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民歌衬腔表现形态探微

2016-07-05葛春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衬词乐句民歌

葛春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民歌衬腔表现形态探微

葛春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衬腔是指民歌旋律中用以吟唱衬词的歌腔。衬腔的产生,首先是出于音乐抒咏的需要,然后填上适当的衬词,使歌调演唱得更加自然、舒贴。其次,民歌演唱者往往习惯于借助感叹词、助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并在演唱时将这些衬词进行歌腔化的处理,从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带衬词的衬腔。

河南民歌衬腔的类别

从衬腔中音乐材料使用长短和结构性质来看,河南民歌的衬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单音形态

单音形态是指衬腔的旋律仅使用了某个单音。这类衬腔往往所占的时值较短,通常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甚至是十六分音符构成。它们大多和啊、呀、哇、哎、嗨、哟、那等语气助词相对应。单音形态的衬腔不但能增强歌曲的调性感,还具有丰富节奏、发展旋律的作用。有时,它的音高是前面正词对应旋律的同音延续,或是正腔的级进形态,使音乐的节奏充满镶嵌和垫衬后的美感,充分体现出河南民歌演唱得口语化的特点。如信阳罗山县民歌《五句联》:

这首民歌中衬字“哟”“喂”对应的旋律分别是1和5,均为徵调式的骨干音。单音衬腔的运用,增强了旋律的动感,使歌曲演唱起来更加生动流畅。

2.乐汇形态

乐汇是指两个以上的乐音结合成的音组,时值可长可短,短的至少在一个单位拍,长的可以达到一个小节,甚至超过一个小节。这在河南民歌中运用的较为普遍。

乐汇形态的衬腔有时对应的衬词只有一个字,即“一字多音”,有时则对应着多个衬词,构成“一腔多字”的曲调。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对歌曲的旋律进行起到扩充和发展的作用。如:南阳西峡的《蒲塘山歌》145中多处出现了“一字多音”的衬腔,如第二、五小节的“罗”,第三小节的“来”,第六小节的“奥”,第十小节的“在”“哎”,也有“一腔多字”的衬腔,如第九小节“来嗨嗨嗨嗬”。这些以乐汇形态出现的衬腔片段,均是构成歌曲旋律的重要素材,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3.乐节形态

乐节形态是指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乐节形态的衬腔是歌曲旋律组成的重要部分,有一定的音乐表现意义。

4.乐句形态

乐句是乐曲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指相对独立的有明显句逗感的较短小的旋律片段。它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故称为乐句。如《王大娘钉缸》

5.乐段形态

乐段形态是指乐曲中具有独立性意义和能完整表达音乐思想的旋律组合,一般有两个以上的乐句组成。如卢氏县《望郎》(落莲花号)中的“(咿呀唠号嗨呀,嗨嗨落莲花哟,俏俏卖翠花哟,哥哟嗨。)正月望郎走,二月望郎行,三月望郎得下病,四月病情重”。这里的衬腔出现在歌曲开头,形成一个段落,与正词形成明显的对比。但多数衬词段落是放在民歌的后面,作为甩腔的衬托。如商城县的《对花》中的“俺说一个一,对上一个一,什么东西开花叶儿稀?这个花名你瞒不过的我呀,迎春花开叶儿稀。(哈里哈里妹子,茉莉茉莉红花,乒乓!噗嗤!一朵莲花落那么花里几的,疙瘩金钱梅花,嗨!落那么一字呀嗬嗨)”。这里的衬腔段出现在歌曲的后面,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使歌曲显得风趣诙谐。又如淅川县《对花》中的“我哩我出一,苲草开花在水里(哥哥哩出得好哇,妹妹对得妙哇,三朵花儿开呀哇哩,四支莲花落哇,天上下大雪呀,地上雪花飘哇,哥哥哟哇哩呀咿儿哟,雪花你飘飘你好不热闹哇咿呀哟)”。这里的衬腔形成一个完整的段落,曲调内容都与正词完整统一,在歌曲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时候,在一首民歌中,往往兼用多种类型的衬腔,其中以单音和乐汇形态呈现的衬腔最为普遍。它们总是和语气助词类衬词对应使用,突出河南地方语言的习惯和口语特点,乐节、乐句乐段的形态往往对音乐结构的扩充和旋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多种衬腔形态的综合运用,使得河南民歌旋律更加婉转多彩,唱腔润饰丰满。

河南民歌衬腔的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不同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的音组成的线条,是在艺术构思下形成的乐音的和谐运动。河南民歌衬腔旋律的发展常见的有平行、级进、跳进几种形态。

1.平行

平行指的是旋律中同音重复的形态。如信阳商城的《石硪号子》:

上例中第一小节至第十小节几乎都有同音重复旋律的现象,音乐旋律明快,节奏简单,铿锵有力,坚定无比,很好地起到了统一劳动步伐节奏的作用。又如巩义的《黄河大跺脚号》、荥阳的《黄河起锚号子》、漯河的《沙河摇橹号》、唐河的《打夯歌》、内乡的《打夯号子》等旋律中都有同音重复的现象。

由于同音重复的旋律线起伏不大,较为单调,因此在河南民歌劳动号子中运用的相对较多。在其他体裁的河南民歌中,往往是在旋律局部使用,与级进、跳进等音程关系相互结合构成丰富多彩的衬腔。

2.级进

级进是一种以音阶形式构成的旋律进行形态、是民歌中最常见的旋律结构、是旋律发展的基础。级进在民歌衬腔旋律的进行中运用相当普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衬腔音乐的抒咏性。

民歌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是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着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当人们心情欢快喜悦时,歌声也是高亢嘹亮的,旋律的进行往往是自下而上充满欢乐。当人们情绪忧愁哀伤时,歌唱的旋律也往往是由上而下行进,显得深沉而低回,充满忧伤。而一般的抒情小曲唱起来,又显得那样的圆润饱满、婉转流畅。河南民歌中常用的级进类型有扩展型级进、倾下型级进和起伏型级进几种。级进型如:信阳光山的五句山歌《薅秧歌》,这首山歌开始是一个衬句,其衬腔的运用是mi-so-la-do-re的上行级进,给人以悠远宽广之感,表现出山歌的旷远豪放的特点。南阳西峡县民歌《劳号》也属此类。倾下型如:驻马店遂平民歌《牧羊歌》、信阳固始县的《姐在楼上织绫罗》、淅川县的《打劳号》等。起伏型的如:卢氏县的浪子过街调《看你风流不风流》《青红吊打》,桐柏县的五句山歌《石榴开花叶儿稀》 《小小鲤鱼红口鳃》、信阳市的《插秧歌》 《映山红》等,起伏型民歌旋律形态呈波浪状上下级进,体现了旋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河南民歌衬腔中常用这种类型。

3.跳进

三度以上的旋律进行在音乐中称为跳进。其中三度进行为小跳,四度以上进行为大跳。小跳是音乐中旋律进行的常用手法,它能扩展丰富并活跃旋律线。小跳经常与同音反复或级进等手法连用,构成平稳的旋律进行。大跳的旋律开阔、舒展,增大旋律线的波动幅度,使人产生激动、紧张、振奋的情绪,达到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如信阳罗山民歌《隔山应》的起始句衬腔中就用了五度大跳,全曲中五度大跳运用多达5次,增强了旋律的跌宕感,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在相爱、相思的处境下激动心情。

卢氏县民歌《说实话》 《望郎》、固始县的《俺把歌儿唱给谁》 《二十四节气歌》等都属于此类。

从河南民歌衬腔的旋律形态来看,大都以级进为主,跳进和平行运用相对较少。整体上同音重复、级进、跳进相结合运用,形成不甚规则波浪式起伏进行的旋律线,推动音乐的发展、使音乐表现出婉转绮丽、激荡多姿的特点,结合炽烈的情感起伏,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河南民歌衬腔的结构形态

绚丽多姿、形态各异的衬腔不但丰富了民歌的旋律节奏,还对民歌的曲式结构起到平衡、拓展和补充的作用。河南民歌衬腔的结构形态一般有加叠、加垛、加复、加插等几种形态。

1.加叠形态

所谓“加叠”就是重复乐句,重复是民歌旋律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旋律表现手法。通过乐句的多次重复,加深旋律的主题印象,同时扩大歌曲的结构和段落。如:信阳罗山县的《插秧歌》 (打刘海调)

中首句两个“刘啊嗨咧嗨嗨”的衬腔就是通过加叠的形态构成一个完整的乐句。

有的民歌则在全曲的不同位置多次出现相同的衬词衬腔片段,形成一个固定的衬词衬腔。如:信阳罗山县的《车水歌》、驻马店泌阳县的《栽秧歌》、确山县的《插秧歌》等。

有时,民歌衬腔的旋律是对正词乐句旋律的重复,如卢氏县的民歌《绣荷包》中的起始衬腔“喂呀喂喂号呀”和正词中“一绣天子城呀”旋律完全一致,前后呼应,拓展了歌曲结构,并使得旋律更加丰满。

2.加垛形态

“加垛”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扩充结构和旋律的变化手法。它是民歌乐段结构之外增加的部分。“垛”是在歌曲基本结构形式中加入并列的短小的结构单位,就是将旋律片段做有规则的重复,用以扩充歌曲结构。垛句一般旋律性不是很强,节奏密集,经常一字一音,顿挫有力,突出节奏的动感。在扩充乐段容量的同时,增强旋律的动感和情趣。如淅川民歌《十绣》(绣荷包)中的衬腔“青梭牛梭牛羊二梭”连续加垛4次,后面的“得儿郎当”两次加垛,扩充了歌曲的整体结构,也增加了旋律的动感风趣。又如卢氏县的花鼓调《五更陪郎》最后一句“我的哥哥儿我的郎子儿我这依梅子”又是连续3次加垛,使歌曲变得婉转俏皮。

3.加复形态

所谓“加复”指的是重复旋律的片段,与前面所说“加叠”不同,“加叠”是重复整个乐句,而“加复”则是重复前面乐句的局部旋律。加复形态的衬腔在河南民歌中运用较为普遍,一般情况下,衬腔重复的大多是歌曲的主题乐句,使得民歌主题旋律更为明显突出。如:西华县的《喝酒歌》、光山县的《螃蟹歌》、新乡的《劝人歌》、修武县的《劝姑娘》等都有加复形态出现。

4.加插形态

加插就是在较规范的结构中插入附加部分。在河南民歌中,经常在舒展的旋律中插入紧凑的衬词衬腔,或在活泼的旋律中插入抒情的衬词衬腔,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能使歌曲的结构得到扩展,而且使得乐段的内容形成对比。如:开封县的经调《观音老母偷小锅》、安阳县的经调《朝云门》、辉县市的《绣纱灯》、商城县的《小郎上茶山》、固始县的《纺棉线》等均有加插形态的运用。

总体而言,形态各异的乐音组织和丰富的旋律形态构成了河南民歌衬腔的优美曲调,它们与瑰丽多姿的衬词珠联璧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成为民歌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元素,成为劳动人民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手段。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 .北京 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7.

[2]倪淑萍.金华民歌衬词衬腔研究.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韩冰,黄铁成.信阳民歌音乐结构研究.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4]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5]廖奔,刁艳.中国民歌.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6]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衬词乐句民歌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穿花衣 唱民歌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