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

2016-07-06廖婷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音量课文内容

廖婷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的形式来增强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并在字里行间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朗读还是学生提升字音准确度的锻炼方式,通过课文的准确朗读来提升口语的标准化。

一、教师有感情的领读,带动学生

朗读与阅读的区别,就在于情感上的表达。阅读是机械上的对课文内容有声音的表达,而朗读则注重有情感的声音表达,根据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来选择欢快、激昂、壮阔等明亮性的情感朗读,或是低沉、哀伤、悲痛等抑郁式的情感表达,这就是朗读所要体现的课文内容里的情感表达。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朗读上缺乏感情,不能将课文里的感情倾注入于朗读之中,很多教师表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机械性的,死板的,没有激情与活力亦或是悲痛等的情感写照。在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带着课文的情感去朗读,去理解课文。可以采用教师领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的感情色彩去把握课文的情感,从而带着相应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培养课文的朗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可以根据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让学生体会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来理解整首诗所赋有的朗读色彩,显而易见,这首诗是一首送友离别诗,表达的是一种离别感伤情怀,歌词“是谁太勇敢,说喜欢离别”说得好,离别的伤感是悲凉的,且悲凉的透彻。因而,在朗读这一首诗时,要求学生以一种悲凉的情感来表达。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音量控制

很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音量的控制掌握得不好,朗读的声音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这对于朗读是大忌。在什么样的课文中采取什么样的音量朗读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果课文内容带有激昂、热血的情绪,那么朗读就要声音洪亮且有力;如果课文内容带着低沉,压抑的情绪,那么朗读就要沉稳有力,隐约而含蓄。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课文朗读音量选择的判断标准,比如从作者出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往往将个人的性格特征体现在文章内容里面,例如,冰心奶奶温柔慈爱,她的文章往往是温馨有力的,从而在朗读她的作品时,带的是一种优雅温柔的声线,在学习《春水》时,带着一种希望和温暖的色彩去朗读课文。

除此之外,有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由于害羞不好意思的原因,在朗读时的声音往往只有她周围的人能够听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性的要求学生在每次朗读时,拿出自己的勇气和魄力去进行朗读。

三、熟读是朗读的基础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一篇课文读的次数多了,它的情感意味就会不自觉地融入于脑海之中。但很多学生在熟读课文时,缺乏兴趣,往往读一遍,读两遍就开始开小差了,尤其是在熟读《桂林山水》《祖国,我终于回归》等描写山水风景,抒发情怀的课文时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熟读课文的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国”还属于广而泛的概念,山水风景自己没去领略一番也不能理解文中的一言一语,从而导致他们阅读兴趣不大。因而,在要求学生熟读类似风景介绍,抒发情怀的课文之前,要引导性的增强学生熟读的兴趣,比如结合教师自身的实际,给学生讲一讲自己去过的哪些地方,经历了哪些有趣味的事儿,又联系课文,将课文中提到的旅游胜地进行一些宣传性的介绍,让学生带着欣赏性的眼光去熟读课文。

四、从课文出发,引导性的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朗读教学,还是从语文课文内容来讲的朗读教学,因而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脱离教材,脱离课文内容。一篇课文有它所要表达的“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因而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性指导与讲解。

例如在朗读《少年闰土》的第一段时,“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景物描写部分用舒缓的语气朗读,以表现一种静态的美;描写闰土的形态部分用兴奋的语气朗读,以体现少年闰土勇敢聪明的人物形象。在朗读《月光曲》时,因为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发生有一个幽静的夜晚,女主人公还是一个盲人,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曲子也属于宁静优雅的旋律,因而在朗读整篇课文时,要带着一个整体性的舒缓的语气去进行课文朗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凤岗镇龙江小学)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音量课文内容
实用小技巧Windows 10音量调整更智能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全面管理应用程序音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