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演变的特点

2016-08-23马恋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体质基础价值

马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演变的特点

马恋

本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变迁,探究出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演变的特点。主要从体育教育目标角度、体育教学性质角度、体育教育自身发展角度来探究其价值取向变迁的特点。

改革开放;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演变;特点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6.047

对改革开放以来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演变特点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从基础体育教育内部认识其自身发展规律和改革的趋向,为我国现阶段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与未来阶段确立一种为基础体育教育实践所普遍接受的教育价值取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1.改革开放以来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阶段划分

从改革开放到至今,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特别是体育教育在总结与探索中经历了多次的变革,使是我国基础学校体育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文按改革的历程和其发展特点,从纵向的时间上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恢复调整阶段(1978一1991);探索过渡阶段(1992一2000);全面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2001--至今)。

2.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演变的特点

2.1从基础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角度看

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体育教育进行的改革内在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能够较好的反映出那一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其特点。不同的教学价值理念的出现,是由于基础体育教育的目的不同,有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有的是为了注重体育学科知识的自身逻辑发展,有为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终身体育需要,即以学科知识为本的知识本位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和以国家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等。

表2-1 不同阶段我学校体育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及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图2-1 三种基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关系图

纵观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动态: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实现由单一追求向多元价值最求的趋势发展,即从社会价值取向追求向社会、知识、个体价值取向相结合的方向不断迈进。从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历史角度来分析,注重社会、学科自身的发展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这是我国当前新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必然趋势,是基础体育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时代的到来。在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导下,我们把这三种基础体育教育各作为一个模拟子集,随着我国基础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三个模拟子开始交集,使得三者的交集在不断扩大,而正是交集的相容部分是我们现阶段和未来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所追求的。(图4-1)

2.2从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性质角度看

体育教学性质角度实现了由“工具性”价值取向到“内在性”价值取向转变,即由“工具体育”价值取向到“生物体育”价值取向再到“人文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在不断反思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个人本位的多种体育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技能体育、体质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人本体育和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等多种具有改革意义的价值取向。而人们对体育教育价值的新思考,这是种进步,是对“手段论”、“工具论”的挣脱,是朝向“目的论”迈进。

回顾我国的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体育教育走过的道路都是曲折前行的,往往是由于那种功利性、非本质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引导所致。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体育教育改革,由工具体育价值取向慢慢向生物体育和人文体育价值取向转变。体育教育改革最理想化是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论证,逐步向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回归。学校体育教育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之间关系即“手段论”价值取向和“目的论”价值取向的关系。“手段论”体育价值取向是社会的产物,服务社会的工具。但是,这时我们就要回归思考体育的内涵,探寻体育的内在价值,这就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动力所在。

2.3从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特点角度看

三十多年来的曲曲折折,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及价值取向经历多次变革,由最开始的注重体质体育和技能体育的“工具性”价值取向,逐渐转向注重“素质体育”、“终身体育”、“健康体育”、“人本体育”的价值取向。

2.3.1“技能体育”向”体质体育”基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中国60年代的“乒乓外交”、80年代的“女排精神”,体现出“技能体育”对那时的我国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客观地说,这是社会本位的“工具论”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满足社会需要。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基础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工具,其价值取向的导向性慢慢偏离了事物发展的轨道。这种恶性循环的持续导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中国青少年的体质逐年下降,基础学校体育教育陷入难以自拔的“沼泽带”。“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改革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我国的需要,“增强体质”的历史重任就落在基础学校体育教育身上,学校成为改革的重要基地,“体质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慢慢衍生。20世纪70~80年代的新中国,体质体育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扬州会议开启了我国体质教育价值取向的里程碑。接下来,我国慢慢开始了有注重“技能体育”向注重“体质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体质体育”的提出与发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2.3.2“体质体育”向“素质体育”基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体质体育”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不可否认,它对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的的提高有显著的功效。“体质体育”价值追求是基于把我国基础学校作为一个加工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加工着青少年的合格健康体质,在科学制定的密度、强度、次数、组数面前进行统一规模化的生产。这种规模化的生产可以说给当时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效益,但是从另一面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追求。体质教育价值取向实则是一种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即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基于人的生物性,片面地注重体育运动对人生物改造价值,忽视了人们想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情感体验、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这使得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制造健康的“工具”。因此,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素质体育”的价值取向应然而生。因此,“素质体育”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通过接受基础体育教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2.3.3“素质体育”向”终身体育”基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素质体育”永远的主体,但是随着发展,在现实中它已披上了“皇帝的新衣”。全面素质体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口号,减负减负,越减越重。法国学者PU1Lengrnd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新世纪,终身体育教育价值取向逐渐形成并成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是相辅相成的,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把“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基本出发点,落实好“素质教育”,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作为最终目的。目前,我国的小学至大学都已将传统的体育课改为新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从这点可看出这种多元的,复合型的“终身体育”教育价值取向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是新世纪基础学校体育改革的永恒主题。

2.3.4“终身体育”向“人本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终身体育”的价值取向将伴随基础体育教育的始终,但是随着发展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其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的指引下,改革的进程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迈进,即向“人本体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发展,体育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的教育而不是机械和生产的教育。关注人生命的体育教育是21世纪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出发点和归宿。2006年全国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7号文件”的颁发,制定了“以生为本”的政策,用“感召生活、关爱生命、健康人生”的人文体育精神来指引基础体育教学实践,这正体现着意识形态自身的“从否定到肯定”的螺旋发展。

21世纪,新一轮的基础体育教育中,“人本体育”的价值取向提上议程,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体育等相关理念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人本体育”价值取向得以确立,并在基础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全面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学校体育迎来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价值取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人本体育”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反射,也是其实践的最终目的。新世纪的体育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3.结语

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特点:从体育教育目标角度看实现了由由单一的价值取向向多元价值取向的转变,即由单方面的“社会本位”或“知识本位”向多元的“社会、知识、个人”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转变;从体育教学性质角度实现了由“工具性”价值取向向“内在性”价值取向的转变;从体育教育自身发展角度实现了由技能体育向体质体育、体质体育向素质体育、素质体育向终身体育、终身体育向人本体育价值取向的逐步转变。

参考文件:

[1]谷世权.中国体育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05-306.

[2]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3.

[3]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14-18.

[4]赵玉梅,曹守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三十年历史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5]张细谦.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选择[J].体育学刊,2013,02:49-53.

[6]陈玉忠,徐箐.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66-1668.

马恋(1988.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体质基础价值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