育事业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不同于内外共生型发展模式,虽然两者都有政府力量的介入。共生型发展模式中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而且居民是主动地接受政府的扶持,而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中居民则是被动的接受扶持,强调的是政府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扶持力度较大,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政府完全领导社区的体育发展,社区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倾斜政策上的支持。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主要针对城市中体育发展条件较差的社区,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对社区体育器材和设施进行权威性、官方性的建设与管理,由政府对社区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下层社区大多是收入低下、社会地位较低的居民,由于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总是将生活需求放在首位,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其体育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社区里的各类体育活动。在下层社区中,很多居民根本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反而一味地宣扬“体育运动无用论”,并错误的认为高强度的工作可以替代体育运动,这些错误的思想是其体育价值观欠完善的表现。体育价值观的不完善导致他们体育意识缺乏,不能自主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所以在社区体育发展中,需要更多地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扶持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下层社区居民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所以主要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在消费选择上以生存消费为主,只有少数居民会进行体育消费,但是体育消费水平也很低,因此下层社区中的大多数居民基本上没有体育消费。下层社区发展体育事业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起步,所以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较少,严重制约居民从事体育锻炼。

因此,政府应该多制定一些专门针对下层社区居民的倾斜政策,多开发一些经济实惠、便民利民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供他们使用;要积极宣传健康、健身方面的知识,运用宣传的力量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领导社区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型的体育活动,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多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下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对违规占用居民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且进行相应处罚;政府应该多派遣一些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为下层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和培训服务,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区体育的魅力和社区体育带来的种种益处。在不久的将来,下层社区居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低收入居民也会越来越少,但是始终还是会有低收入居民群体的存在,这是社会发展不可规避的现象。因此,国家和政府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还要加强对下层社区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不断改善下层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3.结语

社会的稳步发展需要均衡,因为只有趋于均衡才能够逐渐减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只有趋于均衡才能够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社会分层及由此带来的层状态势问题已普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实质是在党的十八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精神的支配下,同类别群体之间对多种公共服务所趋于平等的分配,而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所存在层状态势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从社会分层的普遍性来看,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层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过程,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层状态势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城市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要积极引导各城市社区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促进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统筹城市各社区的体育发展。各层次社区发展体育事业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要在结合各社区体育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
江苏省南通市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社区居民主动输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社区安全现状分析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
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