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遗产的传统性与当代性

2016-09-16刘红婴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统性世界遗产遗产

刘红婴(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农业遗产的传统性与当代性

刘红婴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每一项农业遗产本身应具有长久的发展脉络,并且是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生存方式、文化体系、自然环境共同延续下来的。农业遗产其本身是传统的,甚至可能是非常古老的,它们包含着人对土地、对大自然、对宇宙一以贯之的看法,包含着其自身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审美追求、生活态度,以及人类与所处环境建立起来的长久稳定的关系。同时,从价值标准和制度体系看,农业遗产是当代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产物。它依靠当代的法律及其规则,按照当代科技的思维进行判断,用当代行政管理手段加以保护。由此,农业遗产的传统性和当代性是相辅相生的,传统性和当代性融为一体,它们就构成了当代语境下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关于“遗产”的独立概念和保护体系①本文部分内容曾在2016年6月于韩国召开的第三届东亚农业遗产学术研讨会的大会发言中宣讲。。

传统性;当代性;均衡;融合;农业遗产;法律

在当代的社会语境、法律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当“遗产”一词不是用于“公民死亡后所遗留的合法财产”②《继承法》第三条“遗产是公民死亡后遗留的合法财产”,是纯粹的私法概念。时,其含义就有了不断扩展的公共性。诸如,“思想遗产”“政治遗产”“哲学遗产”“文学遗产”等,均属于其相关领域的共有财富。而当法律明确一定范畴后,被法律所确认的“遗产”就成为公法上的概念,“农业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便是这样的法属概念。

1 农业遗产理念的确立

将传统而有效的农业形式作为文化遗产来认知,是人类理性行为的一种体现。在理念和实践上将其规范起来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前者的世界遗产事务运作成熟,文化遗产大类中包含有农业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较早奠定了农业遗产理念和实践的基础;后者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工作项目,更是将农业遗产价值予以提升。相应的农业遗产制度,使得农业遗产与农业遗产所在区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农业遗产

世界遗产的法律依据是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迄今业已稳定执行了40余年,类型多样、成果颇丰。农业遗产是世界遗产众多类型中的一个类型,因而数量并不庞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List)的遗产项目,均为极具代表性的。

从实际执行和运作的效果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农业遗产确定的是大农业概念,不只局限于农耕,还可以囊括林、牧、渔、猎等多个范畴。已有的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包含有稻米梯田、葡萄酒庄、咖啡种植园、传统灌溉系统、游牧生活方式等类型。

1.2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

作为对全球日渐脆弱和减少的家庭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应对策略,2002年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推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计划,以推动在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上的全球合作。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传统的农业系统至今仍然为20亿人③这一数据参见FAO, Why Dynamic 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http://www.fao.org/giahs/giahs/giahsabout/en/,访问时间2016年5月18日。提供粮食,同时保持着生物多样性、实践生产知识及相关文化。全球这样的农业遗产应当得到认知与支持,使之保持并世代发展下去。

由此,它强调入选计划的每一项农业遗产都是自成“系统”(system)的,不可被替代,并且具有生态和文化的积极意义,因而由全球角度均衡地来看,还是“重要”(important)的。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业遗产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遗产的关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遗产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农业遗产理念在精神和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均强调人与所处环境长期达成的共存关系,追求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概念表达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农业遗产在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的大类之下,属于一个分支,其主要强调农业遗产要成为在文化蕴涵、景观多样性及土地可持续使用方面的范例,其中也包括在气候与环境变化下人类仍然能够顽强应对和生存的范例。因而,它不追求数量增多,而是突出典型性以及类型的均衡性。

诸如古巴具有农业史学意义的19世纪的咖啡种植园(archaeological landscape of the first coffee plantations in the South-East of Cuba),克罗地亚的在古希腊时代就已开始呈现的葡萄、橄榄等丰收景象的斯塔利格雷平原(StariGrad plain),埃塞俄比亚延续了400余年农业传统的孔索人文化景观(Konso cultural landscape),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素巴克水灌溉管理系统(the subak system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Tri Hita Karana philosophy),这些教科文组织农业遗产都是表达人与环境持久的、和谐互动的代表性范例,类型上讲求多样,并具有突出的典型性。

粮农组织则强调,其农业遗产的概念更加复杂,每一项重要农业遗产系统都是活态的、演化中的,显现了人类群体与他们生存的土地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包含了文化、生态及更广泛的人际环境。人类和他们的生存活动持续不断地适应着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对生物环境和景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塑造。这使得人类世世代代能够积累经验,能够不断扩展和深化知识体系,以致能够使生存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紧密地融为一体。

由于更突出专业内容,要展示其丰富性,因而粮农组织在遗产的确认上追求一定的量,并预期以量来显现质。其计划目标为100项,已遴选出三之一强。

总体而言,除在执行技术上有所不同外,二者在价值目标上没有差异。因而,最典型的遗产项目会同时具备两个身份,即既是教科文组织的农业遗产,也是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共同的范例,当推菲律宾吕宋岛的稻米梯田(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 Cordilleras)和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图1、图2),它们既是世界遗产,又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

图1 哈尼梯田景色

图2 有人和牛劳作的哈尼梯田

2 农业遗产传统性和当代性的构成要素

2.1传统性要素

每一项农业遗产本身应具有长久的发展脉络,并且是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生存方式、文化体系、自然环境共同延续下来的。农业遗产其本身是传统的,甚至可能是非常古老的,它们包含着人对土地、对大自然、对宇宙一以贯之的看法,包含着其自身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审美追求、生活态度,以及人类与所处环境建立起来的长久稳定的关系,此为农业遗产的传统性。

由此,能够看到农业遗产与习俗、信仰、社会关系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等内容是融为一体的。或者说,是一个广义文化概念。比如我国第一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在水稻田中养鱼,有着1 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远离化肥农药,保持了纯生态的农田。随之,有了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的秋日传统仪式;还与民间艺术交融,派生出了田鱼雕刻、青田鱼灯舞等艺术形式,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这些内容都是该项遗产包含的要素,即农业形式及其承载的地域文化。

2.2当代性要素

从价值标准和制度体系看,农业遗产是当代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产物。它依靠当代的法律及其规则,按照当代科技的思维进行判断,用当代行政管理手段加以保护。此为农业遗产的当代性。

农业遗产的当代性,首先体现在价值观的当代性上。而价值观的确立仰仗于稳固的制度框架,由法律的运作系统支撑起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关于人类共同遗产④人类共同遗产包括南极、外层空间、公海及其海底资源、世界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化多样性、数字化遗产。的国际公法就不断地建立、调整、完善其价值理念和执行规范,使得这种当代性越来越凸显。

比如,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过程当中,早期农业遗产被划分至自然遗产的大范畴,世界遗产法认定农业遗产属于自然遗产而非文化遗产,适用的也是自然遗产的标准。随着理念的转变、修正及广泛认可,到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修改了执行法《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⑤《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是配套的下位法律,世界遗产的专业标准、程序规则和执行政策等重要内容,均体现于此执行法当中。,农业遗产被重新确立为文化遗产,适用文化遗产的标准。这是一个性质上的大变动,农业遗产的发展进程,即由自然到文化的认定的大变动,充分地、典型地诠释了价值观的当代性。其转换过程顺畅,也是因为价值理念的发展清晰,理论的成熟自然铺就了其身份“转型”的路,其话语环境是立体而成熟的。

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看似没有直接的公约、宪章等当代国际法文件来确认,但在实质根源上仍然生长于法律的沃土中。从一个直观层面看,它是一项覆盖全球的工作计划。而就理念基础而言,其法律上的主要依据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在保护和具体标准的执行方面,较大程度地参照了《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3传统性和当代性的一体性

由上梳理可以看到,重要的是,农业遗产保护作为全球性事务,其传统性和当代性需要融为一体,也必然要融为一体。否则,它们共同构成的当代语境下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农业遗产的独立概念就难以成立,保护工作也无从展开。

为了强调农业遗产的传统性和当代性的合一力度与不可分割性,在这里需要清晰呈现一个逻辑链:农业形式是在与环境长期协调中形成的,地理条件塑造了农业形式;农业形式在其漫长传承的过程中培育出富含所有生活内容的文化,集合了人的智慧、传统知识、传统习俗、社会形态。以农业遗产的理念和制度予以保护,它们才有未来。每一项活态的农业遗产系统都是其所在地区域文化的反映,并对其所在地区域文化进行着持续的维护,让区域的文化形态保持绵长生命力。前述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稻鱼共生系统”之所以使位于浙江中部的青田逐渐消除了之前受大农业冲击、年轻人承接不畅等诸多问题,之所以在形成1 200年之后仍然有未来,正是由于它作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步入了与区域文化的良性循环当中,传统性和当代性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

3 传统性和当代性融合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探究农业遗产保护其实质,一言以蔽之,即解决当代价值观下传统农业系统的生命力持续问题。我们设立标准,将符合标准的传统农业实体及其附着的智慧、成果通过法定程序确立为“遗产”。依照国际公法,其性质还属于人类共同遗产。那么,新理念下的新产物成立之后,会衍生出怎样的问题,是否会形成问题的循环,都需要后续的实践检验和推敲完善。亦即,农业遗产的传统性和当代性之间不仅需要融合,更需要全面的平衡。

3.1必然的挑战

一些挑战必然会出现在面前。在北欧,生活在亚北极地区的萨米人(拉普兰人)世代以猎驯鹿、养驯鹿、食驯鹿为生,以驯鹿为依托,服饰、家居、出行、信仰、礼仪等均离不开驯鹿,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图3、图4)。显然,这种文化体系在今天的法律价值观下受到了冲击,与环境法、动物法产生了矛盾。如果萨米人遵循当代法律价值,就意味着放弃他们的文化。因此,必须在当代法律与传统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图3 瑞典约克莫克萨米博物馆所展示的萨米人文化

图4 现代萨米女性讲解萨米文化

3.2问题的延伸

萨米人案例中这样的冲突是典型的传统性和当代性的冲突,也正是农业遗产面临的挑战。问题也就延伸出来,为什么它属于农业遗产的范畴?

从农业遗产事物的实际执行和运作的效果来看,基本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农业遗产不局限于狭义的农耕领域,还包括林、牧、渔、猎等多个范畴。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就有稻米梯田、葡萄酒庄、咖啡种植园、传统灌溉系统、游牧生活方式等类型。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分类更加专业和多面,主要有以下类型:

(1)山地稻米农业生态系统(mountain rice terrace agro-ecosystems);

(2)多作物种植农业系统(multiple cropping/ polyculture farming systems);

(3)下层植物农业系统(understory farming systems);

(4)游牧与半游牧生活系统(nomadic and semi-nomadic pastoral systems);

(5)古老的灌溉(土壤与水)管理系统(ancient irrigation,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systems);

(6)多层家园复合系统(complex multilayered home gardens);

(7)低于海平面的农业系统(below sea level systems);

(8)部落农业遗产系统(tribal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9)高位值作物和香料系统(high-value crop and spice systems);

(10)狩猎采集系统(hunting-gathering systems)。

相对而言,类似萨米人案例的游牧半游牧系统和狩猎采集系统更加稀少,保护起来也更加困难,因而也纳入了广义农业遗产的视野当中。

根据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种类。多套种类聚合起来,类型的分布会呈现立体而复杂的形态。类型之间如果失衡,对于农业遗产所在地区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起到促进作用。由此,继续延伸的深度问题也就不断出现了。

怎样保持类型之间的平衡?“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包含多少种类才够全面,才能具有典型性和涵盖力呢?如果全球36个项目⑥这是截至2016年6月的数字。中有10个以上都是稻米梯田,那么,“系统”的多样性意义又如何体现呢?

3.3解决之道

3.3.1看到问题的本与末

当代性和传统性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会连锁反应,形成多方位的复杂状态。因此,在实践和研究中要分析出它们的来龙去脉,并在整体上有所把控。

在目标上追求类型均衡,保障一种良性格局的构成,无论是一国范畴内,抑或地区范畴内,以及全球范畴内,都是毋庸置疑的。

从实际效果观察,正面效应也比较明显。在类型全面的基础上,一方面,不同地理条件所造就的不同的农业遗产各自系统完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以古茶园、藏红花、青梅、枣林、桑树、人参、香榧林等特种作物为依托的遗产,被科学地确认和保护起来。这样,在农业生态良性存在的同时,也增强了农业遗产所在区域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色。遗产之间尽量不克隆、不冲突,各个系统有序地可持续地发展,从而形成各种类型之间、各遗产所在区域之间的均衡和谐的格局。

同时,追求类型均衡、保障良性格局,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尽管构成格局的要素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情况下,遇到的问题会是各种各样的。比如,一些项目的内容重复率较高,稻米田、枣林、茶园的项目同质性明显,独特性不足。又比如,宽泛的(广义的)概念、多样的种类,可能导致理解上尤其是执行上的偏差,使得农业遗产脱离了农业遗产本身,逐渐走向单纯的农业产品或者生活方式,有时甚至利益目标更加突出。这些信号均应有所警惕。像前述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的规则中,虽然均衡地包含着山地稻米农业生态系统、多作物种植农业系统、下层植物农业系统、游牧与半游牧生活系统、古老的灌溉(土壤与水)管理系统、多层家园复合系统、低于海平面的农业系统、部落农业遗产系统、高位值作物和香料系统、狩猎采集系统,而操作中却存在注重收益、忽视本体,即重末梢轻本源的倾向。比如,过于注重附加值高的高位值作物(high-value crop)的遗产项目,注重遗产项目的商业结果和对产品的商业推广。结果是,往往忽略了高位值作物的整体生态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意义,而是偏向于品牌的营造。这样,会与农业遗产的初衷渐行渐远,使得农业遗产蜕变成为泛生活化的遗产。

3.3.2确认方向

虽然当代价值体系及标准下所保护的传统内容,使得农业遗产的传统性与当代性合二为一,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性和当代性被彼此覆盖或消磨掉。我们能够横向地看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执行当中,已经给出了具有参照性的案例,其方法可供借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地中海饮食文化”(the Mediterranean diet)⑦这是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一项。,选择了7个典型地点,从小麦种植、橄榄树栽培、小规模的海上传统捕鱼,到餐桌上的面包、橄榄油、烤鱼,保障一种地中海特色的传统农耕、种植、渔业的文化脉络有所延续。同时,也能使它们与现代的大规模农业、渔业共存于世。这样,既符合国际法设立的标准和价值理念,又保持了传统农耕、种植、渔业的独立形态。

这是让传统性和当代性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可持续的方向。在所有的执法实践和保护工作中须时时保持巡航,这个方向才不会迷失。

4 结论

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追求典型性和均衡性,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注重专业性和种类的多样,而典型性对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来说体现得不是最为显著。这是由执行和实践的情况分析而来的。农业遗产种类与种类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计划执行当中,尤其是执行的中后期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政策上、原则上有所修正,有所规范。

农业遗产的当代性和传统性所引发的多重问题不只限于本文所论,本文仅为学术观察之一瞥。农业遗产事务所涉的内容愈来愈丰富,甚至与当下的关于粮食安全、转基因等话题也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加重了农业遗产事务的当代和未来价值。

以一种法律制度的方式,对那些与环境达成长久、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予以认可,强调自然生态的完整,也强调文化生态的完整,更强调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可分割的一体性,从而尽最大可能地找对人类通向未来的路径,这就是农业遗产事务的宗旨所在。

Agricultural Heritage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LIU Hong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China)

Every agricultural heritage has itself long developing venation, and continues down with local traditional customs, living style, cultural system,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itself may be very old. That contains a consistent view of people to land,to nature, to the universe. There is a stable relationship build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the tradi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By the value standard and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review,agri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product of contemporary universal human values. It relies on law and rules, and shall b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inking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s necessary protecti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th modern means. These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temporaneity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he balance and fus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neity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are requisite.

tradition; contemporaneity; balance;fusion; agricultural heritage;law

S-0;G0

A

刘红婴(1962-),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世界遗产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公法与法学理论。E- mail:professorliu@live.cn.

中国政法大学规划项目“文化遗产的公法保护体系研究”(15ZPG82009)

猜你喜欢

传统性世界遗产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剖析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与创造性
大学生传统性文化和性心理的相关性研究*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互动公平感对员工进谏上司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