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性泥塑活动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

2016-07-06王清玉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泥塑开放性心理健康

王清玉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而泥巴是大自然赋予孩子们的最原始最喜爱玩具,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利用泥塑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情感,发挥幼儿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同时也是锻炼意志、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摔打、揉捏、雕刻泥的过程中,使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让幼儿在泥塑中身心得到愉悦。有这样一个例子:熊辰阳是班上一个非常好动的小男孩,上课是没有一下坐得住的,一会儿用手摸这摸那,一会儿又找别人说说话,老师对着他一筹莫展,可是这位幼儿一到陶泥室,却出奇地安静,做出来的作品总是与众不同。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泥塑作为美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视觉、触觉等知觉经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为幼儿所喜爱,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亦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实施开放性的泥塑活动,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泥塑活动中,开放性教学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怎样做呢?

一、呵护童真,接纳孩子——让幼儿在泥塑世界中自由创造

幼儿的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因为好奇就会产生要玩一玩,试一试的想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喜欢的,用自己的稚嫩的小手,通过泥塑作品表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虽然简单,甚至有些笨拙,但想象丰富,感情很真实,而且他们会将有意思的、认为好玩的地方加以夸张,其他则简单化。捏塑“树”时。崔彬小朋友柳树枝塑得很长很长,笔者问他:“你为什么把柳树枝拉得那么长,而把树干捏得那么小?”他笑着说:“我最喜欢柳树枝,像妈妈的长头发,风一吹,柳枝就飘呀飘,漂亮极了。”他的这个泥塑作品,看起来很稚嫩甚至滑稽,却表现了柳树最基本的特征和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二、放飞情感,鼓励孩子——让幼儿在泥塑世界中充满自信

在日常的泥塑课中,经常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够大胆,很拘束;因此,教师在组织泥塑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造信心。我们班组织幼儿泥塑“长颈鹿”。陈小显得很拘束,脖子捏得短短的,这时,笔者对他说:“长颈鹿的脖子长得太短了,它吃不到树上的叶子。”在笔者的鼓励下,他大胆地把长颈鹿的脖子拉得长长的,笔者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他。从那以后他对泥塑有了很大的兴趣,自信心也增强了,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如此大变化,只缘于一句表扬。可见,鼓励作用之大。

2.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幼儿之间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我们不能要求他(她)一定要做得和谁谁一个样,要降低要求和难度,帮助他们克服不敢动手的胆怯心理,即使做得不像、老师也能责怪,要允许孩子犯错,当他(她)做不成功时,帮助、引导,是老师应该做的,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三、聆听童声,关注孩子——让幼儿情感在泥塑中得以宣泄

幼儿玩泥塑是他们儿童思维和认知的表现、表达,是他们的自我展现,也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很少有合理和不合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我们应该蹲下来,听听幼儿对泥塑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他们美好心灵的呵护

四、鼓励合作,共同创作——让幼儿的人际关系通过泥塑更显融洽

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小组合作,这也是开放性泥塑活动有效尝试。《刺猬》这一作品时,擅长搓泥条的选择了做围栏,擅长手捏的设计制作苹果、梨、枣等水果的造型,擅长构图的负责摆放。在这次合作中,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增进了情感。

五、科学评价,赏识孩子——让孩子通过泥塑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幼儿再创造的自信心。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我们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首先尊重孩子。 评价泥塑作品并不是标准划一,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评价作品,不能以“像不像,对不对,好不好”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听听他们的心声,接纳他们大胆想象和创造,肯定他们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赏识作品。 对幼儿的作品要表示认可、肯定。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给同伴看,给家长看,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注意言行。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举止,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都很喜欢自己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增强幼儿各方面的承受力,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泥塑活动,为幼儿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猜你喜欢

泥塑开放性心理健康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民间美术——泥塑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宋志浩作品赏析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泥塑作业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