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老师该做些什么?

2016-07-28顾菁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腰鼓规律阅读教学

顾菁华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近日,全市举行了阅读教学探讨活动,《安塞腰鼓》《落叶之美》《三峡之秋》等几节阅读课异彩纷呈,光与影的变幻、声与色的组合、动与静的协调,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回顾课堂,反思教学,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问一问: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老师该做些什么?

一、增加自己的宽度、厚度与高度,才能由“模糊”走向“清晰”

雾里看花,朦胧生美。许多作品中的形象常常因丰富而变得模糊,但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时不能模糊,必须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认识。

宽,虽然“只取一瓢”,也要面对“弱水三千”。怎样把学生的要素激活,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备课是先决条件,上课是关键环节。传统的课堂,备课是“一对一”准备预案,课前怎样计划,课上就怎样完成“任务”,容不得学生节外生枝,即使学生有意外表现,教师也大多显得手忙脚乱。而“生成性”课堂,备课是“多对X”准备预案,一篇课文可能传递1000个信息,我们老师课前要力求穷尽,横向到边。课堂设计可能只指向其中200个信息,重点把握的还要少得多。但毕竟课文中所有的信息都有一定的关联,你不知道学生在哪个点上会有突发奇想,一旦生成,事发突然,教师开始手忙脚乱,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浅尝辄止。其实,只有当你课前吃透文本,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时,你才会轻松自如地走进课堂,游刃有余地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

厚,没有千百次的锤炼,没有若干次的积累,对某一个点的信息的掌握与运用往往就是单薄的,更不可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教师的厚重源自不懈的努力、严谨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比如,《安塞腰鼓》中有这么一段:“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如果望文生义,认为当时空气冰冷,阳光恬静,世界困倦,显然在主旨把握、背景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里其实仅仅就是强化了舞蹈场面的“火烈”,教者可以用“即使……也”的假设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高,对于作者的“弦外之音”、文本的“意味深长”,教师自己先要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具有“会当凌绝顶”的眼界,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达到领悟的升华。比如阅读胡弦的《落叶之美》:“落叶的树,就像一个正在抛弃鼓掌生涯的人,抛弃盲从、喝彩和满脑子闹哄哄的迷乱,变得安静下来,从而带领整个世界安静下来,走进睿智和哲理。”经历了春夏,绿色葱茏,色彩缤纷,令人羡慕;树叶沙沙,似掌声阵阵。繁华落尽,愈加清醒,接近睿智。那是落叶勇敢涅槃的悲壮美、将获重生的喜悦美、宠辱不惊的坦荡美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美。

二、遵循事物规律,才有可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我们老师的高度时刻影响着学生的高度,这就是所谓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文和道、读和写、讲和练、教和学、知识和能力、语言和思维、课内和课外……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对应关系的认识与概括,就形成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数学是举一反三,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十个题目;语文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然后获得感悟。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得多了,积累就丰富了,见解就深刻了,领悟就加深了。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说过,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这就启发我们更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对于学习规律,语文学习中特别要重视“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和“语言的积累”,“习得重于学得”。教师不能以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也不能以参考书的提示来完成课文理解从而代替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阅读教学中,不管学生读了多少,读得是否流利,老师就硬牵着去理解,学生没有多少语言积累,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了。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读中养成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的良好习惯,在读中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学习规律还包括人的一般认知规律。这里仅以视频采用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为例。

首先是视频播放的顺序。教《海燕》,可以先播放海面上海燕作为普通海鸟飞翔的视频。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时候,海燕在海面上悠闲浮憩,姿势也是玲珑飘逸。当风力、光线急剧变化时它们就会变得焦躁、亢奋。这种景象在高尔基眼里就像当时俄国的社会政治状态,他联想到急剧变化的革命形势。由具体形象、可知可感的海面景象到抽象晦涩、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社会生活,这种跳跃之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为什么?白色恐怖!骂要“指桑骂槐”,夸要“隐晦曲折”。《安塞腰鼓》就不同了,没有什么晦涩、隐藏的东西,如果开始播放腰鼓表演盛大场面的视频,会束缚学生的多样思维。美的文字的表现力是无限的,有时读者的再创造甚至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表达。但在结尾处呈现视频却是锦上添花,因为它可以让文字表现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可以让学生把“天地大舞台”“撼天地”的表演力感受得更真切。

其次是视频主题的选择。教《明天不封阳台》,因为文中有这样的文字:“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一般老师可能就会选择如这般文字所描绘的血腥画面做导入视频,其结果是制造了冰冷的气氛,而且容易让人产生对工业文明的误解,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如果从“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出发,收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做导入,既能激发兴趣,又点燃了学生的爱心,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入阅读佳境,一举多得!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腰鼓规律阅读教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啊,腰鼓山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巧解规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