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动中国”,“感动”语文课堂

2016-07-28徐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感动中国刘和珍感人

徐丹

借用“感动中国”中的颁奖辞,引导学生从中品味表达“弦外之音”,定会让他们由被感动转变为自觉学习借鉴,课堂自然就会情真意切,动情感人。

一、有效指导,张扬个性

指导学生根据“感动中国”的颁奖辞精推细敲,他们不仅能发现感动的要素,更能体味其中的独特情怀。

在指导学生阅读揣摩时,多让他们从平凡的事迹中探寻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精神。在必修五第12课《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遭遇的不幸,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冒生命危险,饮弹而倒,给当局者深深的提醒:中国好青年无处不在。确实是一段好文,但总觉得缺少一定的激情。于是,我建议学生认真阅读刘和珍去抗议并被扫射的一段,让学生能够从其中的情境中概括提炼,形成一定的陈述语句,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情感。

感人的文章,首先是与众不同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应多给其自我分析的空间,鼓励他们在欣赏体味中找出与众不同,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其中的精彩与闪光点。多融入自己的观点,做到情、景、事有机融合,虚实相间,散整相融,真正体味其“不一般”。

二、读写结合,多元评议

每一份感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需要深层次地解读和挖掘。透过“感动中国”的颁奖辞,不难发现精练、隽永、深刻无不是其中必备的要素。

在必修五第7课的《陈情表》教学中,学生对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总不“来电”,缺少理解的深度,更不能体味其中的“孝”道内涵。学生没有“感”过,自然也就不会“动”情。于是我请学生读2015年度“感动中国”中13年守护父亲的朱晓晖的颁奖辞:“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并请学生欣赏其反哺之恩的事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便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了无限感思:久病床前无孝子,朱姐的事迹告诉我们,孝是世上最美丽的风景,更是温暖人心和传播正能量的一盏明亮的灯;父爱如山,孝情感天,朱姐,好样的!为你点赞……这样,以“读”为引子,能帮助学生抽出源源不断的思线;以“写”为载体,能帮助学生写出尘封已久的最感人肺腑的语言。

指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人事迹,让学生在认真体味中主动和其中的人物对话,产生心贴心的共鸣,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感受大爱、大美。指导学生在写中揣摩颁奖辞特色,体味叙议结合运用的恰到好处,更利于学生积极模仿。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去寻找感动中的素材,组织他们点评、欣赏,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读写成果,延续感动。

三、关注社会,充分积累

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学习素材,不仅新鲜,更能发现取之不尽的宝藏。在题为“母爱最大”的写作指导中,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母亲最感人的故事。很多同学都是从自己经历的小事中探寻其中的“母爱”的:母亲将治病的钱用来给我买需要的学习资料;母亲为了让我能读书,跑遍全村给我借钱凑学费;母亲为让我吃上心爱的红烧肉,每天等我上学后,去捡破烂换钱买肉,自己却嚼青菜……这些事例似乎也挺感人,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于是,我建议学生参阅“感动中国”中同桌妈妈——陶艳波的事例,让他们体味杨乃彬(聋哑)的母亲同儿子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16年的深情母爱。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学生运用家庭摄像机、自己的手机等设备抓拍母亲的感人细节:匆匆上下班,每日都出现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正在苦读的我;胆囊炎发作时,她背着我吞下了止痛片,害怕影响我考试的心情……我将学生搜集的素材,制作成“母爱”微视频,通过微信、QQ群给学生欣赏。他们看后都沉默不言,甚至低头悄悄流下了泪珠。

如前所言,品味“感动中国”的颁奖辞,挖掘感人元素,让学生嗅到感人的味道,帮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定会让他们在感动中演绎出真情实感的“故事”,让语文课堂更美丽动人。以“感”为本,引导学生细察、聆听、真说、多写,帮助他们积淀丰厚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动”为引,帮助学生在深思笃行中反思自己、激励自己、完善自己。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感动中国刘和珍感人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感人的一幕
感人故事
“感动中国”2014年度军工人物:于敏、师昌绪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