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文獻S.5894寫卷内容之疑問

2016-05-15胡同慶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6年0期
关键词:資料文獻敦煌

胡同慶

(敦煌研究院)

敦煌文獻S.5894寫卷内容之疑問

胡同慶

(敦煌研究院)

近期,筆者在查閲敦煌古代水利建設方面的資料時,發現許多專家學者都引用了一條據説源自敦煌文獻S.5894寫卷的資料,所引用的具體内容爲“本地,水是人血脈”。現將有關引用情況摘抄如下:

李正宇《唐宋時代敦煌縣河渠泉澤簡志》(一)一文中寫道:“敦煌城周緑洲生機,全賴河渠維持,故敦煌所出S.5894《渠規殘卷》(擬名)開宗明義説:‘本地,水是人血脈。’”*李正宇《唐宋時代敦煌縣河渠泉澤簡志》(一),《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第89頁。

王進玉《敦煌古代的水利建設和管理使用》中寫道:“生活在大漠戈壁緑洲中的古代敦煌人民,歷來將水源視爲自己的命脈。敦煌藏經洞唐代遺書S.5894《渠規殘卷》(擬名)開宗名義就説:‘本地,水是人血脈。’可見水對於敦煌人的生活、生産和歷史文化是多麽重要。”*王進玉《敦煌古代的水利建設和管理使用》,《古今農業》1989年第2期,第49頁。

李并成《唐代圖經考——對〈沙州都督府圖經〉的研究》一文中寫道:“在敦煌這樣的乾旱地區,水資源是其最可寶貴的自然資源,是哺育緑洲文明、維繫緑洲經濟發展、繁榮的命脈。《渠規殘卷》(S.5894)開宗明義:‘本地,水是人血脈’。”*李并成《唐代圖經考——對〈沙州都督府圖經〉的研究》,李并成、李春元著《瓜沙史地研究》,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80頁。

吴廷楨、郭厚安主編《河西開發史研究》一書中説道:“河西人民對於給予生命的水源非常重視,乃至尊崇。敦煌文書S.5894《渠規殘卷》:‘本地,水是人血脈。’敦煌百姓把黨河看作年輕美麗的女神。”*吴廷楨、郭厚安主編《河西開發史研究》,蘭州: 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24、225頁。

馮培紅《唐五代敦煌的河渠水利與水司管理機構初探》一文中説:“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一份標號爲S.5894的文書中開篇寫道:‘本地,水是人血脈’,一語道出了水在敦煌緑洲地區農業生産中的重要地位。”*馮培紅《唐五代敦煌的河渠水利與水司管理機構初探》,《敦煌學輯刊》1997年第2期,第67頁;又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續編》,蘭州: 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3頁。

艾紹强《敦煌會變樓蘭嗎?》一文中寫道:“因爲有水纔出現了敦煌緑洲,而正是因爲水纔造就了敦煌,也造就了莫高窟,造就了輝煌的敦煌文化!但是同樣因爲水,今天的敦煌面臨著一系列危機,‘本地,水是人血脈’。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今天‘血脈’的順暢與否決定著敦煌明天的生死。”*艾紹强《敦煌會變樓蘭嗎?》,《華夏地理》2006年第7期,第69頁。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地區的農田灌溉制度淺析》一文中寫道:“敦煌地處内陸,四面被沙漠戈壁包圍……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人民,歷來都視水源爲自己的命脈。敦煌文書S.5894《渠規殘卷》中就説:‘本地,水是人血脈’。”*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地區的農田灌溉制度淺析》,《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4期,第335頁。孫毅華《創造敦煌》一書中寫道:“乾旱的氣候使敦煌很早就注重興修水利,敦煌有‘本地,水是人血脈’(S.5894)的記載。”*孫毅華著《創造敦煌》,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頁。

楊寶玉《敦煌史話》一書中寫道:“敦煌唐人寫卷中就有‘本地,水是人血脈’的話,足見水對當地農業的重要。”*楊寶玉《敦煌史話》,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75頁。

王雪彤《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水利開發探略》一文中寫道:“敦煌遺書S.5894《渠規殘卷》云:‘本地,水是人血脈。’自漢、唐以來,此地河渠縱横,阡陌相連,是我國農田水利比較發達的地區。明清時期,河西人民重視水利興修,大力屯田。”*王雪彤《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水利開發探略》,《教育革新》2014年第12期,第46頁。

從以上專家、學者的論述可知S.5894寫卷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涉及古代敦煌水資源和水利建設等諸多問題,一針見血地讓我們看到水資源與敦煌人民的經濟、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然而,這條史料的出處卻令人疑惑。筆者從《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查閲,S.5894寫卷的内容爲:“5894 和戒文。”*商務印書館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 中華書局,1983年,第231頁。從《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查閲,S.5894寫卷的内容爲:“S.5894 和戒文(原題)。”*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 中華書局,2000年,第185頁。其中均未見到“本地,水是人血脈”的内容。

再查閲《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九卷),S.5894寫卷的内容也是“和戒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九卷),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1、202頁。;再查閲《敦煌寶藏》第44册,S.5894寫卷的内容也是“和戒文”*黄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546頁。,其拍攝的原卷圖片中,均未發現“本地,水是人血脈”的字樣(圖1、圖2)。

綜上所述,衆專家學者所引用的所謂S.5894寫卷中的“本地,水是人血脈”内容,涉及古代敦煌水資源和水利建設等諸多問題,確實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然而,在敦煌文獻S.5894寫卷中,卻查不到“本地,水是人血脈”這段内容。不知衆專家學者所引用的内容究竟出自何處,爲此筆者懇請有識之士能告知其真正的出處,在此謹致以深切謝意。

圖1 S.5894(1)《和戒文》

圖2 S.5894(2)《散蓮花樂》

當筆者將以上疑問請教有關專家學者後,收到楊寶玉女士的回覆,詳細告知了有關寫卷的具體情況,現轉引如下,供大家參考:

胡老師: 您好!我剛從日本回來,回覆遲了,抱歉!S.5894的内容是《和戒文》和《散蓮花樂》。“本地,水是人血脈”出自S.5874,當初做《英藏敦煌文獻》項目時,這兩個卷子都在宋家鈺先生主編、我具體編輯的第9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我們將S.5874擬名爲“殘片(渠人條約?)”,後來我編輯第15卷即總目索引卷(2000年年底交稿,2009年出版)時沿用了這個擬名。《敦煌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初版,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年再版)寫於90年代,當時已知以前學者標的卷號有誤,但慮及我那只是普及讀物就没提卷號,其實我若給出正確卷號就可以省卻您翻檢之勞了,是我當時考慮不周。附件即爲S.5874圖版,殘缺得比較嚴重,很想知道它的準確類别和名稱,特盼您願抽時間考證和賜示結果,那樣將來若有機會修訂第15卷時就可以給讀者一個比較準確的信息了。

順祝

時祺!

楊寶玉敬上2015.12.27

楊寶玉女士郵件中附有S.5874寫卷的圖片(圖3)。

由此可知,“本地,水是人血脈”内容出自S.5874寫卷,而非S.5894寫卷,而將S.5874定名爲“殘片(渠人條約?)”也非常準確。另外,也知道S.5894寫卷的内容除了有《和戒文》外,還有《散蓮花樂》。只是寫卷中《散蓮花樂》的内容已經漫漶不清,只能隱隱約約辨識幾個字,故以前被許多專家學者所忽略,現幸蒙楊寶玉女士認真辨識考證,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九卷)中對該寫卷準確定名,完整反映了該寫卷的實際情況,非常有意義。

圖3 S.5874 《殘片(渠人條約)》

S.5874寫卷中的“本地,水是人血脈”内容,涉及古代敦煌水資源和水利建設等諸多問題,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確實是因爲有水纔出現了敦煌緑洲,因爲水纔造就了敦煌,也造就了莫高窟,造就了輝煌的敦煌文化。水資源是哺育緑洲文明、維繫緑洲經濟發展、繁榮的命脈。爲此,筆者在最初看到“本地,水是人血脈”這段文字時,立刻感受到這段文字意義非常重大,認爲如果將這段文字以醒目的紅色大字鐫刻在碑石上,安放在敦煌市的一些水渠路口以及月牙泉、黨河水庫、南湖等處,一定會有很好的警示世人的效果。也有利於幫助來敦煌的遊客對敦煌水資源意義有所認識,同時也會對目前全國各地愈來愈嚴重的水資源問題産生更多的危機感,增强環境保護意識。然而,當筆者試圖向敦煌市政府提有關建議時,查閲敦煌文獻S.5894寫卷時,卻未找到這段文字,翻閲《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等目録索引,也未找到這條資料的線索,故未敢貿然提建議。

現在,承蒙楊寶玉女士告知這段珍貴文獻資料的真正出處,同時我們看到這份寫卷中的文字從書法角度看也非常有特色,完全可以將“本地,水是人血脈”這幾個字原樣放大後鐫刻在巨石上(紅字,猶如血液),同時刻上“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S.5874寫卷”字樣,安放在一些與水資源有關的地方,警示世人的效果一定會很好。

猜你喜欢

資料文獻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新見王國維手鈔詞籍文獻三種考論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IQ Test
The Apple of Their Eye
Big Jim
亮丽的敦煌
统计资料
绝世敦煌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