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①

2016-08-03谢友军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可行性效果

谢友军

(皖东人民医院骨一科,安徽 滁州 239064)



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①

谢友军

(皖东人民医院骨一科,安徽 滁州 239064)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12~2014-12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行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行AO改良张力带固定治疗。在手术结束后就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练习,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术后首次锻炼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21例为优,4例为良,优良率为100%,对照组17例为优,5例为良,3例为差,优良率为88%,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对骨折部位进行牢靠的固定,膝关节锻练时间早,且骨折恢复优良率高等优点,在髌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髌骨骨折;可行性;效果

髌骨骨折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好发于青壮年,在治疗上,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应该在早期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这对于髌骨关节面平整的恢复以及伸膝装置功能的恢复都具有积极意义[1]。笔者自2012-12~2014-12采用两种方法对50例髌骨骨折患者为例进行论述,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和AO改良张力带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50例新鲜、闭合性髌骨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7岁,平均(45.6±5.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最短为1d,最长为8d,平均时间为(2.9±0.7)d;37例患者为单纯横断型骨折,13例患者为粉碎性骨折。致伤原因:14例患者为车祸伤,36例患者为跌伤。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腰麻、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待其成功后,取其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驱血,上气性止血带300~500mmHg助止血;取髌前正中或弧型切口,逐层切开,显露术野探查。吸尽积血,刮除嵌入断端间软组织,将骨折复位,以复位钳临时固定,继而以2枚钛质克氏针纵行穿过髌骨,并尽量保持平行且位于髌骨中、后1/3为佳,将钛缆绕过克氏针,在髌骨前方成“8”字,采用专用的器械将其拉紧,锁死夹扣固定,剪除多余钛质克氏针及钛缆,对于粉碎性骨折,可以加用钛缆环扎一道以加强固定。

对照组:麻醉、切口及入路与观察组基本相同,改用2枚克氏针及钢丝“8”字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可增加1~2枚克氏针固定,并加以钢丝环扎,必要时增加可吸收线缝补以加强固定。术中均透视证实骨折对位良好、关节面平整。

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消肿治疗,在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练习,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

以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为依据,优:28~30分,良:20~27分,差:<20分。优良率=[(优+良)/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t、χ2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锻炼时间方面均较对照组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结果比较±s,n=2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比较(n=25,%)

3讨论

在人体中,髌骨是最大的籽骨,它的位置处于浅表,因此相对比较容易受伤,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尤其是髌骨粉碎性骨折在手术中解剖复位比较困难,内固定也容易发生松动[2]。髌骨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民间自制缆绳外固定,闭合复位克氏、空心钉内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及髌骨爪内固定等。现多数学者均主张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尤其对髌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成为治疗的首选,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O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以及钢丝环扎法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均有不完善之处,难以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求[3]。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应用最为广泛,在应用中发现其缺点主要为以下几点:(1)在拧紧钢丝的时候,如果凝的过紧容易发生断裂,如果不紧则容易导致骨折块固定不确切;(2)钢丝在受到一定张力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蠕变,一定时间之后也就会出现松弛问题,导致固定效果不佳,甚至还会出现钢丝断裂、骨折块移动问题,导致出现畸形愈合;(3)克氏针比较细并且没有螺纹,在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过程中因为受到反复肌腱组织牵拉作用,则容易导致针体在髌骨内出现旋转及滑动,则会影响内固定效果;(4)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克氏针和钢丝脱落,在手术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克氏针一段折弯成钩状,但是在临床研究中却指出这是导致钢丝脱落和克氏针退出等临床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5)如果针尾比较长的话则会对局部软组织产生刺激作用,甚至还有可能会戳破皮肤;(6)再实施二次手术内固定的时候,则会导致手术切口范围比较大,被折弯的克氏针取出难度比较大。为了能够有效避免以上各项问题的出现,在临床研究中[4~6]则开始加大关于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研究,并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改进,采用尾部具有圆孔的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

近几年,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开始应用于外科手术治疗中,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核心材料是钛缆,钛缆是一种高强度的内植物,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比较广泛[7]。与钢丝相比,钛缆具有抗拉力强、耐磨损、不易疲劳断裂及松动脱落等优点,能够更好的稳定固定效果,且能够防止切割骨质。除此之外,在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对磁场的感染、体积、毒副作用等方面,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也具有较高的优势[8,9]。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采用的是尾部带有圆孔的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实施骨折固定,钢缆则可以从髌骨固定针尾部的圆孔中穿过,不必将固定针尾部折弯,可以有效的将固定针和钢缆进行结合,这样不但能够对张力带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以免发生张历带脱落,同时也能够对固定针旋转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以免出现内固定失效。固定针本身也就是可折断式,因此为其在手术操作中的应用也提供了便利。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术后首次锻炼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且其手术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10],证实了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性。总的来说,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具有对髌骨骨折进行牢靠的固定,不易松动脱落、断裂,耐疲劳,抗拉力强,术后患者膝关节可早期功能锻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宏,郑毅,章小军,等.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21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3):336-337

[2]邵明,凌坤,贾德卫,等.髌骨环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9):130-131

[3]N Yoshimura,S Muraki,H Oka,et al. Accumulation of metabolic risk factors such as overweight, hypertension, dyslipidaemia,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raises the risk of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 3-year follow-up of the ROAD study[J].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2012 (11):716-717

[4]邵钦,李旭,刘林,等.钛缆半环扎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6):556-557

[5]熊中伟,申庆民,赵太茂,等.一种新型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点[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1):41-44

[6] 龚灏,尹宗生.新型髌骨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8):758-760

[7]冯能,李跃红,陈卫,等.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82-83

[8]朱炼.手术治疗髌骨粉碎骨折膝关节远期功能及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治疗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

[9]杨晓东.髌骨钢板治疗髌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1):877-878

[10]陈丽华,吕亚,张彩娟,等.分体式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2):56-57

作者简介:①谢友军(1978~)男,安徽滁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创伤 。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4-0124-02

(收稿日期:2016-04-28)

猜你喜欢

可行性效果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