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持与创新

2016-08-18廖树山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研修学科学校

廖树山

我市的通用技术学科建设,在四年前与全区各地一样举步维艰,没有课程内涵积淀、没有专业师资、没有专门的设施设备,这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难题。但是,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与柳州市这座工业城市有许多内在的契合,这是我们的重要优势。于是,我市采取了整体推进策略,为各校提供统一的标准化设施设备、成立全市学科研修团队、强化教育督导,为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破题。各校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借国家课程标准和专家指引,紧紧依靠政府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借助团队的力量,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建设,保证了通用技术这门崭新的课程在起步阶段便能够沿着正确的学科方向顺利前行。2014年、2015年,我市先后派出两名教师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的通用技术年会暨教师技能大赛分别获一、二等奖。我市教师执教的通用技术课程已经达到了国内同行的相似水平,得到了国家课标组的高度肯定和全国同行的一致认可。

一、课程建设的机制保障和文化氛围

一门没有高考作为约束力的高中课程,在课程建设的最初阶段,要顺利实施必需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保障机制,引导、帮助、督查缺一不可。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体现在每一名高中生的身上,这门课程都是学生应当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受教育的义务。所以,各级政府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学校按国家课程方案开课。为了确保通用技术课程的正常实施,柳州市除了正常注资帮各所学校购买标准化的课程设施设备,还强化了教育督导的作用,将通用技术开课情况与实践室建设情况列入全市教育督导的考核指标,落实到每一位责任区督学的日常督导工作当中。这一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学校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经过几年的积极努力,目前我市专兼职从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已有51人;有20所学校的通用技术实践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资金总额接近1 600万元;全市22所公办高中目前已全部开齐这门崭新的课程,柳州市因此成为整个广西唯一的该项课程开课率达100%的地市。

在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市特别注重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反过来,这些地域文化对我市通用技术学科的课程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柳州市有浓厚的技术文化氛围。市内的汽车、工程机械、钢铁、家化等工业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市区里的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园区和工业博物馆是极好的技术文化教育基地。本地学生的父母和亲属对技术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许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对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些校长甚至在小时候就有过木工、金工经历,长大后甚至还使用过机床,执行老师与这样的校长和同事交流通用技术学科建设的心得很容易得到认同。此外,柳州市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等也可以成为通用技术课程中现成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好素材。

二、学校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学校领导对课程建设的支持非常重要。学校领导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舍得投入,并且是持续性地投入,包括选配适合的人力资源、购置适用的教学设备、增添必要的耗材、预留足够的场地空间等,为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其次是充满信心,相信这门课程对学生强大的吸引力,相信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习得技术能力,培养技术素养,而且可以提高最为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最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新高考中创造佳绩;再次是保持对学科课程的密切关注,经常到通用技术的实践室里走一走,发现学生的新作品,了解师生的新需求,鼓舞师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真切感受课程的深层魅力,对课程的发展给予足够的关切。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设一门新课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通用技术的学科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把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升级评优、对外宣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学校通用技术课程的一线执行者,学科教师要主动工作,不能“等靠要”,要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本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形象”,以通用技术课程的品牌声誉去引领社会舆论,让学校领导感觉到投入的价值回报。此外,学科教师的创业精神尤其重要。所有的学校原本都是“一无所有”的:学校每一处教学实践场所的落成都离不开执行教师的操劳,包括整理场地、安装调试设备等;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都需要教师去收集耗材、提前试验;每一节课程结束之后都需要教师对设备进行新一轮检修、维护和保养……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没有对新事业的开拓勇气,是很难持续做好这项工作的。

三、组建全市学科研修团队,借助专家的力量,确保正确的课程建设方向

师资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为了确保新课程在起步阶段便能沿着正确的学科方向发展,我们组建了全市规模的通用技术课程研修团队,强化团队研修,同时往上寻求国家课标组的直接指导和帮助。

对于通用技术学科来说,其课程建设的力量源泉,必须是一支充满创业激情、具备扎实研究能力的市一级学科团队。因为没有列入高考的统考科目,通用技术课程目前在各校仍处于并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学科教师人数有限,一般一所学校也就一两个人,在学校内部,学科教师很容易因为缺少学科交流导致业务水平提高缓慢。以地市为单位组建研修团队,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是空间距离近,教师们彼此熟悉,交流沟通随意而亲切;其次是行政隶属明确,行政与教研的要求能够得到快速执行。市级团队的建设,召集人的选择非常重要。为了给课程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召集人最好是由市级行政或教研部门的人员来担任,因为职务关系,召集人比较容易申请经费且比较容易协调各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对于执行教师来说,有这样一位召集人存在,也利于他们获得专业引领、职业认同与职业成就感。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并有望保持稳定的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队伍,而且组建起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级学科团队,将学科教师全部收纳其中。在这个团队中,有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年近50且已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刚从大学毕业新入职的教师。为了课程的顺利实施,我市整体规划了通用技术课程的“通识培训”“专业培训”“教研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研修体系,并强化了团队的线下研修与线上研讨。自2013年秋季学期起,通用技术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进行两次全体集中的教学研讨。每次集中研讨,我们都会设计明确的主题和任务,比如安排一个实践项目,要求每位教师亲手设计制作一件指定的产品等;每次集中研讨,我们都会选择一所不同的学校,一方面是提供机会给学校展示本校的课程建设成果,一方面引导全市教师从不同侧面为该校的课程建设出谋划策。目前,我们已累计集中研讨10次。在市级研修团队组建不久,我市便创建了全市通用技术学科QQ群:各校教师随时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成果提交群上与同行共享,随时把搜集到的学科信息提交群上与大家分享,也随时把遭遇到的困难提交群上寻求同伴帮助和支持;利用Q群的“群相册”功能,老师们还可以用图片的方式展示本校的课程建设成果,为其他学校提供学习样板。线上研修成为线下集中的有益补充,也成为凝聚团队力量的一个重要纽带。老师们在团队的支持下迅速成长:他们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无保留地展示。可以说,老师们在课程理念、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施方法等方面都能得到团队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得到了许多颇具操作性的教学建议。

2014年5月,我市50名通用技术教师集体前往南京师范大学,接受以顾建军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为期十天的国家级专业培训,并在这次培训中理论水平与实操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这让我们意识到,来自课程专家的智力支持对我们的课程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我市的课程建设得到了国家课标组的直接指导,保证了我市课程建设的正确方向。如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依照课标要求,牢牢把握住“设计”与“实践”这两个核心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设法让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技术”作品,让丰富多彩、创意新颖的“技术”作品成就我市高中生的技术素养。此外,我市还在全区率先将创客教育引入通用技术的课堂,建起了4个具有较高水准的创客工作室,学生以创客精神面向真实世界发现问题,与同伴分享创新和创造,目前已有多人21次在国际国内发明及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基于学生自身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学习和社会生活体验,重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它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是课程当然的主体。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强调实践、突出动手,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率极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常情况下,课堂一旦进入学生活动阶段,顿时就会变得生动、灵动起来:学生的尝试、讨论、分享、实践,充满了技术教育所追求的再造与提升,充分展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方向。有些学校在开课之初曾担心新设课程占用课时,对高考成绩会有不利影响,但随着大家对新课程的了解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始接受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的独特培养价值。在一些示范高中,因受其他活动影响导致通用技术课出现缺课时,学生会强烈要求校长安排时间让老师把所缺的课时补回来,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

四、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始终是课程建设的主战场。通用技术课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就是让学生动动手,制作出一些好玩的工艺品;从目前的研究进展看,通用技术课至少包括了技术理论课、方案构思课、设计制作课、技术试验课等多种不同的课程类型。我市通过市级教研,目前已经明确了如下课程实施思路:以课标为依据,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不同的课型都要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个共同的课程目标服务。

技术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技术的理论、概念和理念。如果单纯采用讲授法,这种课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为了化解这个难题,我们在团队研修的基础上确立了“归纳法”在这种课型中的主导地位,即通过实物或视频的方式展示技术产品,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展示技术方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来建构技术理论知识。例如在“设计的标准”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测量不同桌子的高度,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会发现,大部分桌面的高度都是75厘米;在学生惊奇于这一发现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暗含的规律,比如推论桌高与绝大多数学生的身高的对应关系等,进而使学生“豁然”明白这75厘米的数字中原来蕴含着一种约定俗成的“工业标准”,这样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帮学生建立起“遵循标准”的“技术”理念了。

方案构思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分析,将各种设计要素通过缜密构思按一定的规律架构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我市的通用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常常采用项目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去实践设计一个个在真实生活中有用的作品,例如设计一个超市购物袋的手提器,让妈妈提物时手不被重物勒伤手指等。在这类课型中,通过团队研修,我们强调了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形成多个设计方案;如果学生最终的设计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此,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科任教师通常会将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不受约束(确保不被反对)地提出来,再绘制成草图交给同伴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运用模仿、联想、奇异构思等策略方法,对组内各成员的草案进行反复的比较、完善,最终形成一个或几个理想的设计方案。

设计制作课是通用技术课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课型,它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一次完整的技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课程中的“设计”和“技术”本质。在实施这类课型的过程中,我们经过团队研修,决定突出以下三个要求:一是限制“因”,即在真实世界中,任何产品的制作都要受到成本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提供材料等;二是有“目标”,即任何设计首先都要满足特定的功能,这是设计的基本目标;三是“真实创新”,即定位于真实世界的创新,在各种限制条件的制约下,通过精心的技术设计来实现产品的特定功能,这就是“技术”的创新。比如在“创意衣架”一课中,我们给学生一根1米长的铝芯电线(原来用铁丝,后来考虑安全因素改用电线),一把尖嘴钳,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出一个衣架,作品要求如下:第一,必须能作为衣架撑衣物,第二,至少有一处与众不同的设计。像这么简单的小项目,同样可以承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技术试验课要求学生根据技术产品的要求,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并亲自动手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通用技术课程之所以需要试验课,其实是要通过试验找出原有设计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验证某个已知结论正确与否,因此,这样的课程试验带有强烈的探索性。例如在“承重试验”一课中,教师交给学生两张A4纸,要求学生先设计并制作一个长度≥20cm,宽度≥6cm,厚度≥1cm的桥面,再对自己设计制作的桥面进行承重试验。学生最终选择了以100g的砝码逐个加重的试验方案,在试验中记录了承重量与形变的详细数据。学生从以上制作和试验活动中所获得的技术感知与数据体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不足和努力方向

虽然我们的通用技术课程已经顺利起步,但作为开课不到两年的地市,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课开了,但还没有做到开足,距离开好还有一定距离;学科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教学从入门到成熟还需要假以时日;从学生所提交的作品中观察分析,部分学校师生对“工艺品”与技术作品的关系尚待进一步厘清;一些学校将“项目”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在具体执行项目课程的过程中没有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项目实施进行设计,而是先设计项目,再对照课标寻找关联,甚至有时用项目去“剪裁”课标,导致只见项目、不见课程。

以上问题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理解到,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几乎所有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老师,首先都会试图用自己原有的学科知识来解构这门新的课程,甚至认为这门新开的课程刚好可以为自己原来从教的学科服务。比如物理老师会认为通用技术就是物理的一个分支,认为技术只是物理原理的应用,于是便在自己的课堂中不自觉地用“科学探究”替代“技术实践”;化学教师则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设计“技术试验”,不自觉地就会强调从一个实践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进而将“为什么”的科学思维与“如何做”的技术思维相混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研、教学实践的深入,老师们慢慢都能“触摸”到这门课程的核心,进而建构起真正属于这门课程的技术教育话语体系。但是,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全体通用技术教育工作者抱团取暖,相互切磋,方能真正促成逐渐接近课程本质的探索和实践。

结合以上思考,我市规划下一阶段课程建设的方向,是继续完善课程实施的以下几个环节:首先,鼓励学生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发现并明确身边人机关系不合理的问题;其次,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计、绘制技术图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多种方案中做出权衡;再次,鼓励学生使用现有的材料与加工工具,制作出技术产品或模型;最后,将设计变成现实的行动,解决真实世界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一方向,体现了通用技术课程最核心的技术素养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问题,体现创新追求,通用技术的课堂时间有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活动只能是通过学生的设计去实现一系列的“微创新”,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微创新中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技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对技能的训练,通过实践一步一步习得、掌握。因此,在以项目为课程实施方式的时候,老师们必须明确:项目本身不是课程的目的,它只不过是技术素养的培养载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不是单纯的“动手做”,而是基于真实生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动脑想加动手做”。(责编白聪敏)

猜你喜欢

研修学科学校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