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09-15齐秀桂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岗位意识情境

齐秀桂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齐秀桂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见习、感悟、参与相结合进行教学。

急救意识;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护理教育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合理调整护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服务需求提高护生护理实践能力,推进学校教学与医院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患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名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每一名患者都会有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名护士随时都有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可能,其急救意识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1.1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等。因此,培养高职护生急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的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

1.2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我们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急救护理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2.1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患者评估、急救与监护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相关人文与法律知识。

1.2.2能力目标(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

注:本文系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C14380)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2.3素质目标(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2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2.1根据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3个救治阶段为依据,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合作,践行医教结合,使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分析护士完成这3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学习内容。3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职业能力

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急救护理课程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具体学习任务:现场心肺复苏,现场创伤急救,气道梗阻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院内心肺复苏,院内创伤急救,院内中毒急救,常见危重症院内急救,复苏后患者的监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护,危重伤患者的监护。

2.2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的11个学习任务均由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境或病例引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床边与现场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校内,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在床边与急救现场,观看真实场景,感悟技能与知识的应用并顶岗实习参与救护工作。在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护生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和急救意识。

2.2.1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展示的救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引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2.2.2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更加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和职业情感。

2.2.3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的优势,将部分内容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学习任务中,在ICU病房以真实病例及场景为载体,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2.2.4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

2.2.5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ICU顶岗实习1个月,参与真实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3 课程改革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的高仿真化建设,不断贴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3)从医院引进新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教学内容切实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新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G420

A

1671-1246(2016)17-0128-02

猜你喜欢

岗位意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